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暖星社群

暖星社群

面向孤獨症(即自閉症)群體的綜合平臺——彙集各地孤獨症康復機構資訊,孤獨症知識,資深康復師資訊及相關學習資源。讓孤獨症群體生活得更好!

——————————————————

近期有位會員家長向我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孩子情況——

基本資訊:

3歲4個月男孩

能力狀態:

用語言提要求比較穩定了,如果他一時說不上來,教他一下也立刻能仿說

焦慮點:幾乎沒有眼神配合

已用策略:

有試過稍等一下、讓他覺得奇怪自己看過來這種策略,但他很久都不會看,再等久一點可能就會生氣。不得不要求他“你要看著媽媽說”之類,他有時候會看一下,有時候又會不太高興,但只要他看了,我都會滿足他的訴求。

問題:因為此前老師都有強調不要用“看著我的眼睛”之類的指令,

目前孩子提要求或者對答時不看人

。想問下這種狀況如何處理?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想一想

你的孩子會有這種情況嗎?

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處理?

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份回答怎麼樣:

1

請透過現象看本質

首先提要求的時候,孩子不去看人,本質上還是孩子的

溝通技能不足

的表現。

我們說看人,目的不是單純的為了去看人,而是希望透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參照能力。

正常的,或者說我們期望看到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比如:

孩子跟媽媽提要求說吃餅乾,說這句話的時候,孩子是會看向媽媽的,孩子根據媽媽的表情動作以及這個口語的迴應來推測媽媽的狀態:

1、媽媽聽見我說什麼了嗎?

2、媽媽是要給我吃餅乾呢還是不給我吃呢?聽見了那給我吃,那孩子呢等著就行了,如果孩子根據媽媽的這一個表情動作以及口語迴應來推測媽媽沒有聽見,那孩子怎麼辦?

3、孩子可能會嘗試再叫一次媽媽,或者是用手拉一拉媽媽的衣服,從而來獲得媽媽的注意力。

4、如果孩子根據媽媽的各種非口語的表現,包括表情動作口語迴應,來推測媽媽聽見了,但是好像是不想讓孩子接著吃餅乾,媽媽可能會皺了一下眉頭,搖搖頭,然後說,別吃了,都吃了三塊餅乾了。那這個時候呢孩子會根據媽媽這種反應來進一步的採取行動,想著怎麼去說服媽媽,讓自己再吃一塊餅乾。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

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孩子提要求的時候去看人,並不是單純的為了看而看人,他這個看人應該是要有目的的——孩子的看人,是為了保證自己所提的要求,能夠順利得到滿足的一種手段!

所以如果單純地“要求”孩子看人,即使訓練成功,得到的也很可能只是遠離本質的現象而已,並不能表示孩子的社會溝通技能有了多少提升。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2

口語≠溝通,溝通遠大於口語

在孩子還不具備提高學的技能的時候,我們想要教給孩子如何去恰當地提要求,我們可能會有意識地去營造一個關注孩子的情境,孩子只要做出一個提要求的行為,大人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以此來鼓勵孩子提要求的行為繼續出現。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但是呢,隨著孩子像問題描述中說的,基礎的口語提要求的技能開始逐漸穩定的時候,我們這時候就要進一步把提要求的技能往上提升一個難度了。

就像提這個問題的家長一樣,我們很多家長都十分關注孩子是不是會用口語來提要求,這種關注固然沒錯,但是不全面。

我們說孩子用口語提要求,他是能夠傳達一部分的溝通意圖的,但是,難以將這一個溝通意圖給精確化。如果線索比較單一的情況還好說,如果線索一複雜,那隻靠口語來清晰地傳達意圖的話,對這個孩子的口語能力的要求就非常之高了。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單純使用口語提要求的場景可以是我們打電話的時候。

我們打電話的時候,因為彼此看不見對方,看不見對方的表情動作,我們可能只能透過口語以及自己語氣語調的變化來傳達自己的溝通意圖。

我可能會跟我朋友打電話說,今天我們下午出去玩,你還是穿你上一次穿的那件衣服吧,特別好看。

那我朋友可能不明確到底是哪一件衣服,他可能會問到底是哪一件?

而我可能會用口語詳細地跟他描述說,就是上個星期二我們一起去動物園的時候,你坐在公交車上的時候穿了一件紅色的衣服。

那這一個口語描述就非常具體,它可能會涉及到各種語言元素,包括這種時間地點動作以及屬性相關的一些語言概念。

不難看出,

只有口語表達的技能非常之高的時候,我們才能單純地透過口語來準確地表達出要傳達的溝通意圖。

但問題是我們的孩子口語技能沒有那麼好,那我們可能就希望孩子配合上眼神、手勢、表情、動作等非口語的方式,來進一步更精確地來傳達出他們的溝通意圖了。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3

問題可能不只是在“不看人”上

如果孩子提要求的時候沒有眼神關注,也就是問題描述中說孩子提要求的時候眼睛不看人,那我們可以推測孩子的非口語溝通或者具體的說非口語提要求的能力應該也沒有較好地發展出來。同時,孩子去關注並且理解他人的非口語線索的能力也不會太好。

丨 非口語提要求能力指的是什麼呢?

