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兵馬俑是被誰發現的?

嶽南 河南文藝出版社

1974年初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驪山腳下的西楊村也未能倖免,田園的麥苗幾近枯萎,再不設法施救,將顆粒無收。

夕陽的餘暉籠罩著村南的柿樹園,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楊村生產隊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站在柿樹園一角的西崖畔上,眼望著這片只長樹木、不長莊稼的荒灘,再三猶豫,躊躇不定。

眼看太陽就要落山,楊培彥吐了一口煙霧,終於下定決心,揮起笨重的钁頭在腳下石灘上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圈:“就在這裡打井吧!”

楊文學望望驪山兩個山峰中間那個斷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圓圈在一條直線上,心想,水往低處流,此處跟山峰間的溝壑相對應,地下水肯定不會少。於是,他點了點頭說:“好,但願土地爺幫咱的忙吧。”

翌日清晨,以西楊村楊全義為首,包括楊新滿、楊志發等6個青壯年,揮動大钁在楊培彥畫的圓圈裡挖掘起來。他們要在此處挖一眼大口徑的井,以解決燃眉之急。

儘管地面佈滿了沙石,一钁頭挖下去火星四濺,但在乾旱中急紅了眼的農民,以銳不可當之勢穿越了沙石層。當挖到1米多深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了一層紅土。這層紅土異常堅硬,一钁頭下去只聽到“咚”的碰撞聲,火星濺出,卻無法穿透它。

“是不是咱們挖到磚瓦窯上了?”井底的楊新滿放下钁頭,擦把額頭上的汗水,不解地望著眾人。“可能。聽老人們說,咱這一帶過去有不少燒磚瓦的土窯。”楊全義說著,遞過一把鎬頭,“來,用這玩意兒挖挖看。”井下又響起了咚咚的聲音,堅硬的紅土層在楊新滿和楊志發兩個壯漢的輪番攻擊下,終於被鑿穿了。這是一層大約30釐米厚的黏合狀紅土,很像燒窯的蓋頂,但大家並未深究,只憑著自己有限的見聞,真的認為是一個窯頂。

越過了紅土層,工程進展迅速。不到一個星期,這口直徑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

此時,他們手中的钁頭離那支後來震驚世界的龐大軍陣,只有一步之遙。

歷史記下了這個日子——1974年3月29日。

秦朝兵馬俑是被誰發現的?

兵馬俑

當楊志發的钁頭再掄下去又揚起來的瞬間,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出土了。奇蹟的第一線曙光劃破黑暗,露出地面。

遺憾的是,這塊陶片的面世並沒有引起楊志發的重視,他所渴求的是水。在他的心目中,水遠比陶片重要。於是,楊志發和同伴的钁頭便接二連三地向這支地下軍陣劈去。

一塊塊頭顱、一截截殘肢、一根根斷腿相繼露出,這奇特的現象,終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個磚瓦窯還有這麼多爛東西。”一個青年將一截陶質殘肢撿起來又狠狠地摔在地上,沮喪地小聲嘀咕了一句。“磚瓦窯嘛,還能沒有點破爛貨,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楊全義在解釋中做著動員。那青年人嘆了一聲,又掄钁劈向軍陣。

幾分鐘後,在井筒西壁的楊志發突然停住手中的钁頭,大聲喊道:“啊,我挖到了一個瓦罐。”聽到喊聲,正在運土的楊彥信湊上前來,見確有一個圓口形的陶器埋在土中,便好心地勸說:“你慢慢地挖。要是還沒壞,就拿回家到秋後捂柿子,聽老人們說,這種瓦罐捂出來的柿子甜著呢!”

楊志發聽罷,钁、手並用,連刨帶扒,輕輕地在這個瓦罐四周活動。土一層層揭去,楊志發心中的疑惑也一點點增加,當這件陶器完全暴露時,他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眼前的東西根本不是可以用來捂柿子的瓦罐,而是一個人樣的陶製身子(實則是一個無頭空心陶俑)。他晦氣地搖搖頭,然後帶著一絲失望和惱怒,用足了勁將這塊陶俑身子掀入身旁的吊筐,示意上面的人拉上去扔掉。

當這塊陶俑身子剛剛被拋入荒灘,井下忽然又發出一聲惶恐的驚呼:“瓦爺!”

