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親”在很多時候會被中國人,甚至是所有受到儒家文化和漢文化的人視為是“親情、親人”這一層內涵的簡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過程當中,當我們提到“親”時,往往就會想到上文當中所提到的那些內涵,比如說當我們描述彼此之間的關係時,常常會用到“某某人和我比較親”這樣的說法,這也十分符合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差序格局”理論。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中國人的關係理念是差序格局的,人們傾向於從自身出發,類似向外擴散的波紋一般,去衡量自己與不同親屬、朋友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

這一點與西方社會不同,

西方人在處理社會關係時,更多的是一種團體格局,亦即不會透過親屬遠近去衡量社會關係,我們常見的西方人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也是這個原因。

那麼這種由親屬關係遠近影響人們交往方式的情況是否有助於我們的社會生活呢?其實對於比較重視關係的我們而言,有了親情以及社會關係的制約。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對於許多行為來說都是一件不錯的事,一方面可以和更加親密的人進一步相處,為彼此的人生髮展提供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我們遭遇困難的選擇時提供一種制約,讓我們不至於越過某道邊界,使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惡化。

然而,

隨著人們生活的發展與社會的變化,當今社會之中“斷親”的現象愈發嚴重,

尤其是對於出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紀的這幾代人而言,似乎親緣關係對他們來說已經愈發成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概念,甚至幾乎不再能夠影響他們的生活了。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斷親”現象及成因

所謂“斷親”,

其實說的就是親屬關係之間的逐漸疏離,甚至是不再有過多交流。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這樣的情況似乎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

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經常交往以及能夠密切往來的人,往往就是同齡的同學、朋友或者是比較少數人有兄弟姐妹,當他們想要進行社交,或者是想要與人分享生活時,這些群體往往是最先能夠考慮到的。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對於那些沒有兄弟姐妹的人來說,他們對於親戚,以及親戚家中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同輩群體,幾乎只有類似家宴、紅白喜事、逢年過節才會見面,往常都不會刻意的去和對方相處的。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現如今大部分的年輕人生活當中,是沒有同輩親戚,甚至是沒有多少親戚存在的。“親戚”這個概念更多成為一種象徵意義上的存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當中。

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其實離不開這幾代人所經歷的一個特殊時期——計劃生育政策施行的時期。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由於人口增長速度與社會發展速度之間存在差別,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提倡“只生一個好”,所以很多出生於這段時間當中的孩子們,本身就沒有兄弟姐妹存在,缺少了這個層面上的“親”。

其次

,家庭模式的歐美化也導致了“斷親”現象的蔓延

。原本中國的家庭是大家庭或者是主幹家庭模式,以及數代人生活在一個空間當中,日常生活之間就存在互動,彼此之間的關係自然也比較親密。

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程序以及現代化的影響,人們逐漸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沒有合適的空間和社會環境為傳統家庭模式提供土壤。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原本住平房和院子的人們,改為了住樓房,交往的模式也由平面改為了垂直,人與人之間想要發生互動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從客觀角度而言,關係的疏遠一定程度上是發展的代價。

原本熱鬧、團結的大家庭逐漸也就被拆分成為了歐美社會當中流行的一個個核心家庭:由兩代人三口之家組成,一般是夫妻和子女,關係簡單,生活空間更加私密。

所以對於很多成長在核心家庭當中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家”和“親”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被限制在核心家庭這樣一個範圍內的。

這自然導致他們與親戚之間關係的疏離,家庭的“根”也在被迫歐美化的親情中失去了養分,,變得不再有生命力。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親情的“根”:高頻率人際互動是根本

於是這樣一來,許多家庭之中的成員會發現,原本還親密無間的上一代堂/表兄弟姐妹,在延伸至下一代時就出現了變化,自己的子女之間由於長時間的分別,彼此之間感情不是太深,甚至沒有什麼話可以聊,這是會令他們感到非常悲傷的事情,同時也許會讓他們不解。

其實原因很簡單:無論名義上再親近的關係

,如果缺少交流,來往的頻率不夠密切,那麼最終都會走向疏離的,所謂“樹倒猢猻散”,不管最終情況如何,平時至少應該多來往、多交流。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誠然,當今社會給親屬之間提供的交往機會並不多,家中請客辦事或是逢年過節有了見面的機會才能夠見面。

很多人儘管是親人,但平時甚至不在一個城市裡生活,甚至異國他鄉的都有,這一方面是生活所迫,為了更好地生活水平,或者是工作等原因,不得不離開家鄉;其次“斷親”本身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正是因為親緣關係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一個大家庭當中的親人們才會在不同的地方各自生活,這也是難以避免的。

“斷親潮”正在襲捲中國年輕一代,被迫歐美化的親情斷了家庭的根

所以對於那些思想觀念比較傳統、想要和親人之間保持比較緊密關係的人而言,最基礎的就是儘量保證彼此在一個空間當中生活,或者是儘量的靠近,這才為交流提供了可能。

其次就是人為增加一些彼此之間交往的機會,比如請客吃飯、請親戚到家中做客、或者是常去探望等等,要牢記一點,就是關係永遠是人維持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

儘管“親戚”關係是由血緣、姻緣等因素維繫的,可是如果不去維持,也總是會“斷”。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