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投資熱潮:藍海與泡沫共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倪雨晴 深圳報道

“2019年以來,行業給了國內晶片企業很大的機會,因為缺芯太誇張了。之前大家不考慮國產化的情況,現在是一週做晶片的設計和驗證,一個月進入小批次的生產,非常快速,簡直不可思議。”近日,一位半導體高管在業內沙龍上談及了晶片市場的現狀。

這是國內半導體發展如火如荼的一個縮影,近兩年來,半導體行業的熱度全方位上升。從資本維度看,按照雲岫資本此前披露的資料,2020年國內半導體行業股權投資案例413起,投資金額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約300億人民幣的投資額,增長近4倍,是中國半導體在一級市場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多的一年。

從新增企業數量維度,啟信寶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半導體相關企業存量超過10萬家,2019年全國半導體相關企業新增註冊量超過了2萬家,達到了近5年高峰,2020年超過1。5萬家,數值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截至2021年10月28日新增量達到了15468家,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新增量。

市場的火熱可見一斑,一方面,貿易博弈、國產替代、技術升級等帶來了行業新藍海,另一方面泡沫破裂的劇情也在上演,有多位半導體投資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晶片創業公司群雄並起,但是一些細分領域並不容易突破,預計兩三年後會有更多併購出現。

汽車電子、模擬晶片等受青睞

在ELEXCON2021的一場半導體投資沙龍上,旦恩資本合夥人劉旭說道:“每個賽道,無論藍海紅海,很多投資人把產業鏈翻了一遍。從消費電子、國產替代等邏輯來看,存在很多機會。”

那麼眼下,投資機構們看重的藍海有哪些?

其中,汽車電子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條賽道,在劉旭看來,汽車電動化是大趨勢,電動汽車國產化之後,生產、品牌都會對外輸出,這個大賽道會帶動中國整體供應鏈的成熟。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資訊,目前,一輛普通汽車需要晶片200多顆,新能源汽車則至少需要500顆。這意味著需求在成倍增長,此前英特爾預測,到2030年,晶片將佔高階汽車物料清單(BOM)的20%以上,比2019年的4%增長5倍。

但是汽車的賽道並不容易切入,相比消費電子,汽車研發生產週期長、認證標準也更復雜、對安全要求也更高,進入汽車產業鏈挑戰不小。因此,劉旭表示,大公司會有很多機會,因為他們之前就可能通過了汽車標準,直接切入賽道。

創業公司要進入汽車電子需要慎重,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常軍鋒說道:“汽車電子看似是很龐大的市場,但是算到各個創業公司手中,它一定是個小數,而你所能攻進去的車廠,又是個小數。汽車在第三代半導體、分立器件、MCU、電源管理等會有一定機會,但前提條件是,需要先在消費類電子的相關領域有積累,再細分出來了一個市場去做車用產品,才能扛得過其他公司兩三年的認證期。”

從行業整體看,某一線人民幣基金資訊科技方向投資人向記者表示:“適合創業的半導體、晶片領域現在不多,數字邏輯類,包括儲存類,可能不是創業公司能支撐的。剩下體量比較大的細分領域基本上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模擬晶片,有200億美元的市場,創業公司如果有比較好的定位,抓住細分市場有機會做國產替代;第二個是電源管理晶片,也是200億美元的市場,創業公司能夠做出特色也有機會,如大電流等高階產品;第三是涉及到技術迭代,比如像儲存材料的變化等細分市場。”

在他看來,國內做IC是有門檻的,“基本上市場規模如果沒有50億元,實際上是不值得去創業的。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技術難不難不是最重要的,要更多從技術稀缺性考慮問題。對於創業者而言,這兩個點如果能滿足,可以再去琢磨後面產品、市場團隊這些事。”

如何利用好泡沫週期?

啟信寶資料顯示,近年來國內半導體相關企業增長迅速,截至2021年10月28日,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相關的企業已經達到118465家。從新增企業的地域分佈情況看,上海、北京、成都、東莞、廣州、深圳、蘇州、廈門等是近五年來新增較多的城市。其中,深圳新增的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從2015年以來每年新增量都有超過3000家,珠三角離市場更近,註冊企業也更利於市場拓展。

隨著半導體的滾滾浪潮,業內也時常探討,當下是否存在泡沫?創業者需要考慮哪些風險?

前述資訊科技方向投資人認為:“有泡沫是好事,有了泡沫,大家才有動力去加入市場創業。在這個過程中,能拿到充分的資源去做好國產替代,針對一些新的細分市場,做好產品。有泡沫不怕,關鍵是怎麼用好它。”

“行業要發展,必須要經歷泡沫週期,”劉旭談道,“身處泡沫週期對於創業者來講特別好,但可能對投資人而言就很尷尬。最終大潮退去的時候,創業者必須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晶片從設計到產品定義,再到市場和產品落地,中間需要24個月的時間,因此投資人一定要看到兩年後所投企業會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一定要形成正向經濟流。併購的機會,應該會出現在兩年之後。”

在常軍鋒看來,任何行業都會有泡沫,“我認為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從目前我國替代率已達90%的消費類電子來說,確實已經產生了不少泡沫。這次半導體熱潮沒來之前,都已經產生了相應的泡沫擠出效應。只是需要注意,要選賽道、選市場,看自己的差異化發展。”

另一方面,他表示,整個半導體產業在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中,發展水平上仍存在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泡沫還遠遠不夠,“中國半導體發展分2000年前的計劃經濟時代,2000年之後的星星之火時代,本來預計2010年時可以燎原,結果這場及時雨來的晚了一點,一直到2017、2018年才到來,這場雨會促生新興行業,推動半導體發展。幸運的是,晚到恰恰給我們一個機會,消費類電子已經成熟了,能夠為更多企業向工業、汽車、醫療等高階晶片的進軍提供充足的人才和資金盤。”

面對藍海或紅海,不少半導體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最關鍵的還是要貼近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廣闊的市場需求,進行差異化的創新。也有投資人認為,當前國內一些半導體領域水平還處在“小學階段”,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來沉澱技術,積累經驗。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