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2019年11月,三大運營商在首批50個城市開通了5G商用,之後批評5G的聲音就越來越多,一直持續到今天。

我相信各位多少也看到過類似觀點,有的宣洩情緒,說5G培育的最大殺手級應用是何同學和華為;

也有一些比較理性的分析,說5G技術尚不成熟,5G應用場景沒有找到,在一般場景下4G就能滿足,倉促上馬投入幾千億造成了巨大浪費等等。

從5G牌照下發、正式商用至今,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我會嘗試解答5G的許多疑問,也讓讀者們有一個更清晰的角度,不被人云亦云。

先聊聊網上討論最熱烈的質疑,明明4G的網速已經夠快了,足以應付所有手機場景,為什麼我們還要強行上5G?

客觀來說,現階段的4G網路確實比以前要快,畢竟已經是一個穩定執行十年的成熟技術,調製精度從16階提升到256階,理論速率由以往的80-100Mbps,提升到峰值150Mbps,而且還有各種黑科技加持,比如多節點載波聚合,手機內建多天線,4G理論速率其實還能繼續往上衝。

比起剛剛起步的5G,兩者之間的速率差距沒有明顯拉大,所以就會讓人產生4G和5G旗鼓相當的錯覺。

但要注意的是,理論峰值和實際是有很大差距的,4G訊號很難達到理想的150Mbps峰值,我相信各位也有同感。

有人說5G訊號也很難達到472Mbps的峰值,確實如此,但至少日常速率也是遠超4G訊號,我希望各位不必懷疑這一點。

按照當前全國公佈的平均網速來看,5G下載341。20Mbps,上傳71。98Mbps,4G下載40。43Mbps,上傳是23。11Mbps。

當然對於不少人來說,4G訊號的速率也足夠用了,沒必要上5G套餐,可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住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在一些繁華商圈裡,你或許會遇到4G訊號滿格卻沒有任何網速的困境。

為什麼會這樣?

有言論說是5G擠佔了4G的頻寬,但5G和4G的頻段完全不一樣,兩者就像高鐵和飛機,互不衝突。

根本原因是,4G制式已經遠遠跟不上越來越可怕的流量需求,高負荷問題十分嚴重,哪怕繼續修修補補,讓4G的速度再怎麼提升,4G基站建設得再密集,也無法解決4G頻段的堵車問題,無法解決4G通道的容量問題,硬體層面的缺陷,是無法透過軟體層面來最佳化掩蓋的。

這三年來,4G基站每年增長20萬左右,修建速度趨向於平緩,因為4G基站的總數量已經邁向可怕的600萬大關,可以說完全覆蓋全國,接近飽和。

繼續密集地修建4G基站,只是在重複造輪子,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網路堵車的問題,也僅僅是緩解,無法根治。

如果沒有5G網路分擔流量,僅憑這幾年移動網際網路幾乎翻了兩倍的總流量,原有的4G基站根本難堪大用,可能平均網速會下降到每秒幾百k,大家都堵死在同一個頻段裡。

做一個簡單比喻,4G等同於普通公路,哪怕再修建五六條普通公路,它的天然限速問題也沒法很好解決,如果修建5G高速公路,可以大幅度分流4G的車輛擁堵問題。

現在5G基站數量是210萬個,佔移動基站總數的19。8%,然而5G基站已經承擔了全國超過一半的流量了,這還是因為5G基站才發展了三年時間,未來有很大的最佳化空間。

之所以你覺得現在的4G網路還行,平時用著也不怎麼卡,完全是因為5G網路承擔了更多的流量壓力,避免了4G頻段的擁堵問題。

客觀來講,幾年前的5G技術確實不成熟,不僅基站數量少,網路覆蓋不足,而且5G手機的耗電量大,網速也沒有多亮眼,再加上昂貴的套餐就更加無人問津了。

但任何技術都有一個漸進發展過程,如今隨著5G基站的大面積鋪開,單個成本會越來越低,在總維護成本上已經和4G基站差不多了,無論耗電量、通道容量、覆蓋能力還是上網速率都有了很大改進,價效比完全超過4G基站。

