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雜談——造“芯”之路距離我們還有多遙遠?

凡客雜談——造“芯”之路距離我們還有多遙遠?

一提起“晶片”,應該是無數國人心中隱隱的痛。中華崛起,有力無“芯”。晶片,成為新世紀中國人最常提起的一個話題。而一提起這個話題,人們總是喜歡提及一個民營企業——華為。

說到華為,這是一個近幾年被幾乎所有國人都銘記的名字,也是一個被人們寄予了最有可能在我國造芯夢上實現突破,獲得成功的企業。誠然,相對於國內其他從事晶片研發、製造的企業,華為的確是最有希望、最接近造芯夢圓的企業。畢竟,一個2022年上半年淨利潤150億的企業,竟然還是拿出了790億投入到研發方面,如此注重研發的企業又如何不是最有可能接近成功的呢?而相對應的中芯國際2021年的研發投入只有41億元,比亞迪則是106。27億元,中興通訊是188億元。

不過,在這裡我有一個疑惑,為什麼這麼多人把造芯圓夢的希望都寄託在華為身上呢?要知道華為是民營企業,花的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而民營企業花這麼多的錢投入研發,主要還是基於生存危機。畢竟,民企沒有政府撥款,在市場上存活與否靠的就是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所以投入大量的金錢用於研發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持續研發無果,最後也會讓企業因不堪重負而倒下。那麼,我在想,為何每年拿著我們國家大量研發扶持資金的國企、科研院所、理工高校不去做晶片的研發,而是寄希望於民企華為?

再者,假如說這些拿了鉅額經費的國有體系內單位,如果沒有能力研發,那麼國家為何不把這筆錢投給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呢?例如說中科院當年不是給聯想投了20萬,換算到現在充其量也就是2000萬,但是照樣換來了一家年營收千億的企業。那如果把這些年給各個國有晶片企業、科研院所、理工高校的資金投給華為,那華為造芯的夢不是更容易實現嗎?所以,我有點不理解,為何國人一邊看著國有企業、科研院所花費著大量資金研發晶片,一邊卻看著華為花自己的錢,傾盡心力的研發晶片而無動於衷,並寄希望於華為?真的有點難以理解。

不過,我看到顏寧出走美國、每年清北大量人才流入美國矽谷的資訊時,頓時也似乎明白了其中緣由。也許我們造晶片真不是錢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科研的環境,雖然我們有比建國初期優越很多的條件、很多的院士。但是,我們在現在的院士中能夠找到比肩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程開甲、李四光等等科研先驅的人委實不多。亦或者有相關水平的人,要麼不是院士,要麼已經身在異域。所以,這裡面的深層次原因,才是阻礙我們晶片圓夢的核心關鍵所在。而如果我們無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的造芯之路估計還會有很遠、很艱難。

畢竟,科技的發展,單單依靠一個華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的如華為一般的心懷國家、有責任心、有擔當、重視人才的民營企業,也只有我們的華為多了,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有為,芯如所想,芯隨所願。

凡客雜談——造“芯”之路距離我們還有多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