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如今的堯山竇家祠堂,梁朽瓦落,搖搖欲墜。 趙可攝

辛丑年端午節,筆者在陝西蒲城縣堯山鎮竇家村,尋訪到記載著該村竇姓乃五代竇燕山後裔的古碑《燕山竇氏祖墳碑記》。竇禹鈞,人稱燕山,《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成為教子成才的榜樣,被世代頌揚。他的後代何時遷徙蒲城?

竇家村立於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的祖墳碑記載,竇燕山後代有名“專”者,其先世自扶風遷徙至蒲城堯山府。專的後代有名“貞固”者,中後唐同光元年(923)進士,後被封為“汧國公”,死後埋葬在蒲城北境的罕井一代。

碑記由時年74歲的儒學生員竇龍顯撰寫,而他追認的祖宗竇燕山生活在七八百年前的五代、宋朝。這篇洋洋灑灑1500字的碑文,將竇姓的榮耀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聖帝大禹,所依據的是竇家的族譜、祖先影軸。筆者未見其族譜,從其家族收藏的影軸上看,其始祖為“專”,並未提及竇燕山。

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堯山竇氏收藏的祖先影軸,奉祀始祖竇專 趙可攝

這篇碑記在追述竇燕山、專、貞固的世系時,語詞模糊,甚為可疑。於是,筆者專門查閱史書,竟發現了碑記掩飾的一大秘密!

竇燕山教子有方,他留名青史乃是因為兒子竇儀。《宋史》專門為竇儀立傳,追述其曾祖父名遜,曾任玉田令;祖父名思恭,官至媯州司馬;其父竇禹鈞、叔父竇禹錫皆以詞學聞名。竇禹鈞,不知生於何年,於唐朝天祐末年(904~907)進入仕途,任幽州掾。後周時,先後擔任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退休。約在周世宗顯德三年(956)前去世。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甚是信任竇儀,任命為工部尚書,兼管大理寺,後又加禮部尚書。太祖欲任以為宰相,被趙普所忌。竇儀於乾德四年(966)冬去世,年五十三,太祖憫然對身邊人說:“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據其年齡推斷,竇儀生於五代梁乾化元年(913)。

史書記載竇燕山子孫甚詳,有五子:儀、儼(天福六年即941年進士,宋初卒)、侃(五代漢乾祐初即948~950年及第)、偁(生於五代唐同光二年,乾祐二年舉進士,太平興國七年即982年卒)、僖(五代周廣順初即951年及第);儀有三子,俱為進士:諲、諹、誥;儼以侄子“説”繼嗣。人稱竇燕山五子為“五龍”。

《宋史》明確記載,竇儀籍貫薊州漁陽,而蒲城竇氏出自陝西扶風,地域各在東西。在竇儀兄弟及竇燕山的傳記前一卷,《宋史》也專為竇貞固立傳。根據史書的撰寫慣例,同一家族的祖孫幾代安排在同一卷敘述,可見,薊州竇氏與蒲城竇氏並非同一家族。

據《宋史》,竇貞固,字型仁,同州白水人。此一句,引起明清蒲城、白水兩縣對貞固故里爭論紛紜。原因在於,白水與蒲城的疆界曾有變動。乾隆《白水縣誌》卷二廟祠記載:“浮山聖母廟,在南河鎮……浮山即堯山,前明屬白水,故鄉民至今清明日祀。”清朝及現在屬於蒲城管轄的堯山一帶,明朝時曾歸屬白水縣。

另外,白水縣南河有竇家灣,其竇氏子孫也自稱為貞固後裔,在南宋慶元二年(1196)曾有進士竇文賓。在白水人修建倉頡廟時,還將“五子登科竇燕山”的佳話寫在殿宇房樑上。也許,竇專一支自扶風遷徙至蒲城、白水一帶,分散居住,子孫各成村落。竇家村祖墳碑記所記始祖“竇明”,已是大明王朝人了。

竇貞固中後唐同光元年(923)進士,至五代漢高祖時,拜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隱帝繼位,加任司徒,並給予一項特殊榮譽:將貞固老家的永安鄉改為賢相鄉、班瑞裡改為勳貴裡。這比衣錦還鄉還要風光!直到光緒年間,蒲城縣誌記載還有賢相鄉。

如今,人號稱蒲城為將相故里,或以清代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王鼎為相,不確切,清代並無宰相一職。本有賢相竇貞固,何必硬扯王定九?

