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到底該從何處入手?

變味的糧食釀成了酒,枯萎的樹葉煮成了茶,其實酒一點也不好喝,但喝酒的人成了豪傑,茶一點也不芳香,但品茶的人成了賢士。其實茶就是歲月的悽風苦雨,酒就是旅途的汗水和淚花!談論道德,是人的一種本能,因為在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想資源中,道德元素佔壓倒性的份額。所以,面對很多新聞和社會現象時,比如看到街上有人亂扔垃圾,人們會本能地歸於道德缺失;看到某些老人在公共場所讓人反感的言行,會從道德層面歸答於“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看到共享單車被偷,會感慨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人人熱於談論道德,事事停留於道德批判層面,這未必是好事,反而會阻止我們社會的思想進步、文明提升和制度變革。我並不是說道德不重要,更不是說不要道德,而是說,很多問題都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不是單靠道德批判就能解決的,否則容易忽略可以解決的真問題。

道德到底該從何處入手?

很多景區黃金週等假期亂扔垃圾的難題,其實也很大程度上源於管理缺失偌大景區,沒有幾個方便遊人使用的垃圾桶;一個地點出現一點垃圾時,景區沒有及時去清理,後來就形成“破窗效應”,很多遊人走到這裡看到地上都是垃圾,誤以為這裡就是扔垃圾的地兒,最終真成了

了垃圾堆。不從制度安排著手,不從技術和管理上去防範和引導人性,空談道德,對著抽象的“國人”“路人”“遊人”進行激烈的道德討伐,社會問題將永遠無解。

道德到底該從何處入手?

至於路人的道德問題,很多時候問題的關鍵也不在於缺德和冷漠,而在於環境。比如,前年駐馬店女子被二次碾壓致死,這個路口沒有紅綠燈,司機亂開遠光燈,天色昏暗視野受阻,交通極度混亂,其他路人當時如果去救,很有可能因此同被碾壓。深入到當時場景去分析,才能看到環境和管理的問題,而不能只停留於悲劇外圍,自以為正義地喊幾句於事無補的道德口號。

很多問題的解決之道,都不在道德,而在道德之外的技術和制度。今天很多讓我們深受其益的技術創新和制度進步,都是以道德失靈為邏輯起點的不是寄望於道德自覺結出善果,而是用制度和技術去防範、規避人性之惡,從而提升文明。碰瓷的問題,道德說教解決不了,行車記錄儀解決了。如果人人講道德,就不需要耗費“行車記錄儀”這種成本了,但想要人人成為君子所要支付的成本,比配一個行車記錄儀昂貴多了。譴責電信詐騙有用嗎?教騙子做人,你有這個能耐嗎?道德,如果指向一個具體的個人,也許能形成一定的壓力,但當下的道德批判,往往指向一個抽象的群體,如國人、路人、遊人等。你在義憤填膺地譴責路人時,路人在激烈的道德批判中幻化成一個子虛烏有的靶子,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是那個被罵的“冷漠路人”,而都站在批判者立場表演道德優越感。只有落腳於技術、管理、制度,才能指向一個具體之物,形成具體的壓力。比如,點名道姓地批評某個景區的垃圾管理問題,這個景區才會在輿論壓力下解決這個問題;讓老人明白安檢掃描不會形成有傷害的輻射,下次他就不會再與安檢員發生衝突。

道德到底該從何處入手?

人人熱衷於大談道德,對一個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它可能製造出對人性不切實際的期待,孵化著虛偽和謊言,使思維退化,使文明的進步受阻,妨礙著技術和制度的完善;而且,這種談論有時並非指向個人內心的自省和自我約束。只有正視人性之惡和道德之軟,用技術和制度去防範,才能結出道德的善果。(有刪改)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得到與失去的過程,有得必有失。但我們之所以會這麼難過,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曾經在乎的人與事。可這就是成長的必修課,誰也沒法拒絕。一個人總要學會接受失去,學會接受朋友的離開,學會與過去珍貴的人與事告別。

道德到底該從何處入手?

與其為失去的難過不已,不如活在當下,好好珍惜身邊所有愛你和你愛的人。【摘自壹圖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