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第一大賦能創造力

商業模式第一大賦能創造力

商業模式第一大賦能創造力

創造力讓畢加索作出稀世名畫,讓高迪設計出驚世建築,使虛無變為現實。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源源不斷地接收知識,形成了一套慣有的行事方式。

“理所當然”和“自然而然”地應對問題讓我們效率奇高,但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的創造力受到削弱,受制於環境和思維方式?創造力如何隨著年齡漸長而改變?

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實驗研究……

本文共1456字,建議閱讀時間3分鐘。

創造力是人類社會前進最偉大的動力,它需要好奇心,不受拘束的想象和持續不懈的思考。

在科學領域,有35歲以前搞理論,35歲到50歲搞應用,50歲以後搞管理的說法。眾所周知,理論研究最需要創造力。這一說法反映了一個事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創造力在下降。

創造力是如何隨著年齡漸長而改變的?是不是從青春期就開始枯萎?甚至在此之前?《紐約時報》近日介紹了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商業模式第一大賦能創造力

X軸代表接受正規教育的年數,Y軸代表創造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阿里森·葛普尼克(Alison Gopnik)、湯姆·格里菲斯(Tom Griffiths)和布萊恩·克里斯丁(Brians Christian)為了調查這一問題做了幾個實驗。他們把發現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他們從一組年齡不一的參與者入手,其中有4–5歲的學齡前兒童;6–11歲的孩子;12–14歲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人。

第一個實驗是關於實體世界的。研究人員給參與者設定的場景中包含一臺實體機器,只有以特定方式組合積木時機器才會發亮,其它方式機器都不會亮。

機器之所以發亮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普通尋常的方式:個別積木可以讓機器發亮,其它積木則不起作用。還有一種不尋常的方式:沒有個別積木可以讓機器發亮,但如果形成某種組合,機器也會發亮。

第二個實驗與社會環境有關。研究人員給參與者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薩麗嘗試了滑板,而喬茜不願玩踏板摩托。為什麼?通常的解釋是,薩麗和喬茜的個人特質決定了她們的行為,也許薩麗比喬茜更有膽量。然而還有一種不尋常的、但同樣有道理的解釋,即需要考慮到情境,也許滑板比踏板摩托更安全。

大多數成人選擇了尋常的方式。他們會尋找某一塊積木讓機器發亮,也傾向從薩麗的個性解釋她為什麼使用滑板。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其他各組人員進行同樣的實驗,他們發現,在讓機器發亮的實驗中,學齡前兒童最有創意,他們往往試圖用不尋常的積木組合讓機器發亮。相比之下,學齡兒童的創意相對較少一些。到了青春期創意急劇下滑,青少年組和成年組選擇尋常方式的可能性最大。

在帶有社會情景的第二個實驗中出現了另一種規律。學齡前兒童得出不尋常解釋的機率依然比6歲兒童或成人高。然而在這裡,最具創意的群體變成了青少年。無論是6歲兒童還是成年人,得出不尋常解釋的可能性都低於青少年這個年齡段的人。

為什麼創造力總體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其中一個原因是年紀越大,知道的越多。這在多數時候當然是一種優勢,但這也會導致我們忽視那些有悖於我們既有認知的跡象。我們變得過於固守陳規。

商業模式第一大賦能創造力

這些解釋涉及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 探索(exploration)與利用(exploitation)。每當遇到新問題,成年人通常會利用迄今獲得的知識,試圖迅速找到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要與已有的方案差不多。而探索型思維方式會嘗試新的東西,可能會促使我們得出一個不那麼尋常的想法,一個不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一項新的知識。但與此同時,這可能也意味著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完全不可行的瘋狂假設上,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都有這個傾向。

成人們認為他們總是可以告訴童年和青少年孩子怎麼做是危險的。因為成年人化解探索與利用對立的能力已遠不如他們。尤其是進入社會的青少年,他們可能已經不太關心實體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但他們會非常用心地探索社會的組織方式,他們的創造性有助於新生的一代人去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