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之爭——蘇州模式的式微與杭州模式的崛起

今天一個城市市值排行再次出現。

這個是由中國基金報發出來的萬億市值的城市排行榜。

市值之爭——蘇州模式的式微與杭州模式的崛起

而北深滬杭四座城市分別名列城市市值的1,2,3,4名。

杭州固然有阿里巴巴這種超級巨頭的加成。但要知道,杭州市一個人口只有區區千萬的城市。而上海的人口則是杭州的2。5倍。

相反,GDP2萬億的城市蘇州,所有上市公司市值不過1萬億。

城市市值這一照妖鏡,其實也是一種闡明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手段:

1.一個城市貧富標準是什麼?

2.一個城市的發展的潛力是什麼?

所以爭端又要開始,一個城市究竟應該信奉蘇南式的“實體經濟”,還是信奉深圳杭州市的“虛擬經濟”?

要知道,杭州不過區區千萬人口而已。是上海市人口的2.5分之一。但其市值卻與經濟中心上海不遑多論。將其他人口類似的城市遠遠甩開。

企業的發展是重投資還是重智力?

有次出差到寧波梅山港。那裡的廠房規模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一些龐大的工廠,哪怕你圍著轉一個小時也轉不完。從蘇州園區到蘇州新區。高架上面可以看到一家接著一家的廠房,那場面只能用蔚為壯觀來形容。

這就是投資獲利的手段!也是先前的幾十年內,大量沿海城市的發展手段。

可以講,大型的投資對GDP的貢獻立竿見影。但對當地的經濟呢?

要知道大量的外企,帶來的不過是低端廉價地勞動力,再加上一些工藝工程師,以及少量的管理人員。這些企業絕大多數富外企而並不富民眾。

而如果在杭州與深圳,則是一家家國內的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每一棟寫字樓裡面可能就有成千上萬的研發人員,市場人員與管理人員這類高收入的群體。

以研發導向,龐大的智力人口帶來的附加值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國內城市的競爭格局。國內由投資導向到人力導向的格局正在形成。

為何市值更容易作為一個參考

杭州的城市價值並非是被高估,而實際上是被GDP所代表的經濟指標遠遠低估。

杭州的總部經濟,研發導向的經濟以及網際網路帶來的數字經濟。其GDP含量與價值是要遠遠高於傳統的行業。

一個1億銷售額的公司如果是一家生產製造型企業,其毛利率可能在5%左右,那麼其毛利潤不過500萬。只能夠養活三四十人的團隊的團隊。

要知道美國歐洲的一個貿易戰,就可以讓大量的棉紡織企業被迫遷徙。

而一個1億銷售額的科技公司,其毛利潤可能在70%以上。那麼它就可能養活一個兩百人的高收入的團隊。

這便是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差距。化工,石油,鋼鐵,紡織這類傳統企業的低毛利貢獻了大量的GDP,但並不能貢獻廣大的科技人口。

市值之爭——蘇州模式的式微與杭州模式的崛起

以寶鋼為例,2019年寶鋼的銷售額接近3000億,而利潤有124億。淨利潤只有4%左右。

市值之爭——蘇州模式的式微與杭州模式的崛起

而以網際網路企業網易為例,只需要用1/5的銷售額,就可以達到寶鋼1.25倍的利潤。

這就是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在盈利方面的差距。

如何解釋這些年經濟的南北差異?你被打敗,與你無關!

未來的若干年內蘇州寧波的發展大機率依然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山東與東北依然會處於轉型的陣痛之中。

而北深上杭則會為爭奪科技的領地進行進一步的角逐。

大學教育發達的城市諸如武漢,西安與成都將迅速崛起!

人才,才會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以前吸引日企,韓企,臺灣企業的城市。這些年的境地必然每況日下。

為什麼?因為松下,博世,三星,日立,豐田這些企業本身就已經被國內企業慢慢打敗。

有的城市依然以吸引外資這些巨龍為榮,但有的城市已經成為巨龍本身。

能源,手機,鏡頭,網際網路,軟體……這類企業的崛起,創造了龐大的相關業務的人員,再進一步的崛起。

浪潮之下,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