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從歐菲光看果鏈危機:沒有“真”研發 也沒有“真”品牌

自從歐菲光被蘋果踢出供應鏈的驚雷炸響,加上AirPods被知名分析師天風證券郭明錤唱空,果鏈龍頭紛紛遭遇重擊。

除了最慘的被踢群的歐菲光的股價屢創新低,其他蘋果產業鏈的企業如兆易創新、歌爾股份等都距高點大幅回落,就連有著果茅之稱的立訊精密也不能倖免,距高點回落一度接近腰斬,讓一眾果迷投資者損失慘重。

【驚雷】從歐菲光看果鏈危機:沒有“真”研發 也沒有“真”品牌

而事情醞釀幾個月以來,無論是分析師從蘋果產品的銷量預測倒推供應鏈企業的訂單情況,還是市場聚焦歐菲光的訂單被砍、資產減值,其實都還是站在短期的財務角度分析並進行業績預測和估值。

哪怕偶爾有文章從中美貿易出發,最後落腳點仍然在訂單、財務的影響上,誠然這不失為一種務實,可靠的邏輯。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尤其是在分析一家企業長期競爭力、護城河的時候,難道這不是一種把短期當長期的錯誤邏輯嗎?

要知道巴菲特正是認為“未來短期內肯定是不確定的”,才會告訴我們在短期不確定性中尋找長期確定性。

今天花街君試著用一種不同的視角解讀一下歐菲光的業績雷,及其背後的果鏈危機,以供參考,歡迎不同觀點的討論。

爆雷始末

4月16日,歐菲光釋出業績修正公告。

與公司於2月披露的《2020年度業績快報》對比:將此前預盈8。8億元修改成了預虧18。5億元,爆出業績雷。

【驚雷】從歐菲光看果鏈危機:沒有“真”研發 也沒有“真”品牌

根據公告披露的爆雷原因來看,還是被蘋果踢群的後續動盪。

歐菲光稱,公司於 2021年 3 月 12 日收到境外特定客戶(就是蘋果)的通知,特定客戶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採購關係,後續公司將不再從特定客戶取得現有業務訂單。

由於沒有訂單,大量為了蘋果投入的研發、固定資產等資產都變成了負擔,除了一部分賣給了聞泰科技,剩下的仍然需要計提大量減值。

出了這麼大的財務資料修正,歐菲光自然進行了道歉,不過這並不是其第一次道歉。

2018年以來,公告顯示其已經致歉過4次,基本都是財務相關,財務水平和信披準確性令人堪憂。

從歐菲光的爆雷看果鏈危機

事情其實大家都很清楚了,就是大客戶蘋果把歐菲光踢出了供應鏈。如果還需要進一步追問蘋果為什麼要將歐菲光踢出供應鏈?

按照目前市場認可度最高的原因,就是歐菲光與華為、海康威視等科技龍頭一同被列入“實體清單”。

看起來這個邏輯已經很完整了,也確實可以解釋歐菲光的爆雷。

不過今天花街君想繼續追問幾句,看看是不是能挖掘出一些更深層次的邏輯。

1.為什麼蘋果可以踢開歐菲光,而歐菲光卻離不開蘋果?

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明顯,蘋果多牛逼,歐菲光算個啥,僅僅是蘋果眾多供應商中的一家,隨時可以找到替代品。

這句話花街君認為是對的,不過只對了一半。

從供應鏈的依存關係來看,像歐菲光和蘋果這樣的上下游確實存在著話語權的高低,但是絕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可有可無”。

如果可有可無,那麼按照市場選擇來看,根本不會成為合作伙伴。

對歐菲光來說,蘋果是優質的大客戶,不僅可以帶來更大、利潤率更高的訂單,而且可以憑藉蘋果對供應鏈的標準,提高自身的研發、生產工藝水平,並且在有了蘋果背書之後的產品必然可以輕鬆殺入其他客戶的供應鏈,獲得供應溢價。

反過來對於蘋果來說,透過給出一個高於行業水平的價格,可以讓自己獲得從全球挑選各個零部件頭部供應商的特權,這樣就給消費者豎立起蘋果標杆產品的市場美譽度,以此帶來品牌美譽度和溢價贏取更大的市場利潤(解釋一下,這裡指利潤而不是市場份額的原因,蘋果雖然市場佔有率很高但並不是第一,其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其常年賺取了手機市場90%左右的利潤)。

但這還只是一般的上下游話語權的強弱,如果某一家供應商可以提供其他對手不具備的技術、產品,或者更低的成本,那麼話語權的強弱也就因此掉轉。

2.為什麼沒有供應商做到呢?

這其實源於蘋果的老辣,或者往大了說是巨頭們的策略。

繼續以蘋果分析,瞭解蘋果供應鏈的都知道,蘋果不僅僅有著嚴格的供應商管理標準,而且會主動平衡供應商。

首先說蘋果嚴格的供應商管理標準,這個標準其實還可以換一個形容詞,叫獨特的供應商管理標準。

何為獨特?一方面蘋果會在工藝、引數、質量等各方面制定獨特標準,這可以讓蘋果產品形成與競爭對手差異化之外,也可以讓供應商的工藝、生產裝置的專一化,不能輕易的轉為其他競爭對手的供應商。這才有了歐菲光的大甩賣和大減值。

難道供應商傻嗎?會看不清楚其中的風險嗎?