最起碼如果你手裡有一部5G手機,哪怕用的是4G網路,網速也比以前的4G手機要快。

也有言論說,我們在沒有找到殺手級5G應用前,不要大範圍部署,應該先小規模試點,在北上廣深、學校醫院和車站等重點區域試點。

現在很明顯,4G網路無法承擔翻倍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如果不是5G網路的支撐,我們今天根本不會有機會討論4G的峰值速度究竟差5G有多少。

如果沒有大規模運用,又怎麼會成熟?

只有全面產業化,有市場反哺,有使用者使用反饋,才能在這種良性土壤裡(有機會)培養出殺手級應用,才能將5G基站的高成本、不穩定網速、覆蓋面積差等問題統一解決。

很多時候,這類決定未來的國家工程就需要有試錯的勇氣和成本,況且5G還是全世界嚴格論證過的成熟技術,不能因為這是「民族5G」,就天然覺得不靠譜,覺得好大喜功,是超前建設,然後算各種經濟賬,卻忽略了最重要的通訊安全的賬,導致因噎廢食停滯不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批評5G大規模鋪開的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5G基站的覆蓋範圍小,導致它的數量必須要比4G基站多十倍才能做到無縫切換,因此如果全國鋪開,建設成本會大幅度提升。

批評是合理的,因此2019年只在50個城市開通5G商用,是小規模試用,不具備大規模鋪設條件,比如更廣袤的鄉村地區,5G覆蓋是遠遠不足的,也沒有能力覆蓋。

為什麼現在可以大面積鋪開5G基站?

因為有了700M頻譜,建設成本高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700MHz被稱為「黃金頻譜」,因為它擁有覆蓋面廣、穿透力適中的優點,在700MHz頻段下的5G基站,它的組網成本低,訊號覆蓋範圍比原來的5G網路大了2-3倍,速度遠高於4G網路,下行速率在190mbps,上行速率70mbps左右。

雖然200Mbps的下載速率,距離5G的平均速率340Mbps還有一段差距,不過現階段已經足夠廣大的農村地區使用了。

比起600萬臺4G基站,只需要40萬座700MHz的5G基站,就可以輕鬆覆蓋全國,投資成本大幅下降。

2021年中移動一共建設了20萬個700MHz的5G基站,2022年計劃再建設28萬個700M基站。

所以說,有關「5G基站的高成本」討論,在去年700MHz的5G基站全面鋪開時就應該可以結束該話題了,但是時至今日仍然像復讀機一樣絮絮叨叨,要麼從來不看新聞,不關注5G產業動態,要麼就是單純的壞了。

當全國覆蓋最基礎的700MHz基站後,再在重點密集城市和商圈架設高速5G基站,讓兩者並行,才是最高性價比的選擇。

據工信部表示,截至7月末,我國5G行動電話使用者達4。75億戶,比上年末淨增1。2億戶,當前我國5G基站基本覆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以及九成左右的鄉鎮地區

不可否認,現在真正需要用到5G的殺手級應用,可能只有測網速軟體。

對普通個人來說,當下5G最明顯的改變不是迎來什麼殺手級應用,而是觀看高畫質影片和直播時不會有過多的卡頓和時延。

5G最廣的前景依然是工業網際網路,最可能大規模應用的是無人駕駛領域,雖然當前只能達到L2級別,需要駕駛員主導車輛的行駛,但汽車和城市交通設施的低時延通訊是真正剛需。

以前的4G天然高時延,是無法勝任自動駕駛這一領域的,5G完全可以大膽嘗試,現在電動車產業也蓬勃發展,足夠成熟了。

至於其它的遠端醫療、物聯網、AR/VR和人工智慧等領域,行業應用案例有2萬以上,離全面應用還有一段時間,這種急不來。

而且全面應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完善的覆蓋範圍廣的5G網路,如果僅僅只是諸位說的,先小範圍試點,那麼將永無出頭之日,繼續在雞生蛋和蛋生雞之間掰扯,時間就全錯過了。

