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出來

我們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出來

文/梅姐姐

前一陣,美國有位小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中寫道:“

我討厭我媽媽的手機,希望她從沒有過手機。

”這位小朋友還透露,她班上21個同學有4個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出來。這個帖子在臉書上被轉載了17萬次。不少家長因此開始反思自己對手機的過分依賴,覺得應該放下手機,多和孩子交流。

現如今,手機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幾乎無處不在。

出去外面吃飯,經常看見餐廳裡圍坐了一桌子人,一人拿一個手機低頭不語,專心致志刷屏。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回遇見的一對年輕情侶。年紀20來歲,女的懷孕,肚子看起來有四五個月大。為了肚裡的小寶寶,點了滿滿一桌菜,對坐而食。不過,兩人面前的桌上,各架著一部iPhone手機:女的看韓劇,男的看綜藝節目,兩人自得其樂,互不打攪。一段飯下來,全程無交流,最後買單也是男的用手機支付,用不著開口說話。

當時坐在邊上的我,就在想:如果肚子裡的小寶寶有意識,會想要一對手機控父母嗎?

我們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出來

不說別人,自己何嘗不是離不了手機。飯桌上有人,我不會拿出手機。一旦家人、朋友離席去洗手間,就會不自覺拿出手機,檢視微信或其他社交軟體。有時候陪孩子做作業,也會找“空檔”時間,偷偷看手機。孩子就不耐煩抱怨說:“媽媽,你給我聽寫的時候,能不能不看手機。”

手機在竊取我們的注意力,它與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競爭著我們的注意力。

成年人尚且如此,手機對於自制力薄弱的未成年人,更是全面碾壓。

記得有回,帶兒子去吃肯德基。排隊的時候,兒子突然很激動跑到前面,衝著一個小男孩喊道:“小強,怎麼是你啊?你也來吃肯德基嗎?”

“嗯。” 小強稍稍抬了一下頭,眼睛死死盯著手中的手機螢幕,壓根沒興致搭理兒子這位同班同學。

我走近一看,小朋友正在聚精會神玩著手遊。

我們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出來

早晨坐公交上班,車上的乘客幾乎人手一個手機。有的玩遊戲,有的追劇,有的聊微信,有的刷抖音……手機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碎片化、分裂化和斷裂化。

幾個月公交坐下來,像我這種拿著本紙質書閱讀的老古董,一個都沒有遇到過。

真的是,一個,都沒有。

我們希望手機從未被髮明出來

工作的時候,一樣離不開手機。

新加入一家單位,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公司群和部門群。然後,領導和同事就會在群裡通知各種事情,分享資料、資訊和經驗。還有一些老闆奉行“朋友圈治國”的管理策略,除了平時不時給員工喂上一碗油膩母雞湯或心靈老鴨湯,甚至連休息的時間都不放過,讓員工時刻關注公司群的動態。

手機模糊了嚴肅思考和娛樂思考之間的界限,讓人無法確定自己是在工作還是在娛樂。

學習的時候,還是離不開手機。

我在寧波大學讀了三年的研究生,學校所有的通知都是班主任透過手機簡訊群發給我們。課件資料都上傳在班級QQ群,日常聯絡交流都靠班級微信群。

兒子讀小學,每天都要使用手機完成英語口語作業。隔段時間,就要用手機App完成教育部門佈置的安全學習作業。

當然,孩子們透過手機完成家庭作業和學習知識,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同時它也在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如此一來,深受手機影響卻又欲罷不能的人們,便開始

期望擁有一個“瓦爾登區”,讓我們遠離通訊裝置,逃離每天被手機的提示音和閃爍的提示燈所包圍的生活,享受寧靜的生活。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小情侶,數字時代讓人們更加孤獨。不久前,紐約首創個人“陪遛”服務,一公里7美元,陪人散步聊天。創始人麥肯錫說:“

我們透過電話和電腦聯絡彼此,卻不常溝通,我們需要這種人際互動。

真不知道,手機帶來的一切到底是可喜還是可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