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通貨膨脹要來了,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

借這個機會發表一點觀點,糾正許多廣泛流傳的錯誤觀念。

經常聽到有人說,因為多印了多少錢,所以要通貨膨脹了。尤其是無數人拿著M2的資料出來說,看M2增加了50%,說明通貨膨脹了50%。真的是這樣嗎?

什麼是通貨?通貨是貨幣總量嗎?如果你查字典,那麼字典會告訴你“通貨”就是“流通貨幣”的意思,聽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在討論通貨膨脹的時候,“流通”這兩個字至關重要!

我們先來考慮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央行印了一百億的鈔票,然後把錢堆在庫房裡沒有用。會發生通貨膨脹嗎?

那肯定不會不是嗎?就是一堆紙而已,放在倉庫裡,印沒印毛爺爺有什麼區別嗎?

為什麼貨幣供應和通貨膨脹密切相關,來源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原理。因為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商品交易都需要使用貨幣來結算,如果假定每一次交易都需要使用現錢支付(現金或銀行轉賬,不允許賒賬),並且暫時忽略進出口,那麼這個國家今年生產出的所有的商品(包括最終消費品和中間原材料等)每一次被交易,就一定有等額的貨幣被交換一次。這樣總的貨幣累積換手量就等於商品的累積交易額。可以注意到這裡面其實有幾個小問題,第一未必商品都只經手一次,像有分銷商的情況下,批發和零售可能是各自結算的,某些投資品甚至可以反覆賣來賣去,第二一部分交易可能是信用交易的,比如兩個實體之間互相賣商品,可以選擇等一段時間之後一起結算差額,需要的實際貨幣流通沒有商品流通那麼多。不過經濟學嘛,可以假設整個社會是真空裡的球形雞,所以就簡單粗暴假設這個累積貨幣流通量就跟GDP成正比了,實際上多數情況下也的確差的不多,“多數情況下”。

問題在於,很容易可以看出,這個累積流通量顯然跟貨幣總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有100塊錢,甲從乙那裡買了100塊錢的東西,錢付給乙之後,乙又花100塊錢從丙那裡買了東西,貨幣總量雖然一直都是100塊錢,累積流通的量卻是200,因此貨幣總量需要乘以一個係數才會和累積流通量相等,這就是貨幣量公式:MV=PT,M表示貨幣總量,V表示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通貨膨脹係數,T表示總的商品交易量(很多時候會用GDP來估計)。

到這裡為止其實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知識——但是完全理解錯了!

壞就壞在這個公式把MV寫成兩個數的乘積,讓很多人誤以為這個V是個常數,至少也是個不太容易變化的數,所以只要增加M就會引起通貨膨脹。這是完完全全錯誤的!這個V,它實際上是難以控制、瞬息萬變的,而且對於M的不同部分,係數也完全不同,至少更合理一點的辦法應該是將它寫成:

針對錢的不同狀態,它天然就會有不同的流通速度,例如我們經常聽說的M0,M1,M2甚至M3,它們流通速度就不同,現金和活期更可能在很近的未來被花出去,而定期存款很可能一兩年都不會動。所以如果M0/M1變化不大的情況下,M2增加50%,這根本就不可能是通貨膨脹50%,因為M2-M1的部分的流通速度很低,實際的累積流通量可能只增加了非常小的量。這也是分開統計M0/M1/M2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如果只要印錢就能引起通貨膨脹,那全世界的央行的日子也太好過了。對於全世界的政府和央行來說,最擔心的從來都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因為通貨緊縮是個會惡性迴圈的現象:物價下跌,意味著現在消費不划算,更多的人會減少消費,從而進一步使物價下跌、生產萎縮。如果遇到通貨緊縮,只需要印一點錢就能調整過來,那也太輕鬆了。

實際上的效果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假想一個實際的例子,現在某國發現經濟有通貨緊縮的趨勢,於是央行購買政府發行的特別債券,向政府提供了資金,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印錢”的基本形式。

政府拿著這個錢不花自然沒有用,於是政府英明地決定將錢補貼給當前最困難的行業,購買他們的產品,於是錢到了生產商A手裡。

生產商A:OK,總算是在政府幫助下渡過了危機,但是經濟形勢還是這麼差,還是得仔細打算,接下來先縮減生產規模,別生產那麼多了,這筆錢除了還上拖欠的供應商貨款以外,也別花了,多餘的就存銀行備用吧,誰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呢。

