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近幾年“喪偶式育兒”突然躍出水面,成為育兒領域的熱議話題。它就像是一枚飛鏢擊中了中國普遍存在的一個大眾痛點,讓許多有媽媽身份和有相同經歷的女性群體激烈地參與進話題之中,而“隱形爸爸”、“影子爸爸”和“爸爸去哪了”等詞彙也似乎成了普遍中國爸爸們的代名詞。

喪偶式育兒,指在育兒過程中因為爸爸角色的嚴重缺失,讓媽媽不得不獨自承擔起的養育方式。其中它突出夫妻的婚姻關係為實,但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家庭關係為虛的現象。如爸爸早出晚歸,對子女的成長髮展知之甚少,平常也很少有交流和互動的狀態。

有關喪偶式育兒所帶來的相關影響,眾多中西方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從各自的學術理論和研究資料中給出結論:給媽媽帶來較大的身心壓力,也給子女的生物和心理發展帶來眾多負面影響。

那麼這種喪偶式育兒是否也存在在法國呢?我對此展開了收集工作。

我和皮爾的模式

在我和皮爾的養育過程中,他表現出積極和主動的參與態度。那從產後最開始的休養病房裡開始。。。 。。。

亨立出生後的第2天,這天他突然哭鬧不止,我們在百般無助下按亮了傳喚燈。護士進來時,亨立正從嘴裡不斷地往外溢奶,護士趕緊一把將他拉坐起來,同時嚴厲地指責皮爾這種允許嬰兒躺著溢奶會引發的危險後果。缺乏經驗的我們聽了是又驚又怕,護士離開後,皮爾因為自責留下眼淚。我即擔心亨立心裡發慌,我又心疼皮爾安撫他。是的,沒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去做爸爸/媽媽,而不斷摸索和學習是必然經歷的過程。

從那之後皮爾在亨立的護理上更為謹慎和小心,他還在很多領域中表現得比我更為嫻熟,比如換尿布!我如果需要1分鐘的時間,他則僅需要30秒!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妮娜,這不公平!為什麼你和亨立總能夠享受美好的時光,而我,怎麼總要和尿布和排洩物打交道?”皮爾一面為亨立換今天的第8片尿布,一面嘟著嘴小聲地抱怨。

“但你能產奶嗎?如果不能,那很遺憾,你總得顧一頭!”我秒回,接著露出一副使出了必殺技的得意笑容。我當然知道皮爾不是真的在抱怨,我只是在調侃他,我喜歡見他無言以對的模樣。

可就在我話音剛落,皮爾突然驚呼一聲。我聞聲望去,就見皮爾滿臉驚狀,他的身上和腿上多了兩坨黏糊糊的物質,金黃色的,有點像剛烤好的諾曼底卡門貝爾的乳酪!(諾曼底卡門貝爾是法國著名的乳酪之一,其中諾曼底為產地,可直接放進烤箱中,烤制後的乳酪香濃美味)

“發生了什麼?”我似乎預感到它是什麼,但我告訴自己保持謹慎態度。

“亨立,他拉到我身上了!你看!你看!”皮爾像是不確定我是否聽清了他的話,於是他特地重複了兩遍!

“但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躺著,你站著,並且你距離他一米遠!”我顯得有些不敢置信

“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但這是事實!”皮爾委屈極了,同時再次向我示意他身上那明晃晃的“證物”。

而就在我倆試圖弄明白它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時候,在下一秒我倆便同時目睹了亨立的第二次“發射”。是的,我用了發射這個詞,因為那就像他拿了一把AK-308,再一次將他的“乳酪”遠端發射至距離他有一米遠的皮爾身上,全程精準無誤!(AK-308是俄羅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在2018年推出的一款新型明星步槍)

我和皮爾先是瞠目結舌的對視了三秒,在下一秒炸開了鍋。皮爾幾乎要原地跳起來,同時發出剋制住的低吼聲。我倆手忙腳亂竟一下子不知所措,是該先拿棉帕和尿不溼把亨立包起來,還是找幹紙巾或溼紙巾清理掉皮爾身上的熱“乳酪”。。。 。。。

那段記憶對於我是有趣的,對於皮爾卻不然。因為在那之後的2 周裡,每當他再換尿布時,他都恨不得站到2米開外,模樣像極了電影《怪獸電力公司》裡的詹姆斯,當他首次發現了人類小女孩,因為害怕對方身上有汙染型物質,僅敢用自己的兩根手指尖垂直拎起她的搞笑模樣。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但皮爾卻也因此增長了經驗,在每次哺乳後的15分鐘以內,他都絕不再給亨立更換尿布。也因為皮爾那豐富的經驗,換尿布成了他的專長。於是我倆的分工如下:平常週一至週五的工作日,皮爾半天制負責亨立換尿布與互動任務(上班前 &下班後),週末變全天制。那很大程度的減輕了我的帶娃壓力,讓我擁有了很多的私人時間,我可以依然享受在閱讀和寫作的樂趣中。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同代人的模式

