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攝影師俞丹樺,把鏡頭對準位於中國東部浙江寧波鄉下一處名叫錢湖的村落,把那裡的物件或文化作為拍攝物件。

他用型別學的方式,展開了一場野心勃勃的鄉村檔案調查與拍攝。他要站在歷史的角度,把攝影作為一個對當代中國鄉村進行考古的重要手段,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

攝影的功能,無非是兩大類:一是記錄,二是表達。顯然,俞丹樺的作品,當屬前者。這些作品,有以下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關注方向值得肯定。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關注重要的人或事。如果是男性攝影師,通常會選擇社會名流、名山大川抑或城市的現代化建築,作為自己紀錄或讚美物件。俞丹樺在這裡顯然並沒有走大眾路線的攝影之路,他讓自己下沉,走進了通常被人忽略的鄉村,關注了通常被我們忽略的事物,給了這些平凡事物的美學潛質,使其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從小處講,他選擇了處於社會底層的鄉村,試圖以攝影的方式引起人們對這個領域的重視。

從大處講,這是他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底層更值得關注,平凡也很重要。

鄉村以及平凡的物件,因為他的拍攝而顯得重要起來。這是自下而上的歷史書寫方式,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此外,關注內容和物件值得肯定。攝影師拍攝農村,多是兩個極端。一些人拍照,會把農村作為人們逃避城市壓力的精神避難所。所以,鄉村成了許多攝影師心裡的天堂美景。他們眼裡的鄉村,美麗、乾淨,似乎一塵不染,儼然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烏托邦社會。還有一些人,則把鄉村作為一個落後的符號,專門去那裡尋找苦難,拍出一個苦難的鄉村,其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滿足人們的偷窺慾望,二是是讓城市的中產階級找到身份認同,透過觀看影像讓讀者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顯然,俞丹樺在這裡避開了這些傳統的拍攝方式,而是專注於鄉村文化研究,把這些村民們日常使用的物件或文化現象,作為自己的拍攝物件,走出了不一樣的鄉村拍攝之路。

他既不讚美,也不批評,而讓自己保持客觀冷靜,把相機當作考古的工具,耐心地對當下農村一些物件進行記錄

再次,型別學的拍攝方式值得肯定。型別學(Typology)最早是考古學的概念,透過“型別學”的方法可以研究文化之“物”的斷代、編年、譜系乃至發展規律,因而型別學攝影也常被當作一種為社會學或者自然科學研究提供研究文字的視覺工具。俞丹樺的攝影作品,透過對農村一些具體物件大體量拍攝,記錄了農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視覺檔案和樣本。這些照片,如同博物館裡的實物,看到它們,似乎就能看到物品。

透過這些視覺檔案和樣本,可以讓我們或其他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當下鄉村進行研究和解讀,從而找出一些社會發展規律。

第四,這組照片,是攝影師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次迴應。最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飛速改變。這種發展,自然而然也影響至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鄉村建築還是鄉村文化,無論是村民食物、衣服、被子甚至書包和手機,都會因為經濟發展的改變而引發巨大改變。也許是擔心時代變化太快,攝影師想留下這些鄉村文化的曾經存在,從而記錄下中國鄉村的這段歷史。這些照片,一方面展現了當代中國鄉村的實際生活,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現狀、慾望和夢想。時光無法留住,但照片可以把我們帶回到過去某些時光裡去。

俞丹樺迴應社會變化的方式,便是拍照,以檔案的方式留下中國鄉村過去的曾經存在和當下變遷。

第五,影像的光影表達方式值得肯定。這個選題,攝影師並沒有去刻意強化攝影技巧,而是

淡化光影,強調資訊

。資訊成為攝影師最看重的要素。影像表達應服務於攝影師所要強調的內容,這種方式也值得肯定。

俞丹樺的攝影作品《錢湖村物志2019》,是對當代中國農村發展與變化的一次歷史記錄。

他拍攝的是一個村莊,但又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中國。他以型別學的方式,對鄉村裡一些物件和文化進行了檔案式的梳理、調查和拍攝,使我們可以站在人類學的角度,以考古的視角,來看待這些視覺樣本

。他走出了一個攝影師與眾不同的路,用作品向我們證明:

攝影不再是風花雪月,而是一種社會擔當

。所有的影像都是未來對當下的一次考古。對社會有著清醒認知的俞丹樺站在歷史高度,以相機作為考古工具,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中國鄉村社會檔案。

以下附上攝影師俞丹樺的攝影作品《錢湖村物志2019》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接福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家菜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書包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藏書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山牆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轎車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著裝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手機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彩被

