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記得上中學時我是不太喜歡歷史課的。歷史通篇都是些改朝換代的權力變更,一個個歷史事件的簡單堆砌。偶有一兩個能品出一點味道的歷史故事,也被老師講得平淡無奇。

直到在“得到APP”上聽了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50講,才發現歷史其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視角。在講到中原與草原相互作用時,施展老師告訴我們,長城所在位置幾乎與400毫米降雨線完全重合。也就是說長城以北的遊牧生活方式是自然地理氣候決定的。而農耕文明,單位土地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遊牧文明多得多。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定居的農耕生活更適合財富積累、糧食儲備、以及文化的發展。而北方馬背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對單一,抵禦氣候災害的能力也比較差。荒野草原上的生存方式,讓他們的性格變得相對強悍,武力掠奪也被看作一種適應生存需要的英雄行為。

總之,施展老師以一種“大歷史觀”,從地理、氣候等“慢變數”闡述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給了我一個全新視角。縱觀中國歷史,能夠統一長城南北的王朝,統治者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有北方血統,特別是位於東北的那些少數民族,他們往往同時瞭解農耕和遊牧。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我今天要說的《簡讀中國史》是另一部非常有特色的歷史書。作者張宏傑還給了一個副標題:“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史”。

特色就在世界史座標。一本書要講清幾千年中發生的事,難度太大。而要重點弄清某種特徵,以及它們發生的邏輯,不僅可能,而且非常有趣。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世界史座標,為什麼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呢?其實,我們的視野往往非常侷限,因為理解和感知不同,它需要對比,歷史不可能重來,但如果你看到了其它地域、其它民族在差不多的文明階段都發生了什麼,那麼你對文明程序的邏輯勢必會有更深的理解。

這裡有很多(絕大多數)底層邏輯是相同的,或非常類似。比如文明都是以城市的出現為起點。文明的總體趨向都是從野蠻的強力向著契約化的法治社會發展。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中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嬴政重用李斯等人,這些人都屬於法家。雖說也建立所謂的三權分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可意義與西方的三權分立完全不同,西方的做法是為制約最高權力而設,而嬴政的三權分立是為維護皇權而設。

沒有了對貴族的分封,從宰相到庶民全都是皇帝的奴隸。黑格爾甚至把中國的帝制稱為一種“普遍奴隸制”。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此時地中海的希臘正在推行民主制度。公民平等,法律至上。希臘城邦獨立自治,相互間的關係非常鬆散。就是後來滅了希臘的羅馬帝國也與秦帝國非常不同,它不是一家一姓的帝國。羅馬帝國有元老院、公民大會等集體決策組織。執行官只有當遇到戰爭,才有階段性的獨裁權。

都說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羅馬法》,可見法治在文明中的份量。作者在這裡強調的是自治傳統和法律意識上存在的差別,“權力”和“法律”紮根在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土壤中。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簡讀中國史》的作者認為從秦漢到明清,朝代更迭並無本質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東西方對商業的態度非常不同,士農工商,商在中國曆代皇權下都是被打壓的,排在末位。而最能標誌商業繁榮的朝代是宋朝,它也是工商業最為發達的朝代。過了這個頂峰,集權便越來越集中,文明在整體發展上開始走衰。

經濟方面只有兩種邏輯,強迫的(強盜邏輯)和市場的(契約的)。而契約是文明發展的方向。中國就是在陸權優勢讓位於海權優勢的大航海時代,越來越閉關自守。

英國在海權時代逐步成為了世界霸主。發生在英國的大憲章和光榮革命,都是契約戰勝王權的勝利。釋放出的生產力其實比蒸汽機更加巨大。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我們錯過了一些重要機遇,與統治者的見識和認知密切相關。該書作者對比了乾隆與緬甸王的糾結和傲慢。緬甸當年是東南亞的霸主,甚至主動攻打過英屬的印度。對英國公使,乾隆曾十分糾結於英國公使的跪拜。而緬甸王則糾結於英國公使的“脫鞋”(緬甸禮儀)。

中英鴉片戰爭和英緬戰爭的兩個落敗國,中國和緬甸,最高統治者最糾結的不是那些割地賠款,而是在都城互派常住大使。為此都引來了對英國的第二次戰爭,同樣也都輸掉了。

用高度的相似史實解讀統治者自認為天下老大的一種無知。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本書作者的另一個對比案例是1853年美國炮艦逼迫日本開啟國門的事。日本同樣出現了義和團那樣殺洋鬼子的事件,也同樣遭到無情鎮壓。可日本居然還有特別的節日紀念,來紀念這個國門被迫洞開的事件。日本接下來,以“脫亞入歐”的態度擁抱了西方文化,明治維新後,一躍成為列強,兩次打贏了對俄戰爭。

相比之下,我國的洋務運動等皆是出於被動。可以概括為中學為本,西學為用。

不同的是,日本是由很多高度自治的區域勢力組成的。天皇對它們完全不具有中國那樣的集權統治,因而更容易與西方的現代化接軌。

多角度讀國史《簡讀中國史》讀後感

當然,歷史這東西非常複雜,張宏傑也好,施展老師也好,也都只是一家之言。可如果你習慣理科思維,對各類史實間有自洽、它恰,並對史料、考古等各類證據都能有“貝葉斯增益”,那麼一定會覺得看這類書非常的爽。

注:配圖來自網路,僅為文字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