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惑你分期的消費,都是一場欺騙

誘惑你分期的消費,都是一場欺騙

當你被某個東西吸引,並且開始動心思去購買這份東西時,你已經陷入了被騙的圈套了。

可悲的是,這樣的圈套如此的普遍,合理合法的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一部分是人人不得不交的智商稅,一部分是人人心甘情願的被消費慾望所驅使。

某某產品又開始開發佈會了。釋出會上的犀利PK,科技感爆棚的震撼,各種信念價值的鼓舞,就已經把你帶向了消費的囚籠。釋出會後,各大電商平臺不遺餘力的營銷,絢麗的文案蠱惑,各種活動優惠券的刺激,還有美女帥哥主播們場景感測評,讓觀眾感覺這絢爛美好的產品,觸手可及,動動手指頃刻間就能擁有。

看到總價幾千塊錢還有猶豫的神色,內心對比這將是每月工資的幾分之幾,值不值,要不要。

可是,忽然看到支援分期付款,激動萬分。每個月只需要幾百塊錢,就可以拿走它了。最終刺激你歡欣鼓舞的下單了。

“如果我們身上存在某個可以被人利用的弱點,從而能給欺騙者帶來超額利潤,那麼在欺騙均衡中,一定會有某個欺騙者利用這個弱點獲得這種利潤。”——兩位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羅伯特·席勒,在他們合著的《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一針見血的提出來。

分期付款,本質上就是消費貸。

消費貸,讓我們接受了本不該承受的被慾望驅使代價。

這哪裡會有代價嘛?這分明就是幫助我們獲得美好事物的患難朋友嘛!

消費貸在什麼時候會是我們的朋友?它一直是誘惑進入消費深淵的鬼魅敵人。

而這樣的敵人,卻成為他人獲得利潤的得力助手。這樣的助手,哪個平臺不喜歡呢?

現如今的超級app,一旦果實成熟,條件滿足就會想方設法上線分期付功能、各種類似消費白條的功能。如此刻意降低使用者們即得性的消費門檻,有意識的引誘他們快點提前消費。

為此,有些產品,讓分期的設計元素變得更加悄無聲息。

比如就在不久前,微信小範圍上線了“分付”功能。使用者在使用微信支付時,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進行分期付款。

購物分期是一種更典型的誘惑,一款手機5000多本來會心疼要不要出手,結果享受24分期後,每個月好像只需要消費三百多元就能買下享受了。事實上,你還是需要支付這樣的消費品。只是延後了而已。

分期消費滿足了人消費的本性。人是天然討厭等待厭惡的。想要一個東西,巴不得馬上就擁有。而分期就讓你感覺,只需要花很少的錢,就很快擁有了。當你習慣這種消費後,你會一次次餵養這種消費習慣,越來越不願意延遲滿足一下自己的慾望,多一秒都不行。

既然看上去消費的門檻這麼低,又這麼快的能獲得滿足。於是你會不自覺的沉迷於這樣的消費中來,最終無法自拔。

有些東西,買進來容易,養起來更是一場持續的損耗。比如汽車。

消費貸,在車貸中非常明顯。養一輛車的成本,當你開始擁有一輛車之後,就源源不斷的開始投入了。過路費、車船稅、油費、停車費、保養費、罰單、車險,當你擁有它,就會一直得持續的額外消費下去。

買的東西多了,看似這一件花很少的錢就擁有了,接下來還是會去買下一件。買完下一件,又分期下一件。從易損品,到消耗品,到持續損耗品,分期的投入,就這樣不知不覺累加起來了。

總有一天,你開始意識到,不得不選擇分期還款了。於是那個隱藏的魔爪,萬惡的利息就開始誕生了。

一場荷包的賽跑,終於出現拐點了。從分期消費,終於變成了分期還款了。

可怕的是,當你一旦開始分期還款,利息的賬單變成為無形的負擔。如果不加控制,利息會越滾越大,你的財務狀況就開始出現重大危機了。

這背後是分期消費的一場演進式騙局。

會利用這場騙局的商家們,非常明白:分期消費的人會花更多錢。心理學家理查德·芬博格(Richard Feinberg)發現,用信用卡支付的小費比用現金支付的小費要多出13%。

不僅如此,那些習慣分期消費的使用者總會習慣買一些根本就不需要的東西。一旦這種消費不那麼謹慎,突破了免費分期的期限,無法做到全額還款時,就比如會支付很高的借貸成本。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經濟學家米歇爾·懷特(Michelle White)已經對信用卡的成本做了進一步描述:信用卡成本是個人破產的主要原因。一些比較常見的發現正暗示了這一點:那些破產的人通常揹著大量的信用卡債務。

誘惑你分期的消費,都是一場欺騙

另一種刺激消費的欺騙,就是一類現金貸的產物,它分明也是刺激你去提前消費。

那些容易的,可獲得的現金真是一件好事嗎?

或許對於急用的現金流轉是需要的。但是這樣的急錢流轉,如果是因為超前消費導致的,那就是主觀刻意造成的這種現金流吃緊的局面。這是對自己財務風險,沒有控制的表現。而對於一些突發意外的現金吃緊,比如生病,車禍等某些意外傷害需要臨時週轉,那也是提醒,現金流的存在,是為了抵抗風險。而不是提前消費。

把有限的抗風險現金流,投入到提前消費的惡性迴圈中。這樣的賬單悲劇,免不了就要發生了。

好了,說多了,好像是不鼓勵人去消費似的。不消費了,市場如何有序運轉起來。各行各業都是鼓勵人人消費,有了消費才有了的生存的動力,才有經濟的繁榮。

只是在人人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下,我來提醒一下,消費是一場隨處滲透的欺騙場。如果不控制一下自己的本能慾望,過於超前消費,那可能一步步正在進入被消費場欺騙的圈套。

那些只要分期一下,就變得容易得到的、門檻很低的、觸手可及的東西,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在你付款的那一瞬間,就埋下了要準備欠債付息的惡果。

-end-

作者:曹濤,跨界轉型專家,網際網路追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