另外我想說的是,許多人抨擊5G的很大原因是針對華為,因為一扯到民族5G就是愛國,扯到愛國就沸騰,扯到沸騰是華為,雖然我也不明白這其中的邏輯鏈是什麼。

裡面固然有不分青紅皂白地抹黑,不過其中一些言論,也點出了華為的尷尬無奈地方。

比如華為需要論證5G網路的強悍前景,這樣才能推廣自己的核心基站業務,卻又因為美國逼迫全球產業鏈站隊,讓華為設計出來的晶片沒辦法代工生產,也買不到晶片、射頻、記憶體和螢幕,以至於最新款的Mate50系列,還只能用4G網路。

這裡就產生了矛盾。

為了順利賣出手機,華為不可能說4G訊號不如5G,甚至要往Mate50塞進去各種增強4G訊號的黑科技,對於做通訊起家的華為來說一點都不難。

因此有一些數碼博主在特定環境下測試,Mate50的4G訊號竟然強於iPhone13的5G訊號,看似在自來水宣傳Mate50的強悍訊號,其實是折損了華為一直在推廣的5G聲譽,左邊4G手機,右邊5G基站,是真正的左右為難。

網際網路上還流傳著一張很廣的梗圖,那就是「4G+鴻蒙>5G」,也成為調侃華為的經典例子之一。

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調侃歸調侃,這張宣傳圖並沒有出現在華為的直營店裡,也沒有出現在華為的授權體驗店裡,它只是山東膠州市利群購物廣場的某個大賣場裡私自張貼的宣傳,官方也已經闢謠了。

不管怎麼樣,華為有5G專利和設計能力,卻沒辦法生產5G版本的Mate50,宣傳上終究很被動,甚至要釋出5G手機殼來一個曲線救機。

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僅個人評價,這個售價799元的外掛殼價效比真不高……

也有傳聞說,Mate50系列的全渠道訂單量突破400萬,追平以往旗艦機的首銷巔峰,一方面證明了華為品牌的號召力,另一方面也被更多人抨擊,拿來論證5G無用論,因為消費者都爭著用4G版本,並進一步質疑華為的5G基站「斂財」大計。

這同樣也要歸功於各大營銷科技號,動輒鼓吹華為的5G技術領先歐美20年,拿任正非和餘大嘴的隻言片語來打民族愛國牌,尤其手機圈的飯圈行為常年烏煙瘴氣,在各評論區說買Mate50是愛國行為,買iPhone是資敵行為……姿態被架得很高,路人緣自然更不好了。

因此在前段時間,當華為宣佈要推進5。5G技術時,又是一番全網群嘲,說吃相太難看,又開始索要經費云云……但這次真的冤枉華為了,我這裡簡單說說5。5G是什麼東西。

5G技術需要不斷迭代最佳化,打補丁升級,在3GPP規劃的5G標準裡,它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的5G演進,包含R15/R16/R17三個版本;

第二階段的5G演進,也就是5。5G,包含R18/R19/R20三個版本。

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R15是5G的最基礎版本,需要滿足增強移動寬頻、低時延和高可靠,版本在2019年就被凍結了;

R16版本繼續完善,改進功耗,提升整體系統,並擴充套件到一些垂直行業,比如汽車領域,版本在2020年被凍結;

R17版本添加了大量新技術,比如衛星5G網路、新型物聯網、動態頻譜共享、各種技術增強等等,版本在2022年凍結。

也就是說在短短三年內,5G技術已經迭代三個版本,而最新的R18版本意味著5G的第二階段演進,也就是5。5G,它在今年年底立項,並在2023年被凍結。

5G的商業探尋可以慢慢來,但技術上的迭代容不得絲毫懈怠。

如果華為沒有跟上至關重要的R18版本,沒有在5G的第二階段搶佔先機,那麼在通訊標準的角逐道路上將全面落後於歐美,時間可以說相當緊迫,沒有哪個競爭對手會等待華為整裝待發。