在法國,和我們一樣爸媽相互協作的帶娃模式並不是少數,其中就包括了年齡與我們相仿的朋友和同事。

比如皮爾的同事安德烈,他的兒子愛德華與亨立月齡相仿,他的妻子在愛德華3個月大時選擇返回工作崗位。(法國媽媽可享受4個月的帶薪產假外,父母一方還可另外享受長達3年的無薪留職狀態的育兒假期)愛德華在3個月大開始進入Crèche幼兒園。(提供從週一到週五8:30am— 4:30pm對2個月到3歲之間寶寶的照料)他和妻子每天在接回愛德華以後,採用工作日輪流照顧,週末則一起照顧的協作模式。又由於他們為愛德華提供人工餵養(使用配方奶粉),因此安德烈還有在夜間為愛德華喂夜奶的任務。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上一代的模式

不僅我們這一代,對於上一代的法國父母也是如此。比如我的公公婆婆,他們曾經也是相互協作的模式。

婆婆在皮爾三個月大時選擇返回工作崗位,因此家裡請來了一個保姆。她每週來照看5天從週一到週五,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並會在離開前做好晚餐。由於公公婆婆兩人的工作都很忙,因此婆婆選擇在工作日從原本的9點提前到7點下班,陪伴皮爾;公公則保持9點下班,但選擇在週末全天陪伴皮爾。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還有小叔和嬸嬸,嬸嬸是一名醫生,她則在女兒瑪麗6個月大時返回工作崗位。而在6個月以前,她選擇白天照顧,小叔選擇晚上照顧。小叔至今還記得他如何獨自一個在三更半夜的嬰兒房裡,將一瓶早已涼透了的奶瓶伸進嬰兒床後,躺在椅子上呼呼大睡的情景。他依舊記得自己最後被餓得哇哇哭的女兒吵醒,才意識到自己的奶瓶從未真正塞進她的嘴裡,因為它與瑪麗之間的距離幾乎隔了半個足球場,她根本夠不著!他還記得他如何連續好幾個月都帶著黑眼圈上班,身邊的男同事皆給了他一副好似“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秒懂眼神!

再上一代的模式

那麼再上一代呢?我接著追溯到祖父和外祖父的時期,搜尋他們是否也同樣是這種相互協作的育兒模式?而答案,卻是否定的。

在與公公的談話中,他記憶中與父親的關係(皮爾的祖父)總是嚴厲且有距離的。“媽媽總在爸爸回來的時候對我們兄弟姐妹們說‘快安靜下來,你們的爸爸下班回來了,他現在很累了,你們快回自己的房間裡去!’”公公向我敘述,他接著告訴我,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由母親獨自來養育子女的模式在當時的法國十分的平常。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在與婆婆的談話中,她印象中也永遠都是她的母親(皮爾的外祖母)照料她和妹妹的全部生活,她從來都不記得她的爸爸(皮爾的外祖父)為她和妹妹換過一次尿布。

這不就是中國近年所熱議的“喪偶式育兒”問題嗎?雖然它存在在當時60年代的法國,兩者的年代不同,但其性質卻相同。

但,是什麼改變了這種育兒模式呢?它如何讓整個社會普遍性的轉型到全新爸爸的模式之中的呢?究竟中間發生了什麼,推動了這場全新又宏偉的改革的呢?帶著一系列的問題,我開始了大面積的搜尋和資料整合的工作。

新爸爸的改革

我發現,那是在經歷了超過200年的歷史演變,和幾代支援女權主義者的持續性的發聲和推動的結果!

從1791年,由奧蘭普·德古熱宣讀的世界上第一份《女權宣言》書開始,女權運動正式開啟;到1869年,婦女權利同盟的組建;到1881年,成功創辦的第一家《女公民報》參政派報紙;又到1944年,法國憲法確認了婦女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再到1970年,法律承認了從母親的權利到夫妻家庭共同父母的權利,母親具有與父親相同的權利。

隨著60年代後工業社會的開啟,法國的社會學家阿蘭·圖雷納研究行動的社會學,第一次指出社會進入依賴資訊化,並發展專注於服務業的階段。那讓大量的女性透過知識、教育和專長擔任了與男性一樣平等的重要職位,也逐漸地在家庭分配任務上被從新配置。以此同時,批判哲學和女權主義的理論持續地發酵,也讓家庭關係和父母關係被真正意義上的在社會中不斷地受到重視和思考,其中父親的真正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也讓父親的固有家庭角色受到質疑和被社會從新地定義。

