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Mate 50和iPhone 14:銷量的兩極分化

還記得華為Mate 50釋出的時候,4999元的起售價,且還是4G手機,讓不少人直呼太貴。

而彼時,恰逢iPhone 14釋出。

即便iPhone 14相比去年,沒有太大升級,但面對A15以及iOS的攻勢,

華為Mate 50似乎沒有太大的招架力。

華為Mate 50和iPhone 14:銷量的兩極分化

iPhone 14和華為Mate 50之間,或許選擇iPhone 14的人會更多。

不過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

根據一些媒體報道,由於iPhone 14銷量不及預期,蘋果已經要求富士康將iPhone 14系列產線轉化為iPhone 14 Pro產線。

而從官網來看,目前iPhone 14系列是可以直接發貨的,而iPhone 14 Pro系列要等5-7周的時間,這也從側面驗證了今年iPhone 14 Pro系列的熱度更高。

這也難怪。

畢竟今年的iPhone 14升級太少了,效能基本沒有升級的情況之下,依舊沒有高刷,與iPhone 13相比,價格又貴了不少。

iPhone 14的遇冷,意料之內,蘋果也該為自己的傲慢買單。

而此前不被看好的華為Mate 50,卻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目前,256GB的華為Mate 50需要加價500元左右,崑崙玻璃版更是需要加價2000元,而保時捷RS版則是需要加價6000元才能買到。

華為Mate 50和iPhone 14:銷量的兩極分化

這結果可能是許多人都沒想到的,但也在情理之中。

華為Mate 50,除了沒有5G,綜合實力並不差,驍龍8+gen 1,不俗的拍照質量以及穩定的鴻蒙系統。

放在5000元價位,也不是不可競爭。

當然,所有的國產廠商中,大概也只有華為能這樣了,這源於華為的實力。

被制裁之前,華為手機市場份額一度達到全球第一,麒麟晶片更是有口皆碑,在被高通壟斷的安卓手機,憑藉著出色的體驗,麒麟晶片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華為Mate 50和iPhone 14:銷量的兩極分化

更為重要的是,麒麟晶片還是為數不多能在高階市場上和高通競爭的國產晶片。

這是“愛國”情懷嗎?

也許是吧,但情懷背後是需要實力的支撐,沒有實力,情懷也終究會散去。

華為Mate 50為什麼會受歡迎?

除去實力不說,華為Mate 50承載的,

可能是國人對自主研發的渴望以及對國產高階化的期許。

華為Mate 50和iPhone 14:銷量的兩極分化

誠然,華為Mate 50在核心技術上,搭載的是高通的晶片,但總會希望有朝一日,華為能夠突破障礙,在技術上取得突破。

這種期許,是在於未來,不在於當下,而目前,似乎也只有華為有實力實現這種期許。

在網上,經常有人抨擊華為打“愛國”牌,但為什麼是華為而不是其他國產廠商?大概只有華為有這個實力。

過往實力,大家都看在眼裡。

不過這次iPhone 14遇冷,對於蘋果來說不算壞事,對於整個國產手機來說,更不是好事。

iPhone 14遇冷,在於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iPhone 14 Pro系列上,換而言之,大家願意花更高的價格買蘋果。

華為Mate 50和iPhone 14:銷量的兩極分化

看似iPhone遇冷是蘋果輸了,實則蘋果贏麻了。

看,在整個手機市場中,即便iPhone單價如此之高,依然不乏銷量,這對於國產手機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便是具備品牌聲量的華為,目前而言,也是不敵蘋果的。

華為Mate 50供不應求,固然值得開心,但這其中,或許不全是實力,還包含了一些國人對技術的期許,而iPhone 14 Pro系列,是沒有這種期許的。

對於華為以及整個國產廠商來說,前路慢慢,草木能否蔓發,春山能否可望,依然是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