1、比如說透過手指指來提要求,孩子可能想要牆上的掛著一幅畫,那孩子可能用手指一指牆上的畫,然後看一下媽媽,以此來表達自己的這一個溝通意圖。

2、或者孩子透過肢體動作來提要求,比如說孩子想要夠下桌子上的某一個零食,自己夠不著,他可能拉著媽媽的手走到桌子旁邊,然後用手指一指上面的東西讓媽媽去夠,這個也是透過非口語的方式來提要求。

3、還有比如說吃飯的時候孩子吃完自己碗裡的米飯,還想要可能會把自己的碗遞給媽媽,希望媽媽在給自己盛一點米飯……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那家長就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孩子的行為表現,看一看孩子有沒有表現出來這種除了口語提要求之外的,使用非口語的方式提要求的行為。像我們前面舉的這些例子給出物品提要求,透過肢體動作來提要求,透過手指指來提要求等等,如果孩子這些能力表現得非常不錯的話,那問題描述中說的孩子這種提要求的時候不看人,很可能那就不算是一個問題了。

另一個呢,我們剛才說如果孩子在提要求的時候不去看人,我們推測孩子在關注並且理解他人的非口語的線索方面的能力可能也不會太好。

丨 關注並且理解他人的非口語的線索,什麼意思?

1、比如說對於他人手勢的理解:我們在跟孩子做一個互動的時候,可能忽然用手指了指孩子的後面的一個皮球,那孩子如果能夠眼神順順著我們大人的手勢看過去,看到皮球的方向把球拿過來給大人,這樣就說明孩子對於他人的手勢的理解以及這個執行能力還是不錯的。

2、還包括對於常見肢體動作的理解,比如說擺擺手、搖搖頭、點點頭、OK這一類的手勢,肢體動作的理解也是屬於非口語理解能力。

3、還包括對於他人表情的解讀,別人是開心、是生氣還是傷心,還是害怕。

4、還有對別人眼神的理解,別人的眼睛這個時候正在看什麼方向、看什麼事物。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去關注並且理解他人非口語線索的能力表現!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4

“頭疼醫頭”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說,如果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不看人,我們可能不能單純地僅對這一項技能去加強練習!根據前面的陳述,我們有以下幾條教學建議:

1、去發展孩子的非口語提要求的能力。

2、透過各種活動去提高孩子對於非口語線索的理解能力。

3、教給孩子在想要跟他人溝通之前,首先去獲得他人注意力的能力。

4、提供機會,讓孩子在口語提要求之後,讓他從內心感受到自己有必要在提要求之後去看人。

具體怎麼做呢?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1、發展孩子的非口語提要求的能力

我們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

一方面,就是我們可以使用這種設計好的活動。透過這種活動中的互動,來讓孩子逐漸更多的去體驗他自己透過非口語的方式,不論是手勢還是眼神還是動作,透過這些非口語的方式去實現控制別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及時的透過各種輔助的方式來輔助孩子做出我們想要他表現出來的目標行為。可能是用手勢,用手指,也可能是透過肢體動作來提要求等等。

2、透過活動提高孩子對非口語線索的理解

首先要建立活動的結構,比如我們想要練習孩子,用手指提要求,透過自己的手指是可以控制大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最簡單做法:拿積木的遊戲

剛開始,在屋子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落,放上四到五塊積木。然後我們跟孩子約定好,媽媽指哪一塊積木,你就去拿那一塊積木過來,放到小盒子裡,把所有的積木都拿完了,就可以得到想要吃的東西或者想要玩兒的東西。

這樣多做幾遍。等孩子完全明明白這遊戲結構的時候【拿玩積木就有好處】我們開始進行下一步,就是跟孩子交換角色。

交換角色,就是讓孩子去做指揮的人,媽媽去做拿積木的人,這時候,可以加入第三者來輔助孩子,用手指像積木的位置。然後孩子一旦做出用手指指向積木的動作,媽媽立刻順著孩子手指的方向去把相應的積木拿過來。然後再輔助再拿,直到把所有積木拿完,然後強化孩子。

逐漸的撤掉的一個第三者的輔助,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驗手指只是的力量,讓他知道,透過手指是可以控制大人去完成他想要讓大人完成的事情。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那類似的遊戲,比如說【做選擇】的活動:

我們可以拿一個孩子喜歡的東西和一個不喜歡的東西,同時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去做選擇,問他想要哪一個。

這個時候,還是用第三者輔助孩子用手指向他喜歡的那個東西,我們事先已經知道他非常喜歡的一個東西。然後他指向之後,我們立刻嗯把那個東西給他。

這樣大量的做下去,就可以在透過做選擇的方式,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手指一指來實現自己意願的表達。