5G標準的第二階段持續到2027年,6G技術的真正商用估計要到2032年,離真正全面代替5G要到2038年(參考4G壽命),5G的壽命還很漫長,遠不是一些人說的5G壽命短,不值得大規模投入。

對了,順便說一下國外的5G發展情況吧。

GSMA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在全球5G普及率方面,韓國以44。92%位列第一,之後分別是中國內地(36。82%)、中國香港(29。62%)、日本(25。49%)。

根據GSMA預計,2022年全球5G連線數將達到10億,2022年-2025年,運營商資本支出達6200億美元,其中85%會用於5G發展。

通訊裝置公司Viavi Solutions釋出報告稱,截至2022年1月底,全球部署5G的城市總數接近2000座大關。

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一共有839座城市部署5G技術,亞太和美洲地區部署5G的城市數量分別為689座和419座。

如果以國家劃分,中國有356座5G城市居於首位,隨後是美國(296座)和菲律賓(98座)。

再具體到一些國家:

英國的3UK公司在5月底宣佈,其5G服務覆蓋英國54%人口,另一家運營商EE也宣佈其5G網路覆蓋超過50%的人口,比預期提前一年,並承諾到2028年讓5G網路覆蓋英國的所有地方。

截至今年3月,韓國5G使用者數為2290萬,5G使用者佔比達45%,是全球5G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預計到今年年底,5G覆蓋率有望達到總人口的93%。

美國運營商T‐Mobile的5G使用者規模已覆蓋3。2億人,也就是97%的國民;另一家運營商AT&T總移動使用者數達20337。3萬戶,5G使用者超7000萬人,滲透率超34%,預計在2022年底前達到1億人。

要注意的是,T‐Mobile的5G使用者規模之所以那麼多,是因為它採用600MHz的低頻段來建造5G基站。

由於600MHz頻段的傳輸距離很遠,5G基站的覆蓋範圍很廣,所以早在2019年12月,美國全境的5G覆蓋面積就達到100萬平方英里了,我直接上一張宣傳圖吧:

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換句話說,我們當前的5G基站建設速度,其實已經很保守了,前期僅僅是幾十個大城市試點,後期等到700MHz的5G基站成熟後才開始全面鋪設,讓最廣大的農村地區也能接收到5G訊號。

額外提一句,由於採用更低頻的600MHz,美國的5G平均下載速率在2021年下滑到93。73Mbps,上行速率是16。17Mbps,而中國的5G下載速率是341。20Mbps,上行速率是71。98Mbps……兩國的網速差得有點大。

所以也有人調侃,說美國的5G使用者規模是強行將4G使用者轉變過來。

我們國內的5G推銷當然也存在「詐騙式」宣傳,我就經常收到類似的營銷簡訊,說能低價享受5GB流量,結果業務辦理介面卻是5G套餐,稍不注意就會升級成5G卡,等辦理成功後再享受5GB流量……許多人都被這樣的套路噁心到了。

更不要說,目前大家集中吐槽5G的很大一點是,5G套餐太貴了。

確實如此。

在4G時代,中國的流量費用在全球都是偏低水平,每1GB費用是0。61美元,排名從2019年的165名上升到第12名,第1名是印度(0。09美元/ GB),最貴的是聖赫勒拿島(52。50美元/ GB),美國是(8美元/ GB),德國是(3。87美元/ GB)。

中國信通院整理了來自GSMA的資料,主要國家的每個月話費支出:

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這一切歸功於我們提速降費的政策,讓三大運營商不敢明目張膽在4G套餐上弄虛作假,就只能在5G套餐上明碼實宰,三家運營商的5G套餐基本都是128元起步,很少人能承受。

