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推薦語:對於老祖宗留給我 們的古老文明我們都是格外珍惜的,無論中國以後有多麼的強大,作為華夏兒女我們不可以忘本,要明白華夏豐富的精神文明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這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是值得我們去找尋,去傳承的。然而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很多的華夏瑰寶被掩埋在了歷史之中,有的因為戰爭漂洋過海,有的被老百姓當做普通工具放在了家裡,還有的跟著歷朝歷代的君主被埋葬在了陵墓之中。為了去探尋這些遺蹟,我們就開始搞“倒鬥”了。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倒鬥”也就是開掘墓葬,雖然說乾的是和盜墓賊一樣的勾當,但是我們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專家們去開掘墓葬是為了找尋華夏瑰寶,便於儲存,然而在當時因為技術手段落後,“倒鬥”出來的文物受到了極大的損害,這也是為何現在不會有挖掘帝王陵墓現象的原因。要說挖掘帝王陵墓,就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明定陵”被挖掘的事情,這一次的倒鬥被視為是中國考古界的恥辱,在歷史學界都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在1956年的時候,以郭沫若為代表的的歷史學家們決心要對明定陵進行科研發掘,本來他們是想要挖掘永樂皇帝的陵墓的,但是當時文化部文物局的局長鄭振鐸提出反對,他反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個時期中國的古物儲存,修復技術極其落後,再者挖掘皇家陵墓,是一件連發達國家都覺得頭疼的事情,更可況是我們國家。可是當時郭沫若是鐵了心要幹,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較小的明定陵,對此鄭振鐸雖然反對,但還是沒能阻止住。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郭沫若等人前後進行了1年半的發掘,終於將定陵的入口給打開了,這在當時是很值得開心的訊息,一旦找到入口,後續的文物挖掘就容易很多了。最後他們在明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文物的出土為專家們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事實依據。然而開心沒多久,出土的文物就因為接觸空氣發生了劇烈的反應,很多字畫,絲綢都灰飛煙滅了。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就是因為當時我們國家的考古專家不重視文物的保護,才使得這樣的悲劇發生,正如鄭振鐸所說,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這個技術條件,硬要做這樣的事情只會造成損失。這還僅僅是開始,文物出土之後,因為年代特殊,很多文物在後續階段都遭到了人為破壞。這一次的考古工作,也被視為是考古界的恥辱。其實當初在兵馬俑被發現的時候,就已經因為和空氣接觸產生不良的反應,但是郭沫若等人忽視了這些事情,才造就了這麼大的遺憾。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髮掘墓葬是一個技術活,是很不簡單的,這當中最難的環節不是開啟陵墓找到文物,而是如何去保證這些文物不受損害,不讓歷史遺蹟被破壞。我們明白那些文物在此之前之所以可以完好無損,就是因為和空氣隔絕,一旦它們接觸到了空氣,那麼過往歲月的痕跡都會出現在它們身上,各種問題也會接連不斷的出現。

這座陵墓的挖掘,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明定陵事件也告訴了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經過充分的考量,特別是和國家利益掛鉤的時候,就要更加的小心了。我們本來想要追溯歷史,找回掩埋的文物,卻因為落後的技術和人為的忽略產生了這麼多的損失,實在是划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