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二O一九年,一句“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讓毒蛇東北大衣,韓美娟火遍全網,他也憑藉自己的熱度登上了創造營的舞臺,而當他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居然是直播跳樓的事件。

因為有人造謠他吸毒,所以他為了澄清自己沒有吸毒,開了直播來自證清白。但是隨著直播的不斷推進,韓佩泉本人的情緒也愈加激動,行為也逐漸不受控制。

在直播過程之中,他的言論越來越語無倫次,行為也越來越怪異,甚至,最後以下跪道歉的方式來和大家表達自己的清白。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當情緒被推到頂峰的時候,韓佩泉居然產生了直播跳樓的行為性,而在北京警方的通傳之下,已經將他安全地救下。

那麼,韓佩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呢?

實際上是與他童年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為在他看起來大大咧咧、絲毫都不在意的背景之下,其實隱藏著一顆非常脆弱的內心。

他是一個天生唇顎裂患者,14歲的時候父親因肝癌去世,而之前他的媽媽,因為天生缺陷也將他拋棄在家中,離家出走了,只剩下他和奶奶相依為命。

為了生活,他做過很多的事情,直到現在,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點點好的生活,但是童年的陰影一直在他的身上縈繞。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可以說,童年陰影伴隨了韓佩泉的一生,這份沉重的童年陰影幾乎讓他無可逃脫,只能說傷之越深,恨之越深。

雖然也許總有一天他會治癒,但是這種童年陰影所導致的壓抑的、混亂的情緒,讓他的安全感、被愛感和精神支援感得不到充分的滿足,讓他的自尊心以及對自己的接納程度產生了一定的問題,那麼,整個人的精神邏輯就會產生非常混亂的狀況。

而相關的心理學家也進行過童年陰影對人影響的調查,也已經證明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其大的。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因為每一個人回憶最深刻的就是自己的童年,如果童年沉浸在美好幸福的單純時光之中,那麼會帶動他整個人生的幸福感。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證明,童年不幸福的人,到了中年之後,他患各種精神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非常高的,而這種風險在女性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個研究實際上是有相關的資料支撐的。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曾經調查了377名成年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在42歲左右。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曾經有人在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參與這項研究,在七歲的時候對他們進行多項相關情感的測試,包括他們的悲傷傾向、注意力以及對幸福感的感知程度和自我調節程度。

在40歲再進行體檢研究的時候,以各種風險疾病對他們重新進行評估,就會發現童年的精神壓力以及心理壓力的高低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成年之後患病的機率。

而40歲的成年人,實際上正處於自己人生的關鍵時期,如果他的童年處於一種壓力大多挫折的不良的環境之下,那麼日後中風、心臟病的機率會逐倍增加。

所以,我們可以採取一種幸福的方式來提升自己,對於生活的幸福感。在心理學研究之中,存在著一種“獎賞效應”。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也就是說當人做出某一個好事被證實,並且得到了好的結果之後,我們的行為和大腦就會逐漸的向自己負責決策的區域傳送獎賞訊號,那麼這種訊號就會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形成一種良性迴圈。

這種良性迴圈會讓我們每天覺得自己在成長,會讓我們的自信心增加,提升多巴胺的幸福快樂感。

而這種內在動力將會提升我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能力,這種機制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愉悅感。

以這樣一種客觀的方式去構建我們的自信心,並且從主觀上進行自我暗示,改善我們的思維能力,去增加我們幸福感的提升,這樣才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加的強大。

19年勵志網紅直播跳樓的背後,毀掉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童年陰影

因為想要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就必須擁有極度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不僅包括客觀的自信,還要包括主觀的自信,兩者結合才能夠提升我們對於生活的幸福感,不受外界的影響。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幸福的人是非常少的,也許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治癒,不斷的前進,所以讓我們擁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讓我們能夠擁抱快樂的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