眾人又一次隨聲圍過來,幾乎同時瞪大了眼睛,臉上的表情比之剛才有了明顯變化。

擺在面前的是一個陶製人頭。只見這個人頭頂上長角,二目圓睜,緊閉的嘴唇上方鋪排著兩撮翹卷的八字須,面目猙獰可怕。

有一大膽青年用钁頭在陶人頭額頭上輕敲,便聽到咚咚的響聲。

“是個瓦爺。”有人做了肯定的判斷,緊張的空氣稍有緩解。“我看咱們挖的不是磚瓦窯,是個神廟攤子,磚瓦窯咋會有瓦爺的神像?”有人推翻了以前的判斷,同時又提出了新的見解。這個見解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

“甭管是磚瓦窯還是神廟攤子,找到水才是正事,快挖吧。”身為一組之長的楊全義出於對大局的考慮,又理性地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滿身泥土的農民們又開始揮钁揚鍁挖掘起來,沒有人再去為剛才的“瓦爺”發表不同的見解併為此大驚小怪。

隨著钁頭的劈鑿、鐵鍁的揮舞,一個個陶製俑頭、一截截殘腿斷臂、一堆堆俑片被裝進吊筐拉上地面,拋入荒灘野地。出土的陶俑引起了村中一群少年的興趣。他們紛紛奔向荒灘撿拾俑頭,先是好奇地玩弄,接下來便將俑頭立於荒灘作為假設的壞蛋,在遠處用石頭猛烈轟擊。有聰明的孩子將俑身和俑頭一起搬到自家的菜園中,在俑的手裡塞上一根長杆,杆頭上拴塊紅布,然後再找來破草帽,將陶俑打扮成一個活脫脫的看園老翁,日夜守護菜園,使麻雀不敢放肆地前來啄食返青的菜苗。

秦朝兵馬俑是被誰發現的?

挖出的陶俑殘件

正當人們對陶俑大加戲弄、損毀丟棄或頂禮膜拜之時,村前的井下又發現了更加奇特的情形。在離地面約5米的深處,大家發現了青磚鋪成的平面臺基,同時還有3個殘缺的弩機和無數綠色的青銅箭頭。

這是地下軍陣向兩千年後的人類發出的最後一絲訊號,兵器的出土意味著對磚瓦窯和神廟兩種推想的徹底否定。可惜,這裡沒有人去理會最後的資訊,更沒人再圍繞這稍縱即逝的資訊去思考些什麼。

讓眾人欣喜和激動的是,儘管沒有人找到地下水,但找到了碩大的青磚和銅器。雖然一時還不能辨別是不是秦磚,但畢竟是古代的東西,多數人認為,拿回家做成枕頭可以醫治失眠症。於是,井下的秦磚很快被哄搶一空,進入各家的炕頭、被窩。

正當大家在井裡井外大肆哄搶秦磚之時,有一位青年卻棋高一著。他默默伏在井下,從泥土中撿拾看上去並不顯眼的青銅箭頭。待撿拾完畢,他脫下身上的破褂子一包,然後直奔附近三里村的廢銅爛鐵收購站,以14。4元的價格將幾公斤青銅箭頭售出。

當這位青年摸著已經明顯鼓起來的上衣口袋,叼著香菸,一步三搖,滿面春風地返回時,村人才驀然醒悟:“還是這傢伙有心計。”悔恨之中蜂擁於井底,卻已經晚了。

注:本文摘選自《嶽南大中華史——從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東陵》一書。

秦朝兵馬俑是被誰發現的?

相關圖書

秦朝兵馬俑是被誰發現的?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大型叢書是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策劃、設計和推動,中原出版傳媒集團負責實施的一項全媒體重大出版工程,包括文明之源、文化經典、文化名人、文化創造、文化黃河與文化傳播6大板塊。

《嶽南大中華史——從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東陵》是繼《河洛古國——原初中國的文明圖景》《中國華彩——〈唐宮夜宴〉戲裡戲外》等書之後,“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中的又一重磅作品,也是河南文藝出版社與讀客文化公司聯袂奉獻的誠意作品。

嶽南大中華史

責編 | 張麗 責校 | 陳萱慶

稽核 | 方勁銳 排版 | 陳萱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