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注道德經述成·德經·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德經·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蘇轍: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聖人無心,因百姓之心以為心,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嘗變也,可謂德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哉。

原成:思想有變化,不居其常,故曰恆無心。以無心寓百姓之心,故曰以百姓心為心。

善,多也。善,表示應諾。接納多數人的意見,也接納少數人的意見,思想就多樣化了。

信,申也。信,不疑也。接納出現的意見,也接納將會出現的意見,思想就形成了。

人在自我意識形成之後,凡事則必以思想先行之,而後付諸行動。老子認為所謂的“先進思想”就是“恆無心”。所謂“先進思想”是由兩方面組成的,多樣性、完整性。老子認為做到“多樣性的德善”、“完整性的德信”的前提是,抑制好惡之心。換言之,沒有主觀意志的思想才是“先進思想”。

“以百姓之心為心”,即是以百姓的思想為自身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對百姓表現出的“善者”、“不善者”,皆“善之”;百姓表現出的“信者”、“不信者”,皆“信之”。

換句話說,就是把百姓所有的思想,都渾融為自身思想;把百姓的行動,統一為自身行動。所以老子說“聖人無常心”。

把百姓的思想統一在已身,德善;把百姓的行為統一在已身,德信。

蘇轍注道德經述成·德經·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之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蘇轍:天下善惡信偽,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不知所定。聖人憂之,故喋喋為天下渾其心,無善惡,無信偽,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吾一以嬰兒遇之,於善無所喜,於惡無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惡者不慍,釋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原成:老子將“恆無心”的“先進思想”,形象地命名為“渾心”。合不同和之謂之渾。老子認為感官與外界接觸,是形成主觀意志的基礎。聖人為了弱化外界對主觀意志的促進作用,會極力地抑制形成主觀意志的基礎,好惡。故曰“皆孩之”。

把百姓的思想統一在已身,德善;把百姓的行為統一在已身,德信。所以老子說“喋喋為天下渾其心”。

蘇氏言“於善無所喜,於惡無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惡者不慍,釋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這是不符合現實的理想化,是不具有可踐行性的,是儒家的“無為”,不是老子所倡導的“無為”。

老子曰“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是說“聖人”要遵循天道,“道”對萬物“約束而不干預”;聖人對百姓亦要“約束而不干預”。約束了百姓的思想,就可以“孩之”百姓的行為了。

蘇轍注道德經述成·德經·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文章為作者原創文章,作者保留原創文章的一切權利。

如果此文對你有點滴幫助,請點贊關注作者,給作者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