銀行B:收到了生產商A的存款,按理應該放貸款出去的,但是現在經濟形勢這麼差,優質客戶也不怎麼借錢了,想借錢的難說還不還的上,風險太大了,這筆錢就存庫房或者存回央行吧。

於是我們看到這筆辛辛苦苦新印出來的錢,就流通了一次就不動了,變成了庫房裡不流通的錢。這就是央行普遍遇到的困境:雖然印了錢,但因為經濟的原因,新印出來的錢很難有跟現有的貨幣一樣的流通速度,於是印了很多錢,但累積流通量增加很少,甚至無法抵消老錢流通速度減慢帶來的影響,結果預期的通貨膨脹就是不來。

央行一看,這不行,辛辛苦苦印的錢你們都不花都存銀行了,那我就降低銀行利息,甚至負利率,越存越少,這樣你們總得把錢拿出來花了吧?

生產商A:居然負利率?那沒辦法了,只能想辦法把現金花一花了,可是生產就是找死,消費就是等死,還是以某種辦法把錢存起來比較好,怎麼樣才能讓錢保值呢?有了,我去買點黃金,黃金總是值錢的,我存黃金總行了吧。

結果就是消費仍然不足,資產價格倒是漲起來了。央行辛辛苦苦印了錢想讓你們去消費提升經濟,結果大家聚在一起玩錢,錢倒是倒來倒去流通了不少,商品一件也沒多賣。

所以可以看出,印錢和通貨膨脹完全就是統計上不相關的事情,只能說印錢表明了央行想要促進通貨膨脹的願望,但這個願望未必能落實。當然,央行也肯定不希望發生惡性通貨膨脹,那麼印多少錢算合適呢?實際的做法,是反過來去監控前面的MV=PT裡的P,或者說監控物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PI,如果發現物價普遍上漲速度過快,那麼說明貨幣供應多了,適當減少,或者透過加息來降低貨幣流通速度;反過來如果上漲速度太慢或者下跌,就提高貨幣供應量,或者降息來增加貨幣流通。具體印了多少、回收了多少,並不能直接作為通貨膨脹的依據,如果你相信央行的執行,那麼不管印了多少,只要CPI數值正常,就可以認為是正常的溫和通貨膨脹狀態。

實際的情況中,通貨膨脹還跟外貿、外匯有密切的聯絡,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有機會再說。

順便再糾正一個常見的錯誤,經常有人說,十年前大米XX元/斤,豬肉XX元/斤,現在則是XX元,所以通貨膨脹XX,這種計算方式是否合理呢?

我們來考慮這個問題,過去十年,工業生產效率突飛猛進,工人的工資也隨之水漲船高,工業商品的價格不上漲甚至反而下降。而農業受制於土地,產量並沒有這麼大的提升。

如果農產品價格不上升,你現在是個種地種菜養雞的農民,你收入還是十年前的收入,你怎麼辦?土地拋荒了進城打工唄。那農產品產量就少了,你們城裡人能不吃飯不成?這樣農產品價格自然就只能上漲了。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收入也增加,從事農業的人能多保持一些,這樣就形成了新的平衡。

所以單獨看農產品價格來推算通貨膨脹是非常不合理的,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貨膨脹帶來的,大部分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市場在不同產業之間自然形成的補償機制。同樣的道理對於人力服務也是成立的,十年後一個工人能生產十倍的工業品了,可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後一個理髮師一天還是隻能剃那麼多頭,那要是理髮師收入不增長,只好進廠打工去了,這樣人力服務的價格也只能上漲。雖然農產品價格上漲、人力服務價格上漲,但是收入也大幅增長,而工業產品價格則沒有大的變化甚至下降,比如汽車,幾十年前就得十幾萬,當時是富豪家庭才能買得起的,現在除了搖不到號的地方有煩惱以外基本上家家買得起,價格還是那個價格甚至還有更便宜的國產車了;再比如手機,當年大哥大好幾萬效果還差,現在一千塊錢還能玩王者榮耀,全國人民人手一個。綜合考慮這些在內,才能知道整體通貨膨脹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