那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有需求出現的時候,我們立刻給孩子示範,我們想讓他學會了一個非口語的溝通方式。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3、交給孩子在想要跟他人溝通之前,首先去獲得他人注意力的能力

這個需要第三者輔助。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都可以訓練,也可以設定相應的教學活動去練習這一塊。

比如:

>孩子現在在搭積木,按規律搭積木,紅色綠色紅色綠色按規律搭得很有趣味,很願意繼續去搭,但是在搭到紅色積木的時候發現沒有綠色積木了

>忽然看見媽媽那邊或者是我們故意暗示給孩子,讓他知道媽媽還有一塊綠色積木

>這時候,第三者去跟在孩子的後面輔助孩子走到媽媽身邊,然後孩子可能直接就會跟媽媽說,我要綠色積木

>這時候媽媽故意不理孩子,然後第三者趕緊輔助孩子去叫媽媽的名字“媽媽”,然後孩子仿照說“媽媽”

>媽媽迴應孩子,“怎麼了?”

>孩子接著說:我要綠色積木

過程中加入讓孩子首先獲取他人注意力的步驟,如此反覆練習。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再比如:

>孩子現在特別想吃西瓜

>媽媽告訴孩子,快去叫爸爸起床,把爸爸叫過來,我們一起吃西瓜

>爸爸這時候他不是真睡,他可能在床上躺著假睡

>孩子聽媽媽的指令過來找爸爸

>然後他可能會跟爸爸說:爸爸,吃西瓜

>爸爸這時候故意假裝繼續正在睡覺,沒有聽見孩子的要求,

>這時候媽媽在後面進行第三者輔助,輔助孩子去拍一拍爸爸的胳膊或者是聲音大一點叫爸爸,來獲得爸爸的注意力

>孩子拍完爸爸的胳膊或者是大聲叫完爸爸之後,爸爸立刻給孩子迴應說,怎麼了?

>然後孩子可能會說,快去吃西瓜,快起床吃西瓜

>那爸爸就跟孩子一起下去吃西瓜

一個關鍵的點,就是這個教導孩子在跟他人進行溝通之前,獲取他人的注意力。

記住一定要用第三者輔助。你不能既是被要求的人也是輔助者,這樣孩子就容易混亂了,一定要找一個第三者來進行輔助。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4、提供機會,讓孩子在口語提要求後,感受到自己需要在提要求之後看人

因為在家長對問題的描述中提到,孩子的口語提要求已經比較平穩了,那我們可以酌情使用“故意犯錯裝糊塗”或者是“多次迴應之後的猛地中斷不予迴應”,這些都可以激發孩子在提要求之後去看人的這個行為的出現。

比如說:

>孩子提要求說我要吃餅乾

>家長說好的,然後伸手拿了一個辣椒遞給孩子

>孩子肯定是不喜歡吃辣椒的,把辣椒推一邊

>我們在鼓勵孩子繼續提要求,說我要吃餅乾

>孩子提要求出來之後,我們說好的

>這個時候,因為上一次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是辣椒,他更有可能去看一看:哦,這次媽媽會給我什麼東西,不會再拿辣椒吧?

這樣,就可以激發孩子的一個在提要求之後去觀察被提要求的物件,看看這個被提要求的人,也就是媽媽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反應?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再比如,“多次迴應之後的不予迴應,突然中斷”:

>孩子特別喜歡拼拼版,就是那種特別簡單的一塊一塊的拼板,用那種水果類的動物類的形狀類的

>媽媽把所有的小拼板都拿下來,孩子想要拼就要跟媽媽要

>孩子可能會跟媽媽要,我要三角形

>媽媽把三角形給孩子

>我要正方形,媽媽把正方形給孩子

>我要長方形給孩子,媽媽給孩子

>我要圓形……

>這時候媽媽突然中斷,不再把圓形遞給孩子

>這時孩子更有可能去看一看媽媽,“你怎麼不給我圓形了?”這個前面呢已經建立了一個,我要你就給的常規,我忽然停下來這個時候,像問題描述中說的這個好奇心可能就會更強烈,更有可能去看一下媽媽

像這樣,在日常生活的大量活動中,讓孩子去大量地體驗、去觀察,去體驗別人的非口語是什麼含義,去體驗非口語對於實現自己的溝通願望的重要性,去體驗在提要求之後去觀察他人、看人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長此以往,對於孩子這種社會性的關注,社會性的參照的能力的發展,是有一個好的正向的促進作用的!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END——-

-以上問題和解答全部精選自自暖星學習會員中的免費專家答疑課!

本期答疑老師胡文濤

“孩子說話不看人”這篇文章給你講明白

胡文濤

主講課程《胡文濤講解家庭社交訓練》

資深特教老師

青島西海岸同心緣自閉症家長互助會發起人

知乎特教領域最受關注的專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