緊接著,從80年代初大量有關父親的出版物相繼出版,比如1980年出版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家庭中的人物;1990年出版的 分析在家庭破裂下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影響;以及 分析婚姻和親情。

最後,在80年代末期大量有關新父親元素的廣告透過電視媒體席捲而來,衝擊著大眾視角。其中一條最讓法國人們印象深刻:一名穿著筆挺西裝,打著領帶的年輕男子,正在專注、口若懸河地做著商業演講,但中途他突然停下演講、突兀離開。鏡頭一轉,此時的他正在滿臉微笑的為他的寶寶更換尿布!原來這是一則為尿不溼打的廣告,而這則廣告不僅讓大眾對它好感倍增,還令其當年的業績突飛猛漲!

事情就是這樣,在歷史漫長的演變下,在幾代人持續不斷地推動下,最終在90年代初,將全新的法國爸爸的角色和形象完成昇華和改革。新爸爸們支援配偶平等,尊重家庭任務公平分配,相信與媽媽們相互協作一起養育子女,是一件正確的事。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爸爸的意義和影響

是的,爸爸與媽媽相互協作一起養育子女,確實是一件正確的事。生命之初如果沒有爸爸,哪來的胚胎?成長髮展如果沒有爸爸,哪來的樂趣?就像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英國的科學家團隊針對父親在生物學裡對子女產生的各項影響,做出了驗證。。。 。。。

胎兒期

胎兒對爸爸的神奇感應。父親與子女之間的緊密聯結,早在未出生以前就發生了。研究證明,僅有27周大的胎兒,對媽媽和爸爸聲音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當聽到媽媽聲音時,心率反應為136;而在聽到爸爸聲音時,心率反應為144,反應強烈。

嬰兒期

嬰兒擁有改變爸爸身體裡的激素水平的能力。在父親與嬰兒單獨相處的前後時間段中,各自抽取血液樣本,結果顯示在爸爸與嬰兒單獨相處了20分鐘以後,身體裡激素(催乳素)比之前檢測的增加了20%。爸爸體內提高的催乳素讓爸爸能夠較好的投入到照料嬰兒的行為中,幫助爸爸與嬰兒建立親密關係。

兒童期

父親與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耍和做遊戲,期間父親較多地運用上力量,將孩子高高舉起或追逐玩鬧,還把孩子當成年人一樣的去溝通。擁有樂趣的過程刺激了兒童的語言神經發育系統,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思維邏輯和智力發展。(研究資料表明與缺少父親的孩子相比,擁有父親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成績都有明顯的優勢)

青春期

父親在與青少年的交流中,運用上男性特有的理性思維,和不可伸縮性的規則和原則性,幫助他們逐漸適應進入成人的世界。據統計,父親降低了青少年提前輟學的機率,提高了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也降低了他們參與到社會不良的行為之中,如犯罪/吸毒;也減少了女孩懷孕的機率。(缺少父親的女孩懷孕機率是普通女孩的2。5倍)

成年期

父親在子女的婚姻生活中也起到了正面的影響。幫助女兒建立起正確的擇偶標準,幫助兒子更快的適應到家庭生活之中,以及獲得幸福感。(研究表明,女兒的童年如果擁有良好的父女關係,所選擇的配偶多在相貌、品性上多於父親相似)

是啊,父親對子女的意義和影響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更為重要和深遠。而就像紀錄片的結尾Laverne Antrobus說的,“這就是進化如何在生物和心理的層面巧奪天工地將父親完美地與母親互補在了一起!”

如果,法國的爸爸們能夠普遍成功的完成轉型。那麼顯然,中國的爸爸們也可以。只不過身為媽媽身份的我們,則需要在旁持續不斷地“提醒”。而在“聽見”這事上,男人們的“聽力”普遍都不怎麼好。或許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像法國幾代支援女權主義者們一樣持續地發聲,傳達出我們的聲音,直到爸爸們真正“聽見”為止。我相信,那過程絕不再需要200年!

法國也是喪偶式育兒?

原創作者Nina Lee Boudoul,紐西蘭籍華人,自媒體人。獲耶魯大學《日常子女教育》& 斯坦福大學《幼兒營養與飲食》榮譽證書。現與先生和寶寶生活在法國北部的最大城市-里爾。原創連載作品《我和我的法國先生》系列在新浪部落格總閱覽量達九百萬+。請關注法媽法爸(famafaba)獲得更多有關法國父母養育子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