你知道嗎?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等都可為拍攝專題

獎牌

攝影其實很簡單,但是難就難在它很簡單。難的重點是我們怎樣將身邊的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車等,這些熟視無睹的東西都可成為拍攝的專題,賦予它們社會學意義,讓大家感受到影響之外的意義。這需要攝影師的內在文化修養來完成的。

以下是攝影師俞丹樺談自己攝影作品《錢湖村物志2019》拍攝的經過,看看這組照片的拍攝是否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簡單。

作品的誕生

俞丹樺

01選題過程

我投了三組照片參賽,分別為《錢湖村物志2019》、《東錢湖邊》和《錢湖村事》,重點放在《錢湖村物志2019》。

眾所周知,型別法拍攝並組合成片並不少見,但組照罕見;以田野調查方式拍農村題材的作品很多,但型別法組合片的組照鮮見;按型別法拍攝異地物品並組合的不缺,但在一個地方分別拍攝多種物品後組合併成組照的難見。

於是,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在明確目標後立馬行動。在選擇拍攝物品和呈現方式時,我幾經取捨。有的物品不易拍攝,只能繼續努力;有的物品與村民生活關係稍小,只好忍痛割愛;有的物品色調不一,只有重新去拍。

我在拍攝過程中發現新的有意義的物品,會及時調整拍攝計劃,將其一一收入鏡頭。另外,組片方式也多次調整。

02幾遇難題

雖說《錢湖村物志2019》採用了簡單的拍攝方法,但所遇到的困難是我從事攝影創作40餘年來最大的。

我以為,

簡單並非簡略,創作這組作品的方方面面、細微抹角都要考慮周全

,並付諸行動。

我在創作這組照片主要遇到了以下難題。

難題一:限時完成

首先是限時完成的難題。按題意,我得在2019年創作完畢,也就是年內完成千照組合的十張組圖,且得有後備的組圖待換,可見付出的腦力、體力和精力確實很大。我平時社會服務工作不少,還要探望父母、從事家務,攝影創作的時間需合理安排。

難題二:攝物選擇

創作這組作品還得靠老天爺幫忙,多數村物宜陰天拍攝,不可能隨時都能拍片,天氣合適多進村拍片,不合適則從事照片後期整理和製作,從而有條不紊地把握了創作進度。村物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不能見啥拍啥,全數照收,只有選擇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代表物。我選擇攝物的基本標準包括有代表性、可型別化、具美感度、數量充足等,由於拍攝地的侷限和經驗不足,前期創作走了一些彎路,好在我能及時應變,漸入拍攝佳境。

難題三:專物拍攝

三是專物拍攝的難題。這當然不是攝影技術問題,而是在村裡如何逮住相關“獵物”。比如手機拍攝的難度就挺大。我在村裡遇見的多為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多數人不使用手機,想讓有手機的人掏出手機並按我的要求同意拍照,吃“閉門羹”是經常的事,有人甚至會投來惕然的目光,生怕被竊私騙錢。

又比如村民家菜的拍攝也不易,既要對方同意進屋拍照,還要做到菜的品種不重複,好在我有辦成事的韌勁和當知青時學會與村民打交道的基礎,加上經常在錢湖村裡拍照熟人較多,拍攝難題總算都化解了。

難題四:後期製作

第四是後期製作的難題。拍了大量素材片只是第一步,事後還得花不少精力對這些照片分類、篩選、調色、組合、更改、補拍、研究、撰文等,每件事都馬虎不得,最難的是組片時照片光線、色調、尺寸、排列等問題,有的工作得請人幫忙併請專家指導。遇到相關難題,必須進度服從質量,不斷補拍、重拍,如村民家門貼的“福”字淘汰了近百張照片,手機則拍了170多個,被子拍後不滿意補拍的更多了。總之,《錢湖村物志2019》得來不易,其創作難度之大是旁人難以想象的。無怪乎,一位影友在微信中說“我佩服您的勇氣”。還有一位影友在500px留言“用心的拍攝,相信背後的花絮更感人”。

03成片評價

《錢湖村物志2019》是本人嘗試當代語境下的紀實和文獻攝影作品,旨在以小見大、由點及面,讓觀者從中感知當地村民生活現狀、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社會新貌等,傳遞當下中國農村較典型的視覺訊號,併為後人感知留下圖證。

總體看,成片已達到基本要求。然而,因時間倉促,經驗不足,難免有瑕疵和遺憾之處,好在對錢湖村物的拍攝是長期專案,我還在繼續拍攝,定能不斷擴充數量,提升質量。對此,我有足夠的信心。

攝影其實很簡單,但是難就難在它很簡單。難的重點是我們怎樣將身邊的手機、書包、被子、房子、吃食、衣服,車等,這些熟視無睹的東西以拍攝的方式,賦予它們社會學意義,讓大家感受到影像之外的意義。這需要攝影師的多年積累的內在文化素養以及社會認知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