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普及5G,就想用星鏈腰斬它?

本圖文轉自:瞭望智庫

原文標題《星鏈想直接幹掉5G,憑什麼?》

埃隆·馬斯克一直在宣揚要為全世界提供高速衛星網際網路,現在,這位億萬富翁的夢想可能很快就要成真了。

剛普及5G,就想用星鏈腰斬它?

5月底,SpaceX獵鷹9號火箭將第29批星鏈衛星成功送入軌道,隨後在海上成功著陸。至此,入軌星鏈衛星總數已達1737顆。與此同時,這次發射也標誌著自2015年發射失敗以來,獵鷹9號火箭連續第100次發射成功。

據SpaceX總裁Gwynn Shotwell透露,星鏈(Starlink)預計將在9月份之前覆蓋全球。

埃隆•馬斯克的“星鏈”——就是向太空發射12000顆衛星,讓網路訊號覆蓋全球每一個角落。

馬斯克還表示星鏈計劃不僅要超越5G,而且要淘汰全球的寬頻。

剛普及5G,就想用星鏈腰斬它?

剛普及5G,就想用星鏈腰斬它?

它真的會成為5G的威脅嗎?

首先,先說衛星覆蓋。

很多人被1萬多顆星鏈衛星的數量嚇到了,這其實是誤解。1萬很多嗎?

到2020年底,中國將建設80萬個5G基站,對於全國覆蓋還遠遠不夠,理想情況應該建設1000萬座以上。

一顆星鏈衛星的頻寬是20Gbps,而5G基站的頻寬是15Gbps,兩者相差不大。區區1萬多顆衛星,能提供的連線密度和通量密度,跟地面基站是沒法相提並論的。

連覆蓋中國服務都沒戲,又談何服務全世界?

其次,連線裝置受限。

馬斯克的網際網路衛星使用的是Ka和Ku波段,在20GHz左右,而我們用的智慧手機使用的Wi-Fi頻段分別是2。4GHz和5GHz,兩者之間的頻率不匹配。因此必須使用專用的衛星手機或者要使用轉發器。

再次,無法滿足5G產業升級的要求。

多數星鏈衛星的高度是1150公里,訊號從地面發出到再返回差不多2300公里,僅光速時延就高達7毫秒,這還沒算訊號落地的處理時間,這麼高的時延完全滿足不了1毫秒的5G埠時延指標,無法應用於無人駕駛、遠端手術、工業網際網路等,也就無法滿足5G產業升級的要求。

總而言之,採用星鏈專案這樣的技術,是由美國特定國情決定的——人口密度低,基站間平均距離遠。鋪設同樣長度的光纜,在美國和在中國能夠連線基站的數量級可能都不相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鋪設光纖投入產出比太低,於是,網際網路連線技術應運而生。

換言之,星鏈的主要目標市場是美國,目的是用來解決美國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的網際網路接入。

星鏈計劃還是造成一些困擾。

比如光學天文學。夜晚,地球上空的這些近地軌道衛星可以被太陽照得非常明亮。利用光學望遠鏡對太空進行觀測,就好比是給太空照相。這些明亮的星鏈衛星可能使部分天文影象都曝光過度,一片白茫茫。

而隨著太空網際網路的市場越做越大,可能將有越來越多的衛星飛上天。一方面是巨大的商業利益,另一方面,觀測甚至是普通人仰望星空,未來也許都會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而解決這些矛盾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剛普及5G,就想用星鏈腰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