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化造車,還得看奧鈴M卡

奧鈴全新一代小卡M卡上市在即,主打“全能生意王”,意味著這輛車能夠適應各種細分場景。不過我們更好奇的是,一輛適合多場景的車是如何造出來的?為此,我們採訪了奧鈴M卡的工程師,聽聽他們怎麼說。

場景化造車,還得看奧鈴M卡

和老天爺賽跑,把調研時間搶出來

“造車第一步不是畫圖紙,而是市場調研。奧鈴的車造一輛火一輛,是因為從一開始就真正抓住了使用者需求,這就是市場調研的價值。”李京濤介紹道。

李京濤是奧鈴小卡產品規劃總監,也是市場調研的帶隊領導。歷任一線銷售、市場管理、消費者調研及產品需求研究,曾經歷過M3、M4平臺、福田小卡、自卸車、工程車等多款輕/小/微卡市場調研的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市場調研專家。

“小卡使用者非常分散,使用場景也各式各樣,想要系統完整地總結使用者需求,不講求方法是不行的。” 為此,李京濤在調研區域選取上花了不少心思,最終選定了10個城市。這些城市不僅是小卡聚集地,同時每一個都具有典型使用場景和地域特徵。舉例來說,濰坊作為中國的菜籃子,果蔬市場發達,綠通使用者能佔到40%。昆明地處山區,爬坡道路佔比達60%以上,最大爬坡度35°,是山區貨運的典型代表。

在調研過程中,人為困難是不可避免的,比方說調研物件表達能力有限,或者調研結果並非真實需求。但相比可以預見的人為困難,真正的困難來自惡劣的自然條件。在蘭州調研時,前一天還熱得要命,第二天就風沙漫天,30米外看不見東西,街上空無一人,調研完全無法進行。在廣西調研恰逢盛夏,空氣溫度37。5℃,地面溫度46℃,車表面溫度72℃,直接把一位調研成員熱到中暑。“人為困難我們都能克服,但極端天氣確實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提高效率,和老天爺賽跑,把調研時間搶出來。”李京濤這樣總結道。

最終,李京濤和團隊用了19天走了10個城市,收集了500多個樣本,超額完成預期目標。這些付出也換了豐碩的成果,透過這些精準、細緻地調研,M卡最終確立了9大細分車型,匹配30多個使用場景。李京濤說,“當奧鈴M完成,受到眾多人追捧的那一刻,我覺得這一切付出都值了!”

場景化造車,還得看奧鈴M卡

在客戶看來只是一輛車,在工程師這裡是排列組合

底盤PMT經理權哲赫從業8年,在底盤團隊中也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在他的眼中,這個專案最大的特點是“節點很短,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在他看來,多場景的開發量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如果一款車只有一套配置,那工作只圍繞一套方案展開,工作量不大。但M卡的發動機、軸距、制動、轉向、輪胎、輪轂各有2套,外加胎壓監測,一下子輸入這麼多配置,工作量就以倍數級增長。以制動性為例,發動機、軸距、制動不同都會對制動性有影響,這樣一來就需要2x2x2=8種方案對應。“在客戶看來是一輛車,在工程師這裡是排列組合。”權哲赫這樣解釋到。

其實工作量不僅源自排列組合,即便只有一個大件不同,也會對全盤造成影響。比如說,不同發動機需要不同的支架,泵和罐的位置也都不一樣,換個發動機,就需要出4套圖紙。同樣,不同的變速箱安裝位置也不同,拉線長度、油管走向和長度也都要跟著調,如此一來又要增加很多工作量。

此外,為了匹配這些調整,通用零部件往往滿足不了要求,還必須增加專用零部件。制動是零部件最多也是最易受影響的部位,一共200個零部件,其中專用件就達到40多個。在專案管理中,專用件的開發是很嚴格的,要遵循合規性,內部申報流程也非常複雜,哪怕再小的部件都需要走完全部流程。40個專用件,在流程和維護上都會帶來巨大的工作量,可能因為這些工作量就導致跟不上別人的進度。

即便面臨如此之大的工作量,權哲赫依然頂住壓力,準時完成了各項開發任務。奧鈴有一句話,“把簡單留給客戶,把複雜給自己。”這位底盤工程師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最好寫照。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才是M卡的精髓所在

“為某一項指標較真甚至爭吵的情況很多,最後往往打架打到我這裡。”專案組主任張文明一句話就讓人感受到M卡研發的艱辛。

在專案組主任張文明看來,M卡的開發難度不僅僅在於效能指標更多,調整更加複雜,還在於需要花費更多精力處理那些隨處可見的矛盾。這其中包括設計師和工程師之間的矛盾,工程師內部的矛盾,整車效能之間的矛盾等等。很多矛盾屬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降低車身和貨臺高度。這個需求的出發點是希望讓裝卸貨更省力,同時會帶來更低的車輛重心,行車更穩。按照最極限的方案,肯定是選擇低高度的輪胎,壓平板簧,降低限位,但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

第一個矛盾點在板簧。板簧的作用是承載,在使用者的認知中,如果在滿載狀態下板簧依然保持很好的弧形,說明這車很能拉。但板簧弧度越大,貨臺高度就會越高。既要保證有弧度,又要降低貨臺高度,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

第二個矛盾點在限位。懸掛需要足夠的運動空間,如果做把限位做的特別低,即使只是過個減速帶,後面都會咣噹一下撞上限位,給使用者不好的印象。但限位做高了,貨臺高度又下不來,同樣需要取一個平衡。

想要找到平衡點,首先需要與車架、懸架、貨箱模組的負責人協調,他貢獻一點,我貢獻一點,一點點湊出來。其次,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驗證最佳值,一毫米一毫米的調整,然後在惡劣路況下反覆進行實車驗證,直至找到最極限的那個位置。這個過程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但實現起來充滿了艱辛,以至於每個參與的人提起這段經歷都記憶猶新。

“整車指標中有些是相斥的,但誰都不想妥協,這其實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張文明總結道。“其實造車就是這樣一個反覆驗證反覆平衡的過程,車的品質也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變得更優秀,這才是M卡的精髓所在。當用戶踩下油門踏板那一刻,就會真正感受到這款車的不一樣。”

寫在最後

隨著國內輕卡市場的競爭升溫,場景化造車已經成為車企贏得使用者的關鍵因素。誰能抓住機會,誰就能勝出。從這幾位工程師的講述中不難看出,奧鈴M卡確實把場景化做到了極致。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期待奧鈴M卡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