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十萬+ 而丟失自己,真的值嗎?

文 綠生活龔志華

這裡討論的不是某“高興芬”,而是想說說作為一位創作者的反思。

如果問一個創作者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門:實現理想,實現人生價值,賺錢養家,就是為了好玩,等等等等。但如果問他“如果有了十萬+,你會高興嗎?”我想,答案一定是相同的:高興。

是啊,你辛辛苦苦寫的文章、做的影片,如果釋出出來只是讀者寥寥如泥牛入海,如非聖賢都會不高興。何況,隨著創作者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在要得到個十萬+絕非易事,知名若某芬,也不禁自鳴得意起來,以至於忘了“死者為大”。

十萬+,此刻就像鈔票一樣,讓人又愛又恨,得不到時會惡狠狠地說它是“萬惡之源”,一旦得到又會欣喜若狂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得失之間,盡顯瘋癲之態,讓人頓悟:難怪現在的影視大多瘋癲,原來真的是有肥厚的“群眾基礎”。

這瘋癲世態裡還有更有趣的事情,如果這個時候你但凡表現出一絲半點憂慮:我們怎麼能成為金錢的奴隸?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好吧,你就需要準備空地來接板磚了:“裝聖人”“落伍”算是小塊頭的,“有病”“裝逼”也不是最大塊的。反正,你不和我一樣世俗你就GET OUT,就像那句名言“你不愛國你就別在我的國待著”(當然,前提是別讓我逮到移民的機會)。

繞來繞去,終於繞明白了:為了十萬+而丟失自己,真的不值。

就像我們做紀錄片,每次都會收到很多反饋,有很多意見是片子不宜過長,一旦超過多少分鐘就會讓觀眾坐不住,因為現在是個資訊碎片化的年代。云云。說心裡話,剛開始聽得多了確實會產生動搖,但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在短短几分鐘之內就能表現一個人就能說清楚一件事情,最終還是放棄了,只能按自己的“笨方法”一個一個場景起承轉合地做下去。更讓人感到“沮喪”的是,現在我做的片子時長越來越長,從10分鐘到20分鐘再到30多分鐘的接近標準紀錄片時長,因為你越深入瞭解一個人或一件事,你越會發現它有更多的方面需要表現。

或許,你用手機現場拍一個2分鐘的搞笑影片,瞬間就十萬+,而我出動專業團隊用專業攝像機花幾個月時間做出來近40分鐘的紀錄片,可能最終只有幾萬的點播量。這放在誰身上都難免失落,肯定要灰心一陣子,但哪有怎麼樣?你既然選擇了自己路,為什麼還要去羨慕別人的路,何況,就算是你去走那條別人的路,你能保證自己能做得比別人好嗎?只有走自己真心喜歡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開心,不是嗎?

在自己的路上,十萬+,我高興,沒有,我也開心,因為路上風景很好,還會遇到很多志趣相投的人,何其快哉!

為了十萬+ 而丟失自己,真的值嗎?

紀錄片《彝山繡娘》海報

紀錄片《彝山繡娘》用兩條主線勾勒出雲南楚雄彝族刺繡的傳承和發展現狀,一條主線是楚雄州牟定縣的繡娘和非遺傳承人以及當地從業者,另一條主線是彝繡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兩位漂亮的城市女孩。他們為我們共同講述了一段關於美麗和感動的故事:大山裡的繡娘對於媽媽傳下來的傳統技藝無比依戀,然而時代的變遷和現實生活的變化卻讓她們變得孤獨和無助;以傳承彝繡而己任又以彝繡為生的非遺傳承人們雖然跨過了艱難歲月彷彿迎來了春天,但她們又面臨著新的問題,那就是傳統紋樣和技法與機器繡商業市場的衝突;而更讓眾多從業者苦惱的是彝繡缺乏充分的辨識度,很難走出彝山走向世界,這同時又讓堅持手工刺繡的繡娘們舉步維艱;與此同時,來自北京的兩位女孩,一位是美術專業研究生,一位是傳統文化傳播的從業者,她們不僅被當地彝族最傳統的面臨失傳的舞蹈和文化所深深感染,也迷失在彝繡一條街的千篇一律中,最終,她們能找到雲南彝繡的內在精華嗎?她們能和這些可愛的彝山繡娘一起守住自己美麗的技藝和家園嗎?

影片載入中。。。

(社會紀錄片《彝山繡娘》預告片:雲南彝族非遺文化傳承靠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