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看到網路博主打著大字號宣傳“年看百本書,年入六位數”,是不是既羨慕又焦慮。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當你效仿時,是不是“拿起書就想玩手機,看了書就想打瞌睡,讀完下一頁就忘了上一頁”,或者強撐著讀完整本書,當別人問你時,只能單薄的說“寫得太好了”。

這樣幾經折騰後你給自己下了個定義

:“我不是讀書的料”

這可就大錯特錯了,讀不好書是因為我們的方法不對。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就是很多博主都推薦過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可是就算這麼多人介紹過,大家是否真的完全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呢。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其實2018年時我就看過這本書,但是很遺憾,讀了三分之一就放棄了。

今年初,我又重讀了這本書,這次找到了我一直困惑的問題答案。

讀完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的讀書量從每月1-2本,直線上升為每月6本左右,並且能保持持續的輸出。

下面,結合自己的一些運用經驗,

總結以下可操作的書中乾貨給大家,

保證能讓你快速上手。

第一:選擇主動閱讀

閱讀是一種學習,而學習有兩種型別,一種是指導型的學習,一種是自我發現型的學習。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我們在學校期間,大多數的學習是有老師、家長在旁輔導的指導型,這種學習能讓我們獲得資訊或知識,但不能增長理解力。

這就引入了閱讀的第一個層次概念:基礎閱讀

,也就是簡單的讀懂書中的語句。

但基礎閱讀是我們在初中以前就應該完成的。

踏入社會的我們選擇閱讀就應該是主動閱讀,主動選擇深思熟慮的學習過程(閱讀的後面幾個層次: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第二:做有目的的閱讀

這是關鍵,

也是我在書中探索出之前為什麼會讀書困難的答案!

我發現,我之前的閱讀過程就像在散步,散漫的遊走在作者的文字中,這個過程只運用了簡單無腦的基礎閱讀,因為沒有目的,讀完當下很有感悟,過個十天半月書中的資訊就已煙消雲散,我的大腦肌肉根本沒有得到任何收穫。

所以,有目的的快跑,才能讓我們的肌肉變得強壯。

這就是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到這才算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

我常用的方法是先

一看作者、二看目錄、三看序,四看內容重點。

1、透過各種方式更多的瞭解作者的經歷,每個作者的作品都有他經歷的影子,這能更讓你理解他的思想。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2、在目錄中搞清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對接下來的閱讀做一個規劃。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3、讀序言,尤其是作者的自序,有大部分作者會在序言中把剛才那三個問題答案告訴你

4、有選擇的看內容主體。找到其中重要觀點部分,做精讀,其他部分做泛讀。檢視閱讀中提出了一個觀念:拇指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泛讀。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第三:讀完一定要有輸出!!!

書中的第三個閱讀層次:分析閱讀,就是精讀的過程。

我們思維中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有些書應該精讀,有些書應該泛讀。但其實現代網際網路工具的蓬勃發展,即使你泛讀能力再強,也不如搜尋引擎來得快。

所以,我認為現代社會,沒有泛讀,只有精讀。

書中為我們列舉了一大堆操縱步驟,而我認為這個過程只需要做到一點:讀完要輸出。

你一定要透過有效的方式把書中的內容做一定的輸出,輸出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東西,就像喂到你口中的米飯被你咀嚼過一樣。

我採用的幾種方式是:像別人轉述其中的內容、做讀書筆記、寫拆書稿、畫思維導圖。

這麼多人教你學這本書,你真的看懂了嗎?

在輸出過程中越是困難你的記憶就越牢靠,你學到的內容就越多。

有時,你還會在輸出中發展出批判思維,指出與作者相悖的觀點,這是讀書的最高階階段,說明你已經開始自選動作了(當然前提是你完全理解了作者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簡單的斷章取義)

對於讀書方法的感悟還有一些,篇幅受限就不再贅述,但單純針對養成讀書習慣我覺得以上三點夠用,

也能快速上手,我也在不斷精進中,和大家一起共勉!

我是艾橙Cici,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或者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區討論,記得➕關注哦[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