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醜小鴨本來不就是白天鵝嗎?”,該怎麼回答且不失童心?

影片載入中。。。

文學作品,不是非黑即白

作為家長的我們,再讀《醜小鴨》這篇經典安徒生童話,也許已經不像我們小時候那麼單純了。“出身至上”等標籤似乎讓這篇童話變得細思極恐。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很多人看到《醜小鴨》這三個字的時候,就默認了幾種解讀方法:

醜小鴨是正能量,告訴我們說總有一天我們會混出頭的。

醜小鴨是負能量,因為它是血統論的。

然而這些解讀,都是後人所賦予的,不是作品天生稟賦的。安徒生最明顯的也就是說了一句“如果你是天鵝蛋,生在養鴨場裡也沒關係”。

所以小孩聽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很可能,並沒有像我們這些大人一樣,固定地進入了“正能量”或者“負能量”這兩種解讀方式的任何一種。小孩很可能只是發出了,符合常識的質疑——鴨子不會變天鵝,所以醜小鴨是被錯認鴨子的小天鵝——而不是相信了血統論。

我並不喜歡單純用“正能量”或者“負能量”來分析一部作品是好是壞,把文學作品讀成雞湯或厚黑學,都是窄化了它。而且,純粹的雞湯或純粹的厚黑都是有毒的。

努力能夠成就一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但如果你家的孩子說,我天生是土鴨子,不是白天鵝,所以我就不念書,不交作業,你肯定也受不了。

雖說作品一寫出來,就不再歸作者所有,所有讀者都有它的解釋權。但我覺得,我還是可以說,安徒生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並沒有想寫一個勵志雞湯。

孩子問“醜小鴨本來不就是白天鵝嗎?”,該怎麼回答且不失童心?

安徒生

朱自強《兒童文學論》說過,安徒生這個人,本來就有類似小孩的性格,他有輕躁,喜歡虛榮的一面,受不住貧窮和卑微的生活。寫《醜小鴨》,可能有拔高自己的成分,也就是說,他自詡為一隻天鵝,是與那些下層階級不同的人。

與《醜小鴨》相關的中國故事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也可以藉助醜小鴨這個故事,講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禽類。

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相似的,其實我們中國傳統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似乎也有幾分這個意思。

秦朝的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同別人一起被僱傭耕地。有一天,陳勝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憤慨嘆息了很久,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誰富貴了,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苟富貴,勿相忘)僱工們笑著回答說:“你是個被僱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陳勝長嘆一聲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孩子問“醜小鴨本來不就是白天鵝嗎?”,該怎麼回答且不失童心?

大澤鄉起義

果不其然,陳勝日後聯合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成為名流歷史的人物。雖說後來蕭牆禍起,但也是後話了。

另外,《莊子•內篇•逍遙遊》中記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

傳說遠古時候,在遙遠的北海有一條特別大的魚,它的名字叫做鯤。後來,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名字叫做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遮天蔽日。有一次,大鵬鳥向南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擊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要過半年才能飛到南海休息。當它在高空飛行的時候,背靠青天,雲層卻在它的下邊。生活在窪地裡的小燕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飛過樹梢也就算最高了。大鵬鳥為什麼要飛向九萬里以外的遠方呢?”

這些故事,可以藉助醜小鴨的故事,一起講給孩子聽。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對天鵝和鴨子這些動物有興趣的話,可以順便帶他去動物園看看天鵝,也可以去野外的湖邊看看鴨子。讓他們觀察兩種動物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童話的啟蒙意義

醜小鴨也好,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罷,這些經久不衰的故事對孩子都有啟蒙作用,對家長也會有啟發。

孩子的成長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長的三觀決定的。

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是鍛煉出來的,必須要給予一定的自由去激發它,不然長大之後,一遇到矛盾,就很容易產生迷惑,失去方向。

家長也需要童話故事中得到啟發,因為雖然我們已經長大成人,生兒育女,但我們也是從那個不斷認知自己的孩子成長而來的,某種程度上說,父母其實也是孩子,只不過是見識多的孩子。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根本,就在於啟蒙方向的不斷修正,出身是沒法決定的,我們的啟蒙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差,畢竟誰也不能說自己一生完全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認知世界,認識自己,把那些經得起推敲的東西,留給孩子,總有一代,會成為真正的天鵝。

孩子問“醜小鴨本來不就是白天鵝嗎?”,該怎麼回答且不失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