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慧眼:自動駕駛,浪潮來了|“小巨人”時代

中科慧眼:自動駕駛,浪潮來了|“小巨人”時代

經濟觀察報記者 陳白、鄒衛國

就在我們採訪的兩天前,姜安博士所在的北京中科慧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慧眼”)剛剛拿到了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認定證書。

如今,只要是進入這家公司,就能夠十分明顯地看到這一證書,它被擺在了公司一整面榮譽牆的中間核心位置。在這面牆上,擺放的大多是公司的發明專利以及參加各種比賽的獲獎證書。

“對於堅持自主研發的企業來說,這是我們的黃金時代。”姜安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姜安是中科慧眼創始人兼CEO。

所謂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企業。

今年以來,“專精特新”一詞頻繁出現在各類政府政策檔案和領導講話中: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專門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9月2日,證監會負責人就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答記者問時表示,將“著力打造符合中國國情、有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臺”。

9月1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肖亞慶在國新辦釋出會上表示,我國中小企業創業創新十分活躍,專業化水平持續提升,已培育4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47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6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按照國家及北京市“專精特新”相關政策要求,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局組織開展了“專精特新”企業徵集和評審工作,綜合考察企業的經營發展、技術的創新應用等多維度的企業能力。中科慧眼憑藉技術領先、創新能力、快速成長、運營能力等綜合條件,順利透過專項評審,入選“專精特新”名單。

從履歷上來看,中科慧眼確實符合“專精特新”的標準。自2014年成立以來,中科慧眼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研發創新上,是國內第一家實現車規級雙目攝像頭量產的企業,在立體視覺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中科慧眼的核心業務是車載立體視覺解決方案。透過雙目攝像頭感知前方車輛、行人、靜態障礙物、不規則障礙物、減速帶、坑窪等資訊,賦予車輛預警、ACC、LKA、AEB、主動懸架調整等功能,給客戶帶來更舒適、更智慧的駕乘體驗。

敏銳的資本市場早已看到公司在前沿科技上潛力,中科慧眼過去幾年連續獲得聯想、百度等著名風投的青睞,是百度Apollo生態唯一智慧視覺系統供應商,為國內近百款自動駕駛車型提供車載雙目解決方案;為國內20餘個城市公交車提供AEB主動安全系統;同時為國內多家主機廠提供前裝立體視覺解決方案。

其最新落地的場景,正是上汽大通MAXUS房車限高解決方案。

“當然也有遺憾,比如今年我們和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擦肩而過。”在接受我們採訪時,姜安笑著說,“有一項經濟指標卡邊,不過沒關係,到明年我們的各項指標都將滿足,到時繼續申請‘小巨人’。”

博士後創業者

姜安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中科院環境所博士後,正高階工程師,入選中關村高階領軍人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國家領軍人才計劃成員。

中科慧眼:自動駕駛,浪潮來了|“小巨人”時代

作為技術骨幹,姜安參與了“十二五”86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課題,曾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現正承擔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專案。近年來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專利30餘項。

公司現有員工100餘人,核心成員來自中科院、諾基亞、微軟、豐田等,擁有十餘年的雙目視覺技術研發經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立體相機硬體設計與生產、演算法軟體研發及售前售後服務的全套產業鏈能力,已授權/受理專利近200項,其中70%為發明專利。

姜安向我們介紹,“專案攻堅過程的寂寞和艱辛,以及技術攻關後的喜悅和激動,只有躬身入局者才能感同身受。尤其是高科技公司長時間的鉅額研發投入,需要面臨公司內部及外部的巨大壓力,每天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還好,我們堅持下來了。”

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姜安談到了他對於科研成果轉化的認知。“從科研技術轉化為產品,再從產品轉化為商品,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其中要經歷‘死亡之谷’的多次考驗。”姜安說,和他同時期創業的同行業公司,很多已經倒在了這兩個關鍵的跨越之上。

“我們算是比較幸運,能夠跑出來的。我們對科學發展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出行安全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姜安說。目前,公司在天津的工廠已經在投產準備之中。

事實上,像姜安這樣的“博士後創業者”近年來並不少見。科研人才自主創業正在成為一大趨勢。事實上,在中國已經出現了這樣一批基於科研院所人才創業而形成的自主研發型公司。以中科院為例,如今從中科院科研成果產業化中成長起的企業已超過2000家,包括43家在境內外上市的大型企業。自去年科創板推出以來,已有7家中科院科研成果產業化公司在科創板成功上市。

而按照工信部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正在顯著增強,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總數、研發經費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發明專利申請數增長了兩倍多。

浪潮來了

通俗地說,姜安和他帶領的中科慧眼正在做的核心技術,是成為自動駕駛的“眼睛”,幫助自動駕駛的車輛“看清”前方的路。

基於自主研發的國際領先的雙目立體視覺核心技術,中科慧眼能夠在前部碰撞預警-FCW、車道偏離預警-LDW、行人識別-PD、車距檢測-HMW、行車記錄-DVR等功能基礎上,提供人臉識別、疲勞檢測、360環視、頭部跟蹤、形態分析、多感測器融合等豐富的機器視覺解決方案。

根據姜安的介紹,傳統單目視覺相機主要依賴資料樣本庫完成對車輛或行人的分類識別。而雙目視覺相機則是按照仿生視覺的方法,由左右兩個攝像機同步成像,並計算左右影象的視差,從而生成三維點雲。

近期自動駕駛車輛事故屢見不鮮,出問題的場景大部分是撞上靜止的車輛、非標的路障如隔離帶,以及非標的車輛如工程車等等。

而中科慧眼這種技術路徑既具有單目視覺的識別能力,又具有鐳射雷達點雲的精確測距能力,探測距離遠、識別精度高,同時可以不依賴於樣本庫,能檢測任意不規則障礙物,解決了單目+毫米波方案不能解決的長尾問題。

當我們問起姜安對於當下自動駕駛風口的趨勢判斷時,他糾正了“風口”的說法。“我認為這不是風口,這是浪潮。”姜安認為,智慧駕駛將會是繼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三次技術變革浪潮。“這也是屬於中國產業的機會。智慧駕駛領域,我們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美國差距不到5年,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會。”姜安說。

除了對於技術趨勢的判斷,在姜安看來,這同時也是屬於他這樣的研發型公司的春天來臨。儘管當下經濟正在經歷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諸多企業都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姜安認為,“對我們來說,環境從未如此好過,這是最好的時代。對我個人來說,這也是科研報國的機會。”按照姜安的解釋,一方面行業的大趨勢已經到來;另一方面,國家近年來鼓勵技術驅動和自主研發的政策也在不斷出臺。“這從資金和營商環境上都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幫助我們穿越了‘死亡之谷’的考驗。”

姜安提到,在前期的技術和渠道積累之下,到2022年,公司就有望實現盈利。

在姜安的辦公室裡,懸掛著一副書法,上面用正楷寫著“中科慧眼,有我無險”。而在公司門口,張貼著公司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在採訪中,姜安數次提到了對於未來的設想。“我們要力爭成為安全出行解決方案的行業引領者,讓出行更智慧,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