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窗外的風景》 喬瑟夫·尼舍弗朗·尼埃普斯  1826

這是1826年,法國的發明家尼爾普斯,在他的工作室拍下的《窗外的風景》,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永久性流傳下來的照片。所謂永久性,就是它記錄在了一張相紙上,這是第一張照片。

從200年後的視角來看,這個圖片缺少了太多的資訊——

這個圖片很不清楚,我們不知道它拍了什麼;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圖片沒有顏色,只有黑與白;

圖片缺乏動態,因為它是一個靜態的東西。

在這之後的100年,發明家們不斷地努力去追趕我們人類的眼睛,感知世界的維度。

1888年,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機。原理很簡單,就是把一系列的膠片快速地轉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動態的畫面,這樣我們可以記錄時間。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世界第一部黑白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也是誕生於當年。

1894年,彩色的膠片出現,我們終於可以把世界的顏色記錄下來。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1922年我們有了第一部3D的電影,叫做《The Power of Love》,這個時間點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早很多。甚至早於第一部彩色電影,1935年的《浮華世界》。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其原理與現在去電影院看的3D電影有點不一樣,當時是用兩個攝影機,一個是拍紅色,一個是拍綠色,大家看的時候有一副眼鏡,分別是紅綠看不同的畫面,這樣畫面的疊加就有了立體的效果。

當時為了達到3D效果,犧牲的是畫面的色彩豐富程度。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很顯然當時的發展拉了胯,雖然是創新,但顯然沒有人買賬。

這是第一個100年,我們追趕著人類所感知到的世界所有的維度。而在過去20年,絕大多數人經歷了從膠片到數碼時代的變革,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

膠片時代,我們拍照的時候需要在意膠捲還有多少張、沖洗的時間是多久、相簿的厚度是多少,因為每張照片都佔據空間。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在數碼時代,我們拍照的時候,可以立刻看到自己拍的影象,在瞬間就可以複製,分享給其他人,而且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奠定了移動網際網路社交網路的基礎,我們可以無限制地去創造和分享看到的資訊,只需要關注自己想記錄下的畫面,然後把它分享出去,剩下的由數碼和技術來解決。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在過去幾千年甚至一兩萬年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大眾是歷史的參與者,只有少數人才有記錄歷史的權利。而在今天,此時此刻,我們每一個人不僅在參與歷史,而且可以記錄歷史。數碼裝置的興盛,讓我們完成了這個角色轉變。

“過去,我們是用大量資料解決小問題,而利用3D視覺,可以用很小的資料量解決更大的問題。”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過去我們拍的圖片、影片,最終的“受眾”是人,需要人自己處理。但是在過去的十年,AI技術快速發展,大量資料的“受眾”已經不再是人,是機器,是演算法。

鐳射技術、光學和積體電路、半導體技術的結合、AI技術的發展,將3D技術從燒錢機器變成觸手可及的東西。

從黑白到3D,人類的視覺在被科技追趕

當然現如今的3D技術依舊存在著缺陷,3D暈眩症的人並不能適應機器模擬出來的3D世界。

但66相信,有朝一日,能在3D的世界中享受完美的3D。這或許是最浪漫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