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讀史使人明智,左史倚相是這麼做的

為何讀史使人明智,左史倚相是這麼做的

《韓非子·說林下》:

荊伐陳,吳救之,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星。

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甲輯而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乃為陳。陳未成也而吳人至,見荊陳而反。

左史曰:“吳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擊之,必可敗也。”乃從之,遂破吳軍。

楚國攻打陳國,吳國前去救援,吳、楚兩軍相距三十里。雨連下了十天後,這天晚上天空終於出現了星星。

楚軍左史倚相對子期說:“天氣這麼惡劣,盔甲和兵器都集中存放著,吳軍認為我們沒有防備,一定會偷襲,不如多加防備。”於是楚軍擺好陣勢等著。

果然,還沒過多久,吳軍就到了。吳軍見楚軍早有準備,自己佔不到便宜,就撤軍回去了。

楚軍左史倚相又說:“吳軍來回走了六十里路,回到營中肯定是又累又餓,他們的將官必然要休息,士兵們也要吃飯,此時整體防備最鬆懈。咱們急行軍三十里摸上去,肯定能一鼓作氣打敗他們。”

楚軍依計而行,果然大破吳軍。

為何讀史使人明智,左史倚相是這麼做的

很精彩的故事,讓人對左史倚相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不知道你想過沒有,

楚軍擺好陣勢後,如果吳軍沒來怎麼辦?

如果等了一夜,吳軍都沒有來,楚軍官兵肯定是怨聲載道,責怪左史倚相瞎折騰,白準備半天。

這樣的情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策劃了一個方案,如果有突變怎麼辦?買股票,如果賠了怎麼辦?

其實,絕大部分準備,都是白準備,因為我們的準備本來就是為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每一個有效的準備後,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準備”。

“墨菲定律”也說過,你所擔心的必然會發生,唯一的自救方式是做好充分準備。

左史倚相的故事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不就是因為少嗎?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情況:楚軍枕戈待旦,嚴陣以待,但是敵軍沒來。這種大機率會出現的情形,不會被載入史冊,平淡的故事也不會流傳千年。

為何讀史使人明智,左史倚相是這麼做的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只有萬一的發生機率,為什麼還要辛苦做準備?

這是很多人存在的誤區,如果有兩件事要做,他們會先算算機率,然後挑機率大的事情去做。但他們忽視了,不同機率的事情,產生的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小機率事情一旦發生,產生的影響可能要遠大於大機率事情。

回頭看,哪一次成功不是小機率事件?馬雲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他難道不知道自己成功的機率恐怕連1%都不到嗎?但他還是選擇去做了。

未雨綢繆就是一種贏家思維,是一種強者的文化屬性。

沒有什麼準備是白白浪費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