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賣還是進廠?是什麼影響了年輕人的就業選擇 | 佛山網評

2022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表示,當下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不願進工廠當產業工人,同時製造業出現招工困難,這種現象並不利於社會長遠發展。他建議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鼓勵支援更多年輕人成為產業工人。全國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也不約而同提出,建議打通企業技能人才職稱評定通道,提高待遇,吸引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廠”。

上述建議反映了部分傳統制造企業的心聲,不過製造業招工難、留人難,不能簡單歸咎於新就業形態的衝擊。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是年輕人的自由。送外賣還是進工廠,本不該是個“二選一”的問題。年輕人有自由擇業的權利,不管是進工廠還是送外賣,都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勞動價值,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均應得到理解和尊重。

外賣騎手風裡來雨裡去,不比進工廠上流水線輕鬆,也絕對談不上“愜意”,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選擇?據調查,儘管製造業更穩定,也能獲得技能的成長,不少工廠也打出“高薪牌”搶人,但平均每年仍有150萬勞動力離開製造業,其指向的癥結是薪資少、工時長、強度大。相對而言,外賣行業准入門檻低,時間安排上也比較自由,在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長方面會有更多彈性空間,且收入“能見度”高,和付出成正比,年輕人對外賣行業的就業傾向性實際上也創造了一種付出有所回報的公平職業觀。是故,與其認為外賣平臺“搶”走了年輕人,毋寧說是新業態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折射出當下的職業環境和職業發展路徑已經發生了變化。個人在其職業發展的安排上自主性更大,職業滿足感的標準更多考慮的是內在需求和價值。就某種意義而言,年輕人的選擇,代表了一種新的風向標,透露出他們對於自由、自主和獲得感的嚮往。年輕人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促進了新業態的發展。

製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國家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產業工人和高科技人才。然而,讓年輕人愛上製造業,不只是需要提升待遇這麼簡單,更需要針對性發力,予以制度性安排。

放眼整個製造業,招工難、用工難早已不是新鮮事,每逢春節前後都會重複上演。企業自身要“對症下藥”,提高企業自身的吸引力,進一步保障工人的勞動權益,打通薪酬和職業進階通道,完善技能培訓機制,讓他們獲得能力和崗位的雙重成長,此外,企業還要充分給予員工人文關懷,保障工作時間、勞動強度等權益,既要招得進人才,也要留得住人才。

解決製造業“用工荒”,還要努力提升人才“適配度”,從“搶人大戰”過渡到“精準引才”。這方面亟待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職業院校對職業人才的培養宜應更科學、更合理,根據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定製”培養計劃,加強定向培養,為企業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解決專業人才短缺痛點,讓人才與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與此相對的,社會也要努力為職業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打破民眾對“藍領工人”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願意進工廠、學技術,並從中產生職業自豪。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勠力同心,製造業人才市場自然可以形成良性迴圈,“爭當產業工人”的願景也將逐步成真。

文/孔德淇

(1)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欄目觀點;

(2)長期徵稿:“瓊花觀點”長期徵集評論,有意者請將稿件發至郵箱:foshanwangping@163。com;

(3)向本欄目投稿稿件須尚未在任何平臺、刊物發表,嚴禁一稿多投。投稿即視為您申明為原創內容,後續作品發生版權糾紛及觸犯其他法律法規問題,由您本人承擔一切責任,如對平臺造成惡劣影響,平臺將有權追責;

(4)版權宣告: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者,本欄目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