當然不是,而是蘋果讓這些供應商無法掙脫。因為供應商能達到蘋果的標準全都是靠自己的研發、投入嗎,當然不,在整個合作過程中,蘋果不僅提出標準,也會深度的介入供應商的研發-生產全過程,例如富士康就有很多蘋果的工程師。

這樣一來,供應商可以獲得蘋果強大的技術、人才支撐,研發、技術能力大大提升,風險降低而收益增加,而蘋果除了得到穩定可靠的零部件,也由於介入對供應商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強,比如專利的交叉引用等。

可以說,不是供應商傻,而是拒絕不了。

但是長此以往,供應商真的能佔到蘋果的便宜,降低研發風險而收益增加嗎?其實並不會,而是會陷入一種研發陷阱。

總而言之,

蘋果可以“標準化”你,但是你卻只能“專一化”蘋果。

接著談蘋果主動平衡供應商,這個其實不用多講,基本每家公司為了供應鏈的安全,都不會允許獨家供應商的存在,哪怕強如臺積電,蘋果等公司也一度扶持過三星。

插個題外話,哪怕臺積電真的壟斷高階晶片供應,敢斷供蘋果嗎?顯然不會,這背後有國家實力的影響,不展開講政治問題,臺積電的光刻機就能保證供應鏈安全嗎?

顯然,談供應鏈的安全是全產業鏈的,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從歐菲光的警示來看,我國供應鏈的競爭力更多還是提供了其他國家暫時給不了的成本優勢,而成本在某些時候與部分國家的安全比起來可能並不是優先順序。

果鏈們的困局

難道這僅僅是歐菲光一家的悲劇嗎,這其實是整個果鏈們的困局。

如果僅僅考慮蘋果產品的銷量、市場佔有率,以此來倒推產品中各供應商的訂單量,確實可以很好指引短期業績。

不過有了歐菲光的前車之鑑,果鏈們又有哪一家可以在失去蘋果的情況下,不受重挫。或者更長遠來看,不會因為失去蘋果的加持,而喪失長期競爭力。

目前資本市場僅僅由於短期業績的悲觀預期,就已經對果鏈們的估值大打折扣,如果中長期離不開蘋果的情況下,隨時有黑天鵝飛出的可能性,這肯定不再是巴菲特老人家口中所言的在短期不確定性中尋找長期確定性。

歐菲光們的出路在哪裡

提出問題,除了找到原因,更想要的其實是答案,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被美國製裁的企業很多,除掉一些市場主要在國內,供應鏈的全球化較低的企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還是華為和大疆。

華為的年報已經出了,雖然在手機業務受制裁影響大幅受挫的情況下,依然實現了業績的正向增長,這非常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任正非先生在之前的採訪中稱21年就能擺脫美國製裁影響。

透過公開資訊來看,華為新的增長曲線來源於5G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比如煤礦、港口、機場的無人化作業;來源於憑藉強大的研發實力切入汽車供應鏈;來源於雲、通訊商業務等。

從華為的表現來看,不依賴於某一企業,甚至不依賴於某一行業,這是其能迅速浴火重生的原因。

不過花街君不是建議歐菲光們盲目多元化,其實華為的多元化本質是其強大的研發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的相關多元化,所以歐菲光們在現有優勢的情況下,探索更多的技術商業化應用,不失為一種保險和對沖手段。

另一個是大疆,大疆是少見的在被美國製裁的情況下,不僅不受影響,還讓美國人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

大疆與華為不同的地方,首先與它的行業有關,無人機畢竟是一個新的產業,並不像通訊行業那般發展多年,有數不清的專利牆被美國人給先發佔據,這也是很多行業只有彎道超車、或者降維打擊能夠確立新的龍頭的原因。

在無人機行業,大疆才是那個領頭羊,可以引領規則的存在。

其次大疆的供應鏈基本在國內,關鍵零部件或者技術並不會被國外卡脖子。

這裡花街君需要引用一個模型來闡述想法,大家應該聽過微笑曲線。

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是由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為“再造宏碁”提出的,為宏碁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驚雷】從歐菲光看果鏈危機:沒有“真”研發 也沒有“真”品牌

在上圖可以看出,

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分別是研發和銷售,而處在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

正是在全球化和存在微笑曲線的情況下,非常多的跨國集團將生產製造轉移、外包,這也讓我們有了世界工廠的稱號。

但是歐菲光的下場可以映照出世界工廠並沒有那麼美好,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歐菲光並不是沒有研發的。如果沒有技術研發,歐菲光根本不可能曾經成為蘋果光學模組的全球NO。1供應商。

而歐菲光的教訓恰恰說明,在巨頭們主導下的研發,其實對巨頭們是沒有牽制力的。

更大的缺陷,其實來自於沒有品牌。

好的品牌可以帶來溢價、有著更高的附加值,而且由於離消費者更近,更容易調整自身的戰略、業務。

華為和大疆則不僅有領先行業的研發實力,更重要是擁有品牌。這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難以捨棄,而不是蘋果這樣剔除歐菲光這麼容易,而且品牌在華為切入其他行業時也將直接贏得之前使用華為手機使用者的信賴,比如說如果華為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

沒有一個個享譽全球的品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短板,也會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國與國的競爭中弱勢甚至落敗的原因。

那麼歐菲光們如何自建品牌呢?

