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揭示電動車需求真相

大資料揭示電動車需求真相

作者 | 賈衛中

網路上,1000公里電動車、特斯拉打臉成為關注熱點。現實中,消費者卻用腳投票向續航里程短、價格低的A00級電動車聚集。

主力是誰?

儘管去年釋出的《節能與新能源技術路線圖(2。0版)》力挺混合動力,但目前來看,純電動車依然是新能源市場的絕對主力。

乘聯會最新資料顯示,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6。8萬輛,同比增長283%。其中,插電混動銷量2。7萬輛,同比增長150%;純電動車銷量14。1萬輛,同比增長321%。崔東樹分析稱:“2020年新能源車市場呈現電動車越走越強的勢頭,插混動車型份額持續下降,目前插電混動跟純電動銷量比為2:8。”

大資料揭示電動車需求真相

值得關注的是,自2020年以來A00級純電動車需求走強的趨勢愈發明顯。資料顯示,在純電動車市場,1月A00級車銷量為6萬輛,市場份額達到42%;A級和B級電動車緊隨其後,銷量均為3。3萬輛,份額均為23%。

顯然,純電動車是新能源市場上的主力,A00級電動車是主力中的主力。

市場在哪兒?

2016年,部分一線、二線城市是A00級純電動車的主銷市場。然而,時過境遷,2020年來自六線城市的需求推動了微型純電動車銷量增長。

近日,有機構釋出《中國小型純電動乘用車出行大資料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在聚合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 104 萬輛小型純電動乘用車實時執行資料、2035 個小型純電動乘用車使用者調查資料後,得出結論:“近年來,六線城市小型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份額快速增長。2016 年六線城市小型純電動乘用車銷量僅佔全國純電動乘用車總銷量的5%, 2020 年市場份額上升至 37%。與此同時,一線、二線小型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份額逐漸下降,由2016 年的77%,降至 2020 年的 35%。”

大資料揭示電動車需求真相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幾年前,部分一線、二線城市限行限購政策的威逼和補貼利誘,是消費者購買A00級電動車的主要動力。2020年,價格低廉的微型純電動在低線城市銷量、份額雙增長,這才是市場的真實需求。”

車賣給誰?

2018年,某車企負責人告知《選車網》:“我們的A00級電動車主要瞄準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城鄉結合部的老年代步車群體,這個市場容量有幾百萬輛之多。”然而,大資料顯示,A00級電動車的主要消費者不是沒有駕照的大爺大媽,而是80後,社會的中堅力量。

《報告》分析認為:“小型純電動乘用車使用者以中小城鎮 80 後年輕人為主。他們的有著體面的職業,或是公務員,或在事業單位任職,或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或是公司職員。這一群體學歷較高(72%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且家庭年收入在 10 萬元左右,已婚並有子女(85% 擁有 1 個及以上孩子,41% 擁有 2 個及以上孩子)。”

大資料揭示電動車需求真相

顯然,A00級電動車滿足了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們上下班代步、接送小孩、購物買菜及個人休閒出行等多種需求,讓他們日常出行效率更高、 社交生活的半徑更大, 完美契合廣大使用者出行代步的使用場景。

續航多少才夠用?

春節前,續航高達1000公里的電動車被炒得火熱,產品提供方信誓旦旦地稱:“完美解決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然而,據大資料統計顯示:“A00級純電動車月行駛里程平均值為 630 公里。”

《報告》分析稱:“小型純電動乘用車行駛特徵以中小城市日常代步使用為主。從行駛距離看,使用者次均行駛里程為 5-10km,次均行駛里程平均值在 7。63km 左右,次均行駛里程超過 30 公里的佔比不足 1%;從行駛時間看,使用者次均行駛時長的峰值在 15-30分鐘,次均行駛時長平均值在 17。4分鐘,次均行駛時間超過 1 小時的使用者佔比不足 0。2%。總體看,使用者日均行駛次數在 4 次以上,日均行駛里程的峰值在 20-30 公里之間。”

大資料揭示電動車需求真相

可見,市場對主流電動車的主流需求,是日均行駛里程不超過峰值30公里。部分製造商搞續航大戰,推出續航1000公里的產品不是浪費國家資源麼?

在新能源領域,近年來行業內呼聲最高的是“從政策市向市場市過渡”。然而,無論是執行了多年的補貼政策,還是逐漸加碼的“雙積分”政策,確實起到了推動產業發展的巨大作用,但政策的指揮棒依然起著主導作用,呼籲了多年的“市場市”究竟在何方?似乎沒有明確答案。

2020年的“疫行情”拉動了汽車消費升溫,而大資料反映出的,城鎮居民對A00級電動車的需求,是真真切切的來自市場的聲音,也讓全行業都欣喜地看到,新能源汽車發展終於迎來了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的拐點。建議廠商傾聽市場的聲音,識別所處的環境,停下無休止的續航大戰。建議部分限行限購的地方政府,傾聽來自市場的聲音,推出針對小型車購買、停車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既有助於培養新的消費增長點,也有助於醫治大城市病。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