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殘損的堯山竇氏影軸,亟待修補整理。趙可攝

後周太祖時,任命貞固為司徒,封沂國公。《宋史·竇貞固傳》、《乾隆蒲城縣誌》、《乾隆白水縣誌》、《關中勝蹟圖志》俱作沂國公,可知《燕山竇氏祖墳碑記》作“汧國公”誤。

在五代的兵荒馬亂中,皇帝尚且朝不保夕,更何況身處朝廷的暗流激湧、明刀暗箭中。周世宗繼位,貞固退居鄉野,成為普通百姓。《宋史》記載:“貞固遂歸洛陽,輸課役,齒為編民。”乾隆《白水縣誌》據此又說,貞固本居河南洛陽,罷官後才移居白水縣。《蒲城縣誌》則認為洛陽乃洛水之陽,非河南之洛陽。筆者認為,前既有隱帝為貞固改鄉里美名,則蒲城縣誌所解正確。

大宋建國,貞固未被接納,於是還家,與布衣攜姬載酒,放浪形骸山水間。開寶二年(969)病重,自己撰寫墓誌銘,不久亡故,享年七十八。據此推算,他生於唐朝大順二年,即公元891年。

問題來了,竇燕山雖生年不詳,據史書可知其長子竇儀生卒時間為913年~966年,比竇貞固(891~969)小22歲。唐宋時男子15~20歲即可結婚,則竇貞固與竇燕山為同時代人!且竇燕山約在顯德三年(956)去世時,貞固已年過六旬,則其父竇專,更不可能是竇燕山之後!

竇貞固在後周時曾擔任宰相,又封公爵,作為蒲城竇家祖宗,難道不夠榮光?為何其後代要攀附與祖先同時代的竇燕山?

也許,在康熙時,《三字經》裡的竇燕山實在太有名了,況且,撰寫碑記的竇龍顯可能真的聽族中長老講起過祖先教五子成名的故事。還記得嗎,他的祖先可是自扶風遷徙來的。

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堯山竇家後代收藏了十幾卷珍貴的祖先影軸,如今在關中難得一見。 趙可攝

筆者翻閱《嘉慶扶風縣誌》、兩唐書,還真找到一則竇氏五子俱立功名的記載。

竇叔向,字遺直,《舊唐書》記為扶風平陵人、《新唐書》寫作京兆金城人,俱在今咸陽興平境。其父亶,任同昌郡司馬。叔向善作五言詩,曾經改正懿皇后的輓詩,令人折服。唐代宗時(763~779),官至左拾遺。

叔向有子五人:常,字中行,大曆十四年(779)進士,任國子祭酒,寶曆元年(825)卒;牟,字貽周,貞元二年(786)進士,國子司業,長慶二年(822)卒;群,字州列(《舊唐書》《新唐書》作:丹列),容州刺史、容管經略觀察使,元和九年(814)卒;庠,字胄卿,婺州刺史;鞏,字友封,元和二年(807)進士,武昌節度使。

五兄弟除竇群外,全中進士,兄弟都有詩才,著有《聯珠集》,取兄弟五人像五顆星之義。其中竇鞏性格文雅,與人議論時不能堅持立場,唯唯諾諾,白居易等人給他取外號:囁噓翁。竇群曾和權臣李吉甫作對,並拒絕加入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一黨。

竇群有二子:謙餘、審餘;竇常子:弘餘,會昌年間(841~846)任黃州刺史;竇牟子:周餘,大中年間(847~860)任秘書監;竇庠二子:繇、載;竇鞏六子,景餘、師裕最知名。

竇叔向五子約生活於740~830年間,其孫當生活於770~860年間。竇貞固生卒年為891~969,則其父專約生活於860~930年間。竇專可能是竇叔向之重孫輩?在唐朝後期,竇專父親扶老攜幼,始舉家自扶風遷居蒲城、白水一帶?

蒲城竇氏既明確祖先出自扶風,而扶風竇氏在漢唐時人才輩出,比燕山竇禹鈞一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本清源,認祖歸宗,有何不可。

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文史愛好者考察竇氏祖先影軸 趙可攝

蒲城堯山鎮竇氏的身世之謎

文史愛好者在堯山鎮竇家村

許鵬簡介:男,1982年生於陝西富平,200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曾供職於國家電網報社、文學雜誌《脊樑》雜誌社、河北日報社,擔任編輯、記者。2002年至2003年,任中國人民大學陶行知研究會會長,組織了多次大型公益活動,期間該社團被評為人民大學“十佳社團”;2007年,任一耽學堂河北石家莊公益小組組長,負責在石家莊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播活動。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青年志願者”獎,獲“社會工作”學金;在河北日報社,多次受到公開表揚,多個版面設計和稿件受到領導讚賞。系列作品《暴風雪中的堅守》(河北日報)獲河北省新聞獎二等獎;通訊《高原施工立軍規》(國家電網報)獲中國產業新聞獎一等獎。2006年4月,論文《清代政區治所遷徙的初步研究》(約1。5萬字)發表在陝西師範大學主辦的核心期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二期;2007年至2010年,參加國家重點人文社科專案新修《清史》工程,負責地理志陝西省的纂寫(全文約25萬字),獲得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相關教授、專家好評;2008年12月,參加“清代地理研究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八冊(明清時期)陝西省修訂意見》,引起與會專家的關注與好評,為國家重點人文社科專案《清史地圖集》立項提供了學術支撐;撰寫、發表文章及新聞報道50餘萬字;在個人微信公眾號“龍門村人”發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原創歷史文化類文章100餘篇。2020年,指導陝西省岐山縣整理校對《萬曆岐山縣誌》,即將重印出版。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龍門村人》

原文作者:許鵬

整理編輯:義門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