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多談戀愛

大家都不願意談戀愛了,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哀,也是年輕人的悲哀。

單身主義,不婚,丁克一族越來越多。網上到處充斥著各種情感危機,狗血故事,人們口口聲聲喊著:“低質量的交往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年輕人還沒有對愛充滿期待,就已經失去了對愛的興趣和能力。每天被困在996的寫字樓裡,KPI的績效考核中,日復一日,忙忙碌碌。沒有時間交往,沒有時間接觸生活,沒有時間觀察世界,剩下的都是上班,睡覺,玩手機,內心平靜得沒有一絲情緒。

大家說一切向錢看,只要有了錢什麼都會有的。麵包會有,愛情也會有。於是努力工作,努力加班。在每一個清新的早晨告誡自己——工作使人奮進。在每一個疲憊的夜晚安慰自己——加班使我快樂。努力了一陣之後發現,錢沒賺到,愛沒找到,年紀大了不說,還落了一身病。這就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現狀。因為老闆希望自己努力,資本希望每個人都單身,內卷的社會發展人們沒有家庭,沒有兒女。這一切不過是被渲染和操控的假象。

好多人工作幾年,奉獻了最美好的年華。最後年紀大了,發現自己該成家了或是父母催促著該成家了。於是報著利益交換的目的,草草地託付了終身,後來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象的美好,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再分開,再迴圈。最後很多人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再去喜歡一個人,再去愛一個人。人們就變得越發冷漠,世態就變得更加蒼涼。但生活原本不該是這樣的。

人最痛苦的事情在於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能體驗一次,不能排練,不能重複。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每個年紀肯定是有且只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一旦錯過了,那種感覺跟體驗也就不熱烈,也不深刻了。因此,在什麼年紀就做什麼事情,而且必須大膽去做,想太多了毫無用處。年輕就是要用來揮霍的,用來戀愛的,用來感受情感的豐富和美妙的,至少對普通人來說,應該這樣。

一個人到了18歲,就應該去求偶,應該去大膽追求愛情,即使這個時候對愛的理解是很狹隘的,但也應該去追求。大學就是要談戀愛的,至少這個時候的感情更加純粹,更加容易得到,同時也顯得更加偉大——因為單純的喜歡或單純的愛而偉大。只有深刻的戀愛,深刻的情緒託付才能完善愛與被愛的能力,才能感知生活的美妙,被感動,被調動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有可能轉化為勇氣,創新,進化和信仰。而多數時候,我們被家長和老師壓制,這種力量被磨滅掉了。而現在的年輕人正是因為缺少這種力量,所以看起來都死氣沉沉,無精打采,都無所求,佛繫心態,這是一種病態。

好多大齡單身青年都沒有正兒八經的戀愛過,沒有體會愛的力量帶來的深刻感知。好多人都30歲了,感情經歷一片空白。而且內心不知名的恐懼,焦慮。道聽途說或是周邊影響,然後就匆匆地加入了帶有強烈利益交換目的的相親市場。被周圍的人和事推著走,自己依舊迷茫,依舊不知所措,依舊胡抓亂扒。錯付一個人,又錯付一個人。慢慢地發現自己什麼都沒體會,竟然最好的人生階段就過去了,實在可憐。

相親本來就是一種反常的社會現象。即使在70。80年代,人們交往範圍很窄,地域互動的流動很差,也沒有現在年輕人如此瘋狂的相親現象。改革開放的春風剛拂滿大地,自由戀愛的號角剛剛吹響,人們就又陷入了另一種“父母之命,朋友之言。”的復舊模式裡,這是很令人詫異的現象。對於這一群文化和素養都很高的單身人群來說,是一種反常。

不要光想著做事業,幹工作,掙大錢。趁著光陰正好,身體健康,春意盎然,好好戀愛吧,不然要用青春餵狗嗎?因為只有大膽的戀愛,才能感知生命的美好。普通人都是犧牲了自己的金色年華,換來了一無是處的庸碌,即使未來依舊庸碌,人們還是顫顫巍巍,畏畏縮縮的活著。這就是悲哀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