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Fast Reading:

■ 全球經濟面臨衰退,消費能力下降,2023年和2024年是華為的生命喘息期,未來華為整個公司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

■ 從長遠來看,“寒冬”迫使華為放棄邊緣業務,使得華為有足夠精力,可以全身心投入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基礎框架的核心業務升級,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華為的核心業務主要分為三塊,分別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華為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華為強調從綠色產品、綠色運營以及綠色供應鏈三方面入手,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一C兩O

8月24日,華為內部文章內容在網上瘋傳,文中那句“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更是在短時間內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

這篇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文章中提到,目前全球經濟面臨衰退,消費能力下降,2023年和2024年是華為的生命喘息期,未來整個公司的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

任正非表示:“這兩年我們能不能突圍,現在還不敢肯定,所以每個口都不要再講故事,一定要講現實,尤其在進行業務預判時,不要再抱有幻想,講故事騙公司,損失要從你們的糧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來,活下來就有未來。”

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很多人紛紛認為,大環境確實不行了,連最硬朗的千億級巨頭都要勒緊褲腰帶了。其實不然,雖然華為的商業圈在逐漸縮小,以抵抗未來大環境的眾多消極因素有可能帶來的衝擊,但華為內部的良性迴圈依然在繼續。

我認為,這次“縮圈”對華為來說利大於弊。

1

華為“縮圈”或將助力可持續發展

介面新聞獲悉,任正非此次簽發的文章中提及華為未來要調整的六大方向:

1、關閉盲目擴張或盲目投資的專案;2、堅定收縮,部分國家業務該放就放,比如五眼聯盟國家及印度;3、未來預期很差,要做好現金流規劃,砍掉有投資風險的專案、砍掉一切不賺錢的業務;4、員工考核以及獎金要和實際經營結果掛鉤,要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5、保證產品質量;6、提升庫存。

華為內部文章

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面臨當下的經濟環境,華為的商業圈正在逐漸縮小。如果從財務績效來衡量,這對於華為來說確實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畢竟從華為商業版圖中抹去部分處於邊緣的業務,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導致華為的營收下滑。

但從長遠來看,以可持續發展績效來衡量華為的此次決策,我認為可以理解為“以退為進”。邏輯很簡單,放棄邊緣化業務,全身心投入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基礎框架的核心業務升級,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強調公司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尤其是在全球範圍內逐漸形成雙碳減排共識的當下,綠色環保成為國際通用課題,全球所有企業在業務上的治理也將圍繞綠色環保進行深入升級,以此形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與環境之間的良性迴圈。

業務綠色升級不單單是一句口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才能得以進行,相比於小企業,像華為這樣的大企業要全面實現業務升級,所要耗費的時間、資源不可估量。如果聚焦於核心業務進行綠色升級,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後,再套入其它業務,從各方面指標來看都是最優選。

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從可持續發展績效為出發點,華為砍掉邊緣業務有兩大好處:第一,收緊資源投入於核心業務的升級發展;第二,降低未進行綠色升級的邊緣業務佔華為整體可持續發展績效資料的權重。

在實際經營中,華為自2008年開始,就一直努力在搭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框架。華為的核心業務主要分為三塊,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隨著2020年雙碳政策的提出,綠色發展成為了眾多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提到的重點,華為也不例外。

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華為強調從綠色產品、綠色運營以及綠色供應鏈三方面入手,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由於運營和供應鏈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業務重疊,所以接下來我主要從華為綠色產品和綠色運營兩方面入手來剖析華為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02

數字技術創新打造綠色產品

華為強調以科技助力可持續發展。

根據華為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陶景文分享的資料顯示,某著名雲服務公司,其在全球34個服務區算力一年總用電量約等於芝加哥整個城市3年的用電量。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不斷推進以及逐年快速增長的資料量,這一能耗還將持續增加。

以小見大,整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心臟”的同時,本身也在逐漸成為一個能耗大戶,節能和能效提升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數字經濟產業綠色升級的關鍵。

對此,華為透過叢集計算、全液冷、全快閃記憶體、智慧管理等多維技術創新,實現從建設到運營的綠色低碳轉型。

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在降低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全生命週期碳排放方面,華為創新採用“預製模組化+全液冷”的新模式。該方案採用“磐石鋼構”預製化建築模式,在資料中心的綠色低碳建設和運營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與傳統混凝土式樓宇相比,可大幅減少混凝土在建築中的用量,從而將建設階段的碳排放降低90%以上。

