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AI 談戀愛最後的最後一塊拼圖?

當VR、AR、MR等等新的術語不斷湧現,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誰最有可能帶我們走進未來。

01

VR 虛擬現實

使用者完全浸泡在數字模擬的環境中。

VR 技術讓使用者沉浸在計算機模擬的完全虛擬的環境中,一花一草一木全由數字構建。根據使用者身體真實的移動和肢體動作進行互動。

這並不是什麼新興技術,VR 概念其實在上世紀 30 年代的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就已經被提出,最早的 VR 裝置可能是 1968年圖形影象學之父 蘇澤蘭設計的一套笨重的頭戴式顯示器。

和 AI 談戀愛最後的最後一塊拼圖?

前大多數 VR 裝置都是透過有線或無線連線電腦(如 Valve Index)或遊戲機(如 PlayStation VR),VR 裝置本身不承擔影象處理工作,而只負責呈像和互動判定。好處是可以減少眼鏡重量,並且電腦和遊戲機的計算能力更強。

另外也有一些獨立裝置,例如 Google Cardboard 等,將手機插入 VR 外殼中由手機負責影象處理和呈像。

目前 VR 的應用方向主要是遊戲和影片,一些影片網站的播放介面會有一個眼鏡圖示,便是 VR 模式的切換按鈕,這樣使用者就可以在影片中 360° 旋轉,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2016年是「VR元年」,但4年過去卻沒有見到崛起的跡象。有人說 VR 是偽需求,是資本產生的泡沫,但其實VR 有非常多的應用方向,

並且註定會再次興起。

除了遊戲和影片外,目前商用比較廣的 VR 場景展示(實景地圖,看房),雖然體驗並不是很好,但這也屬於 VR 的範疇。‍

如果 VR 眼鏡普及,還能改變直播行業。想象坐在家中,戴上VR 眼鏡,人就來到了世界盃現場。目前 NBA 已經引用了 VR 直播。

將 VR 投入到教育行業也可以大有成效,外科醫生、宇航員、挖掘機駕駛員這種模擬應用 VR 有著絕對優勢。

科幻小說《三體》中科學家汪淼穿上 VR 裝備探索三體世界的終極解法,電影《頭號玩家》中人們穿上VR 裝備進入遊戲世界逃避現實。可能是目前我們能想象到的 VR 的終極形態。

目前 VR 還面臨幾大挑戰:

1、體驗差。

VR 眼鏡依然笨重,佩戴體驗不佳,互動也不夠精準。

2、成本高。

VR 顯示的畫面至少要 2K,重新整理率至少要 120Hz,否則使用者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所以在使用 VR 的成本不光是 VR 裝置本身,一臺高配電腦和手機也是剛需。

3、內容少。

這其實是所有智慧眼鏡的通病,因為平臺太小,往往內容都由裝置開發者提供,內容少,優秀的內容更少。

02

AR 增強現實

將數字模擬的虛擬物件疊加到真實環境中。

一開始 AR的誕生是為了解決螢幕空間不足的問題,

既然螢幕放不下,乾脆把東西放到現實中來吧。

不過現在 AR 有了更廣泛的應用,任天堂的遊戲精靈寶可夢 GO (Pokémon GO);支付寶每年的整活活動掃福、實景紅包;相機的動畫眼鏡、貓耳朵貼圖等都是基於 AR 技術實現的。

除了以上基於手機螢幕的,AR 也可以在眼鏡上實現。

Google Glass 應該是最早的 AR 眼鏡之一,基於 Android 系統,僅由右眼上方只佔視野 5% 的半透明玻璃小方塊提供資訊。可透過語音和側面的觸控板操控,可顯示天氣,電話,代辦,照片等內容。

正片從 10s 開始

不過Google Glass 因為攝像機被一些人用來偷拍而被很多場所禁用,目前 Google 取消了個人版眼鏡,專注發展企業市場。

最有可能將 AR 眼鏡帶入消費市場的是蘋果。蘋果這幾年一直在發展 AR 技術,收購了好幾家 AR 公司並且每年 iPhone 釋出會上都有加入了 AR 環節。

從這幾年一直爆出的訊息和蘋果申請的專利能夠看出,蘋果推出 AR 眼鏡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