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不讓iPad Pro執行macOS?

8號的WWDC,正如預料,沒有釋出Macbook Pro新機,實際上一款硬體都沒有,就連之前瞎猜的Apple Glass也毫無蹤影。WWDC 2021依然是蘋果全家桶幾個OS的時裝秀,而且看起來換湯不換藥,被很多人評價毫無新意。

這其中的代表是剛剛用上M1晶片的iPad Pro。

在WWDC之前,一干新銳對iPad Pro寄予厚望。既然已經搭載明星晶片M1,甚至有了8G記憶體,1TB版本更高達16G記憶體。不管蘋果是為了省事,將一體化晶片組直接拿過來,還是未來另有目的。從硬體基礎上,讓iPad Pro執行macOS,毫無難度。即使蘋果為了產品線的區別,不會真的放開macOS,至少在介面和功能上,應該給iPad Pro的Pro提供符合Pro定位的App。

然而並沒有。

儘管iPad OS也隨同iOS一起,跨越到新版本,甚至加強了多工體驗,甚至終於有了xcode,但它依然是原來的iPadOS。它外接顯示器的體驗很差,檔案管理仍未脫離垃圾定義。最可笑的是,雖然支援16GB記憶體,但iPadOS卻限制每個App最大訪問記憶體容量不得超過5G。

當滿懷希望的果粉們終於得知真相之後,心裡只有一個問題:蘋果是腦子有坑嗎?

新iPad Pro的跑分不出意外地再創同類新高。M1晶片放在平板電腦上,處理能力嚴重過剩,根本找不到原來卡頓,現在流暢的應用。所有應用都很流暢。在我的11寸新iPad Pro穩定下來之後,它從每天一充變成每兩天一充。這是我能感受到的最大改進。嗯,連電池看起來都過剩了。

為什麼蘋果不在iPad Pro上放出真正可以釋放生產力的應用呢?畢竟,最大12。9寸mini-LED屏,已經拿掉了最後一個多工視窗在小螢幕上體驗太差的藉口。

並非所有人都想要macOS

從iOS到iPadOS,再到macOS,系統使用的複雜程度逐級增加。蘋果在iPadOS上做了很多教化使用者的工作,並且儘可能簡化複雜操作所需要的手勢。但至今能夠熟練掌握所有新特性的使用者,依然鳳毛麟角。事實上,在蘋果龐大的使用者基數里,真正嘴裡嚷嚷,手裡也確實需要專業平板作業系統的人,非常少。由於他們處於認知層次的頂端,話語權遠高於普通受眾,所以在各大媒體上,你會看到各種專業作者的吐槽,似乎蘋果才是那個限制天才生產力的最終boss。

實際上,蘋果已經在現實中成為普適工具。大量iPad Pro使用者無法摘掉“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的標籤。Pro的產品字尾更是社交貨幣中的增值項,天生帶有鄙視感。與其說使用者是因為剛需而購買iPad Pro,不如說使用者是因為逼格而選擇iPad Pro。

使用者可以不知道為什麼買iPad Pro,但蘋果知道。

假如真的將M1晶片iPad Pro升級到更加複雜的macOS,不僅手勢操作的難度大量增加,最終能夠學會的使用者量也遠遠達不到預期。為了滿足口號式的訴求,付出極大的研發成本和推廣成本,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只有傻子才會幹。尤其是網際網路使用者,經常說一套做一套,誰要真信了,迎接他的只能是萬丈深淵。

iPadOS只是macOS的引路人

用流量邏輯去看蘋果的套路,更容易理解iOS到macOS層層遞進的設計思想。iPhone,Apple Watch,Apple TV負責引流,iPad負責初級教育,Mac負責留存,最終蘋果得到的是復購率。

在蘋果打造的流量漏斗中,iPad Pro和Mac各司其職,沒有相互替代的意義。之所以功能有交叉,有重疊,是需要像接力一樣,平滑將使用者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所以,不管KOL們如何又哭又叫,蘋果在可見的未來,不可能讓iPad Pro成為不帶鍵盤的觸控式螢幕Mac。

iPadOS未來的重點在連線

自從iPadOS與macOS之間有sidecar之後,使用iPad作為Mac的第二螢幕,相當方便。Apple Pencil配合手指滑動,可以隨時對螢幕上的應用進行操作。即使略顯複雜的excel,也能流暢使用。這一點非常適合開週會,檢視週報工作進度。

但這遠遠比不上新版本中的Universal Control。

新的iPadOS配合macOS Monterey,

不僅無需任何操作就可以跨裝置使用滑鼠和鍵盤,連檔案都能夠在不同裝置之間無縫拖動!

Universal Control不僅解決了跨電腦共享輸入裝置的問題,而且極大簡化電腦間傳輸檔案的操作。即使毫無基礎的使用者都能很快掌握不同電腦間傳輸檔案的技巧。儘管這一切的背後還是iCloud,Airdrop,Airxxx這些蘋果一直在不斷完善的功能模組,儘管它們在初期使用中體驗一定不會很完美,這依然是了不起的進步。讓使用者迴歸使用電腦的初心,在原本的認知路徑上輕鬆使用Mac,Universal Control才是整個WWDC 2021最亮的特性,最美好的整合。

為何蘋果總是“慢人一步”?

每次蘋果釋出會之後,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都會有人說,蘋果在抄襲,模仿,照搬安卓新特性云云。

也許有,但也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

任何產品創新,最難的並不是創意,而是落地。安卓鬆散的開源結構,讓開發新特性的實現週期相對較短。開發者不需要考慮太多整體框架,多裝置,跨裝置的使用者體驗問題。想到什麼就搞什麼,速度快的另一面,就是體驗極差的裝置間互動。

即使蘋果和安卓的開發人員同時想到一個創意,在蘋果全家桶裡部署新特性,比如Universal Control,無異於在嚴絲合縫的城牆上多嵌一塊磚,牽一髮動全身。很多時候,推倒重來比添磚加瓦還容易些。所以,蘋果在積年專案中不斷創新,非常困難,也更花時間。

由此,蘋果做創新首發,反而不如在確定的需求中做最佳化,即所謂重新定義xxx,以避免過度創新導致的開發回滾,新不如舊。

上半年蘋果大戲已經唱完,接下來的重點是9月份的iPhone 13。按正常進度,未能在WWDC 2021上露面的新款Macbook Pro,大機率會在秋天釋出。

14寸+16寸,16核心,支援64G記憶體的M2,還有mini-LED可選項,即將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