這可能需要歐菲光們集思廣益、自我思考、勇敢探索。

不過為了證明花街君沒有胡說八道,我可以舉一些個人認為有參考價值的案例。比如安踏,華為嚴格意義上開始也是通訊商的供應商,後來殺入消費者領域才真正為大眾熟知。

還有一種並非親自殺入C端,而是去投資或者扶持國內品牌。可能對蘋果來說,從來不會讓供應商出現在釋出會的賣點上,不過反觀國內品牌,常常宣傳高通的晶片、蔡司的鏡頭等等。

放棄一部分短暫的高利潤,去投入到目前弱小但未來可能成為避風灣的國內品牌,不失為一種戰略。

那麼歐菲光們只有自建品牌一條路嗎,我看未必,強如華為殺入手機市場也是歷經坎坷才一步步建立華為、榮耀兩個品牌,歐菲光們盲目殺入C端建立自有品牌的風險並不比立刻離開蘋果低。

這裡花街君丟擲一個個人思考的模型,研發的微笑曲線。

【驚雷】從歐菲光看果鏈危機:沒有“真”研發 也沒有“真”品牌

花街君覺得,微笑曲線把研發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與生產、品牌分開,其實很難解釋現在的馬太效應、贏家通吃現象。

比如晶片、面板等行業,一旦後來者追上一代工藝,領先者立刻推出新一代工藝,由於之前領先者已經把高額利潤吃完,如今推出新一代工藝又可以保持高溢價,而落後工藝直接用來與後來者打價格戰,讓你的鉅額投入面臨鉅額虧損,最後實現贏家通吃。

這不僅沒有解釋研發能夠帶來高附加值,反而陷入了落後者的研發陷阱。

但是如果把研發進一步細分,就能發現,真正高附加值的研發其實是空白領域從0-1制定標準的研發和直接與消費者相關的研發。

例如華為口中的無人區,由於你先進入,你就可以制定標準,構築專利壁壘。這只是其中一種解釋,基礎領域的突破可能需要整個產業、整個國家的共同努力,就像日本之前的共同研發模式。

這裡更主要的是區別何為生產,何為製造類研發。

看過華為研發的都知道,華為要做先驅,不能做先烈。邏輯就是一項技術突破、一項發明,到真正量產出來,同樣需要在模具、工藝、生產裝置、流程等投入大量的研發的。而量產的研發投入,其實就是相對於其他研發的一種髒活累活,附加值居於比較劣勢的研發,所以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都是去管理供應鏈,輔助供應鏈。

營銷服務的研發就更簡單,這裡需要解釋一下花街君認為的研發,並不是科學技術的研發稱為研發,遊戲、軟體的研發同樣是研發,更靠近消費者的遊戲、APP、消費者大資料的研發可以更快迭代,也可以更快產生利潤。

言盡於此,花街君認為盲目研發並不一定帶來高回報,還會陷入研發陷阱。歐菲光們以及更多的中國企業,像華為一樣橫跨標準研發和自有品牌不現實,但是抓住自我優勢,學習日本模式聯合研發集體突破,讓更多的品牌以我們企業名字的零部件為賣點,才是真正的研發優勢。

無論是品牌還是研發,花街君認為最後都還需要落實到人身上,這裡可以參考一下任正非的看法。

此前,華為公開了任正非的內部發言,他談到,外部打壓其實推動了華為內部的改革,華為培養了很多技術領袖,但真正的商業領袖不多。

“公司要生產更多的商業領袖,他們對未來架構性描述要有很清晰的觀點,對未來商業模式要有所構想。”任正非表示,華為在戰略上還沒有真正領先,雖然技術上領先兩年,其實也沒領先,因為不能及時用上,還需要轉換成規模化商業成功。

結語

拋開蘋果對歐菲光的絕對強勢,商業社會競爭無處不在,主動與被動、長期與短期是每一個企業都需要殫精竭慮的,本文的結尾,花街君就以黃光裕曾經的話來結束。

2004年國美全球戰略合作高峰會上,他對在場的供貨商凌厲喊話:“其實咱們誰也離不了誰,誰想把誰擠垮、誰想把誰控制在手心之中可能性都不大。我做事的規律就是——你對我信任,我就給你越大的信任;你能給我付出,我就帶頭扶持你的品牌。你若拿我黃光裕平衡我的對手,我就有辦法去平衡你的對手。”

- End -

免責宣告: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花街財說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花街財說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