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一般是指戰國和漢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玉,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高古玉以為主,歷來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館及少數藏家手裡。。近些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標,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更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動因。因久遠的年代、豐富的文化內涵、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更是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追捧。如何鑑定呢?

一、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

當代主編的《。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一至六卷,的《》,昭明、利群的《中國》,的《玉器史話》,香港的《鑑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臺灣古玉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鑑定全集》(上、下冊)等。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二、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看,應該儘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沒有這些感覺。

三、至少宋代就出現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新品,引人上當。

四、的仿品、?品大都採用價格低廉的岫巖玉、獨山玉、藍田玉或其它低質雜玉,這些玉硬度大都低於5。5。和田優質玉料現在每年產量極少,市場價每公斤已逾10萬元人民幣,其硬度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難度高,做偽者極少採用和田白玉。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五、一般小鋼刀硬度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品就可以一目瞭然。

六、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鑑別時要特別留心。

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品的沁斑有些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應弄清楚真品和?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

八、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九、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品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的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如何鑑定高古玉器

高古玉器不僅有古樸的包漿、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而且又有神韻鮮活的外表,而現代的仿品卻缺少高古玉獨有的神韻。正因為如此,高古玉也受到了很多古玉收藏愛好者喜愛!但目前高古玉市場上的高古玉真偽難辨,也令眾多古玉收藏愛好者吃虧上當,以下小編就總結了一些高古玉簡單實用的辨偽小竅門,希望此文能夠對各位古玉收藏愛好者有所幫助。

玻璃光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玻璃光一般在潮溼和密閉的環境中容易形成,顆粒細、密度大的玉質容易形成,盤過的比沒有盤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澤,又似由內發,其色藍盈盈的,還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時間在1200年以上。

包漿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有二三十年變可顯現。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

玉萎縮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由縫隙處萎縮,再形成線狀萎縮,再導致邊緣等處的大面積萎縮。用幾百年至幾千年不等。

綹瑩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綹瑩沁裡面沁進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銀需200年以上。

黑漆古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多由墓坑中的水銀所沁,有凹陷現象或閃現銀星。時間在1600年以上。

開窗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潔和距離邊緣遠的地方,在到了滿沁或者快到滿沁的狀態時,往往會留有一小塊尚未受到沁染而顯露原來玉器底子的地方,這片地方就稱為“開窗“,從開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來的本來面目。沁到這樣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變形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鬆軟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變形。剛出土的鬆軟古玉,在初盤時期,不要過於用力,以免損傷玉器。經後之後,就會變得堅硬起來。

花臉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花臉沁往往有多種沁蝕,比如色沁、土沁、水銀沁、鈣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牛毛紋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牛毛紋一般由水銀、鉛鋅等物質沁成,線狀,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時間需要800年以上。

全皮色

某種單一皮色基本能佈滿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鈣化、包漿等,但並未將玉器的肌理滲透。時間需要1300年以上。

鐵紅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受鐵或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沁成這種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

石灰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石灰沁輕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時間。石灰沁重者,玉內開始變得發紅,像小孩子的臉色,稱為“孩兒面”需要千年以上時間。沁蝕的更重者,形成一層不透明的皮殼,有薄有厚,稱為“雞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時間。沁得最重者,狀如朽骨,時間要在3000年以上。

血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又稱血古。古人認為血古為血所沁。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血液時間一長就不再是紅色。這種色是由屍骨、色液、顏料、石灰、紅漆、木料、土壤等東西共同沁成的,可將玉器沁成猩紅色、棗皮紅、醬紫斑等色。不過,要形成棗皮紅和醬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時間。

硃砂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主要受殮葬的硃砂所沁。硃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紋飾處、鏤空等凹陷和粗糙處,將附近的玉皮染紅。若將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紅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時間。

水銀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水銀沁的水銀既來自殮葬水銀,也來自土壤中的水銀。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銀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們習慣將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將沁成線狀的或小斑點的叫做水銀沁。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

土沁

土沁一般由紅土和黃土沁成,呈澆黃至土紅色,中間似乎有一個小核,核周圍呈現放射性雲塊形斑痕狀,好似用黃色炸藥的鞭炮崩的痕跡。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疙瘩或小坑,或變為土咬或蛀蝕。

水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淨水能使玉器晶瑩、滑潤,幾百年之內的,呈玻璃質的藍綠螢光,被稱為“澄潭水”;幾百年以上表面就長一層水鏽。大部分的水沁是汙濁之水,玉器被染上汙濁之氣,或被水中礦物質所沁,300年開始長水鏽,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鏽變得十分乾老。

釘金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釘金沁的沁佔呈釘子眼兒狀,帶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凹陷

開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進的物質與玉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揮發、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屬沁入。時間分情況而異,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會開始顯現,時間越長,凹陷越重。

飯糝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是指在玉的裡面生成的點狀、顆粒狀的帶色物質,就像玉的裡面有大米飯粒、小米飯粒、玉米糝,有的還伴有粥狀物。沁成這種情況,玉質疏鬆的600年即可,緻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冰裂紋

冰裂紋又稱“開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熱脹冷縮和水、空氣作用,以及弱酸、弱鹼的腐蝕)現象,以及沁進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需要的時間要在1900年以上。

鈣化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這是玉石一種變質現象,多由氧化和複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鬆的物質,所以較為鬆脆,怕磕碰。這種鈣化層就越厚。

全色沁

講解:戰漢時期的高古玉 如何鑑定

也稱坩色沁。這種沁的特徵是,大面積的乃至整個玉器,從外到內沁成某一主色調。名稱有坩黃、坩青、蝦籽青、皮蛋青、秋葵黃、棗皮紅、老土紅、冰糖色、玫瑰紫等幾十種。沁成這類顏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以上沁蝕狀態生成時間,是相對於中等的土壤、氣候條件而言的。我們習慣將古玉存放環境為分幹、中、溼以及熱、溫、寒等若干類土壤氣候型別。若在乾性和高寒地區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閉及腐蝕物少的環境裡,沁蝕的速度就會更慢一些;在溼熱性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會快得多;在強酸、強鹼或海灘鹽地區的環境中,沁蝕和腐蝕的速度就更快。古玉所處的小環境還分水坑、火坑和幹坑。一般講,水坑之玉多斑點,形如蟲蛀;火坑之玉多裂紋,形同石灰;幹坑之玉皆帶有枯槁之色、土鏽之痕。三者如無變質或蝕缺,盤之日久,皆可復原,但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火坑之玉是最難恢復原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