在計算機中心內,所有AI基礎設施採用Atlas 900 AI叢集,全液冷散熱,與傳統風冷散熱叢集相比,PUE(評價資料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標)可降至1。1。

算力方面,華為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單計算節點AI算力是業界的1。6倍,高整合度極大地降低了裝置數量,可節省近40%機房空間,減少機房配套設施及用地面積。計算中心的網路採用零丟包智慧無損技術,有效提升計算效率的同時,單位算力功耗可降低47%。

資料中心的儲存是承載資料的基石與底座,其電力消耗量佔到了資料中心總耗電量的 16%-30%。

華為基於對儲存節能技術的深入研究,發現傳統的全機械硬碟儲存,50% 的功耗來自硬碟單元,其日耗電量超過200 度 /PB,而典型的大資料中心容量超過 100 PB,年耗電量可達 730 萬度。

對此,華為利用快閃記憶體硬碟的強大讀寫效能、高單盤容量以及獨有的高資料縮減能力,替代機械硬碟儲存,一塊快閃記憶體硬碟可提供等同於17塊HDD的容量,卻只產生1塊HDD的功耗,一年可節省981度電,相當於減少碳排放約466千克*。

在華為全快閃記憶體資料中心解決方案中,採用架構、介質、演算法、網路等端到端面向快閃記憶體最佳化的技術,具有業界頂尖的效能和先進的資料縮減技術能力,並透過存算分離化技術大幅減少伺服器資源浪費,可提升 5 倍資料中心儲存效能,儲存機架數節省84%,能耗節省 78%。

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除了資料中心,華為還透過綠色光纖、綠色5G、智慧園區以及透過數字技術推動新能源汽車電動化程序等多個方面,發力華為體系的產品綠色改造。

03

綠色運營減少能耗

華為在自身運營上堅持“低消耗、低汙染、高效率”的集約式發展方式,努力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綠色園區。

與大部分推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一樣,華為也從源頭控制、過程管理以及結果閉環三個方面入手,在保證業務連續性基礎上,有效節約能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降低運作成本,實現園區高效、高品質、低碳運營。

為減少園區運營中的能源消耗,華為對自有專案大宗裝置選型和租賃專案選址裝修提出嚴格要求,旨在從源頭減少後期運營中的能耗痛點。透過選用效能更優的裝置,華為有效降低了建設、運維和管理的總成本,並在租賃選址時綜合考慮裝修和後期使用成本,做到“好運營、易運營”,達成全生命週期成本最優。

在資料中心方面,華為將綠色和智慧技術融入到整體設計中,預計每年可節省電力10。1億度,減少碳排放81萬多噸。

首先,採用直通風自然冷卻,室外冷風經過濾後送進機房,換熱後經熱通道從樓頂排出。

其次,資料中心設施區和辦公區採用中溫冷凍水系統,利用瀑布和湖水冷卻實現部分自然冷卻,另一部分透過熱回收技術給泳池和辦公區冬季供暖,實現餘熱再利用,減少碳排放。

然後,華為引入液冷技術,提升功率密度和製冷效率,顯著降低 PUE。

最後,運用 AI 技術進行業務排程、削峰填谷,使伺服器負載均衡,提升資源利用率,並在供電環節,用功率半導體替換銅器件,進一步降低供電損耗。

另外,華為還從提升員工節能環保意識、推進綠色製造、綠色物流、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等多個方面著手,實現企業整體層面的綠色運營。

凜冬已至,華為如何過“冬”?|ESG專欄

據悉,為了給供應商減碳提供便利,華為透過分析供應商的送貨路徑,針對 140 多個電子製造服務商(EMS)和協同設計製造管理商(JDM)等生產夥伴的貨物往返節點,精確規劃送貨路徑,最佳化華為接收節點,減少車次及里程。

2021 年,華為提升了原材料直送到工廠的比例,減少了運輸里程以及原材料倉庫面積,摺合減碳 34。5 噸。

04

結尾

作為非上市公司,華為並非如上市企業那般採用ESG框架,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框架,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國際通用的相關準則,對外披露公司在社會價值方面的貢獻,推進企業增長模式的變革。

但從華為披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可以看出,華為在不斷演進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其與ESG概念倡導的保持高度一致。

凜冬已至,華為將以更精簡的方式,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程序。結合華為覆蓋煤礦、智慧公路、海關港口以及智慧光伏等二十餘個細分行業的華為軍團,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華為或將比其它公司探索到更深層次,拿出業內更為理想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END

節碳知事.影片號

洞見低碳企業,尋找靠譜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