在8月10日舉辦的世界5G大會上,聯通董事長說,在今年上半年,中國移網流量同比增長20。2%,但流量收入同比僅增長0。7%,而且中國的流量資費水平是國外的一半。

他的結論是:5G建網和運營的成本在剛性增長,5G流量資費不可能違背規律大幅下降。

話雖然如此,卻也經不起推敲。

以美國運營商為例,Verizon推出了一款5G入門級套餐,每個月費用是30美元,如果摺合成人民幣是202元,確實比國內的資費要貴一倍,而AT&T的最便宜5G套餐甚至要65美元。

中國領先的5G技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雞肋

但還是那句名言,賺美元花美元,賺人民幣花人民幣。

3000美元的平均工資,每個月的5G套餐只需要30美元;3000人民幣的平均工資,每個月的5G套餐卻要128元,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非要說美國的5G套餐是202元,很貴,那麼也請將3000美元的平均工資乘以7,也就是2。1萬人民幣,那麼2萬月薪負擔202元的5G套餐看著很輕鬆了吧。

國內的5G套餐就是貴,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另外,美國的所有5G套餐是不限流量的,入門款5G套餐每個月提供50G的不限速流量,超過使用閾值後才會限速,但還能繼續用,不會產生額外費用。

縱觀韓國、中東和歐盟等國家的5G套餐,它們的賣點之一都是「無限流量」。

而我們國內的所有5G套餐,從128元至599元,無論哪一檔,基礎容量都是30G-300G,反正沒有「無限流量」。

以最貴的599元套餐來舉例,每個月有300G流量,看上去似乎很多,然而現在華為推進的5。5G技術,它的最大特徵是萬兆體驗,也就是保持10Gbps/秒的下載速率。

大家知道10Gbps/秒是什麼概念嗎?

我們下載一部1。25G大小的電影,一秒就可以下完。

國內的5G套餐都不是無限流量,這麼快的下載速率,碰到如此拮据吝嗇的5G套餐,又有什麼意義?

流量資費降不下來,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你要問這些運營商為什麼敢這麼定價,還不是因為國家沒有針對5G的提速降費政策。

這些運營商為了維護它們的光纖利益盤,為了防止5G套餐的熱點共享,強行設定流量限額,也就別再哭窮喊什麼5G不賺錢,使用者不願意用5G了。

現階段的5G使用者使用這麼貴的5G套餐,是真金白銀消費,體驗卻沒有很好,128元基礎套餐才附贈30G流量,吃相既然如此難看,別怪廣大消費者對5G怨聲載道,還不如用回4G套餐算了。

什麼時候國內的5G套餐能真正意義上做到「無限流量」,敞開流量給大家用,才能徹底放下消費者的心理顧忌,「5G無用論」也就如歷史的塵埃般煙消雲散。

最後我總結一下。

5G是全球通訊領域的兵家必爭之地,要想在這場競爭中不落敗,就必須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如果一直臆想著讓5G技術呆在實驗室裡,什麼時候有需求再放出來,然後小規模試點,一筆筆算經濟賬,不要說有沒有足夠的土壤培育出5G殺手級應用,不要說大面積攤平5G基站的建設和運營費用,更別期望什麼6G、7G技術,就連當下日益暴增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和捉襟見肘不堪重負的4G網路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完美解決。

我不看好在5G時期能誕生民用領域的5G殺手級應用,也請各位放低對5G技術的浩瀚暢想,現階段它能全面代替4G網路,將平均下行速率提升到200-300Mbps,能真正支援4k和8k超清影片,能切實提升工業領域的生產力就已經很好了。

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點點吃,也希望從業者少一分噱頭營銷,消費者多幾分從容淡定。

回顧以往,從3G標準到WAPI,從北斗系統到C919,許多短時間內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民族工程,都會遭受類似的質疑,這很正常,而歷史的車輪最終會論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