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的幸福,學會克服3種心理

經常聽到這句話: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道理對我們來說,它只是

“聽過”,並不是“真知”,唯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就像幸福,它不是聽道理

“聽出來”的,而是靠行動“做出來”的。

《幸福之路》是羅素寫給普通人的一本關於生活哲理的小書,作者針對的是當代社會中我們大多數人所感受著的那種日復一日的生活煩擾,它們沒有明確的誘因,但又無處不在,讓人備受折磨。

由此,作者羅素給出的結論是

——這類不幸福的歸因是: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觀、錯誤的生活習慣,它們毀掉了人們原本可能有的天然興致和胃口。

讀完這本書,有

3點對我的感觸頗深。這3點也是很多人常會犯的誤區,克服掉這3種心理障礙,你將更容易抵達幸福。

提升自己的幸福,學會克服3種心理

忽略當下,只關注未來

「只關注未來,認為當下的全部意義僅在於它會為明天帶來什麼,這是一個壞習慣。只有某些部分是有價值的,整體才是有價值的。」

這個觀點,我之前第一次接觸時就很受觸動,為此寫過文章。這次在《幸福之路》這本書

裡又

讀到了,對我還是很有啟發。

這樣的大道理,誰都懂,但落實到具體行動時,又有幾個人能想得到?又做得到呢?

小時候盼著長大,高中盼著上大學,工作日盼著週末,今天盼著未來的某一天,這曾是我一貫的心理狀態,我把目光總是投在

縹緲

不定的遠方。

透過讀書、透過對生活的思考,我才漸漸地在扭轉自己的這個錯誤意識,我學著開始真正地關注當下,比如某一天我的情緒很低迷,狀態很差,我不再迫不及待地就想把這一頁翻走。

我允許自己追劇,允許自己玩手機,我還會觀察一下是身體原因引起的,還是情緒原因引起的,還是純粹就是想偷懶?

身體原因就好好休息,情緒原因就降低難度或降低工作量或給自己點時間疏解一下,偷懶就允許懶一會兒嘛,只要時間上把握好尺度,設定好截止期限,時間到了,身體也自然願意再去繼續工作的。

此外,越是狀態低迷,越要學著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比如給自己拍了張喜歡的照片,比如做了頓可口的飯菜,比如剛好享受到了縷縷的涼風,比如悄然發現桌上的綠植又長出了幾片葉子

……

其實正是這些芝麻綠豆大點的溫暖小事,在滋養著我們的身心。

這樣一來,即便狀態不佳的一天,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意義的,我真切地感受著我的身體、情緒、心境的流動,感受著陽光、食物與輕風的慰藉

……

這一天只是生活的權重比例發生了微變化,可能產出少了,但給予內心的關照相對就多了。

這些對身心的餵養之舉,雖然看似像

“無用之物”,但它們可能是我們日後對抗焦慮、對抗無聊、對抗低迷時的良方。

不是我有閒有錢,也不是我矯揉造作,我也有很多迫切需要完成的目標等我去實現,只是我知道人不是機器,不是每天開關一開啟,就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每日工作。

人會有低潮、會有頹廢、會有毫無緣由的無力感,這時,就先不要關注太遠,不想明天、更不想遙遠的未來,就想咋把今天過得健康踏實就好。

認為

“無聊”很無聊

【生活幸福的基礎是要擁有一定的忍受無聊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年輕時的必修課之一。】

提到無聊,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它簡直是乏善可陳。

但不妨先來聽聽作者羅素是怎麼解釋無聊的?

他表示:

“在本質上,無聊是對某種事件的固執期望,這裡所說的事件不一定非得是什麼好事,只要它能夠讓無聊的人感受到這一天與另一天的不同即可。總而言之,與無聊相對的不是愉快,而是興奮。”

提升自己的幸福,學會克服3種心理

誠然,適度的興奮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但興奮之外的漫漫生活就要擁有一定的忍受無聊的能力。

竊以為作者說的要擁有忍受無聊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要學著與自己獨處,學著甘於寂寞,學著接受單調,學著磨鍊耐性。

無聊雖然很單調,但某些美好的東西離了一定程度的無聊又是不行的。比如要領會一首高雅的、頗具思想與情感價值的詩歌;比如要實現一個富有建設性的目標,這個過程必定是要承受不同程度的無聊。

你只有甘之如飴地去忍受它、接納它,你才能感受到無聊蘊藏的靜默之力。

羅素表示:

“不能忍受無聊的一代將是無所作為的一代,是過分脫離了自然的緩慢程序的一代,是勃勃生機漸漸枯萎的一代,猶如瓶中被剪下的花。”

他還說:

“我們都是自然之子,我們的生活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從自然裡汲取養分,與動物、植物並無二致。

人是自然的產物,生於自然,長於自然。自然的生活節律就是舒緩的、平淡的(某種意義上也是另一層的

“無聊”),剛好與興奮和刺激的節奏相對立。

若是細心你會發現從自然生活中獲得的看似

“無聊”的體驗是原始的、單純的,但又是巨大的。

為什麼當你鬱悶壓抑時,大家都會建議你出去走走散散心?

為什麼走進大自然,很多煩惱不治自愈?

為什麼追一部刺激的劇的快感只能維持一兩天甚至更少,而偶然的一場與大自然的邂逅獲得的幸福感,卻可以回味很久?

前年夏天去周邊自駕遊玩,無意中闖入一片山谷,由於時間較晚,門票停售,無奈就在山谷對面的山路上走走轉轉。

登臨山頂,視野豁然開闊,周圍樹木青翠,一片寂靜,瓦藍瓦藍的天空上,簇擁著一團團的白雲,對面蒼翠巍峨的山頂上,矗立著一排排大風車,隨風而動。我傻傻看了好久。

那樣的閒走看似是挺

“平淡”、挺“無聊”的。但那一刻,我心底升起的幸福感確實最純粹、最深刻的。

提升自己的幸福,學會克服3種心理

時隔兩年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內心的敞開感、寧靜感與悠然的幸福感,還是鮮活的。尤其是不能出門的日子裡,每次回想起那次經歷,內心都有一種舒展感。

我想,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這就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天然滋養。

羅素說:

“讓我們與自然生活產生聯絡的那些樂趣,其本身就蘊含了令我們深感欣慰的某些東西;當這種樂趣停止時,它們帶來的幸福感並不會隨即消失

,儘管它們當時的歡愉程度也許不及更為刺激的放縱。”

面對生活中的無聊,羅素給我們的幸福觀是: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種寧靜的生活,唯有寧靜的氣氛才能蘊含真正的幸福。

竊以為

“忍受無聊”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理解為去培養這種感受“平淡的、秩序的、自然的”事物的一種特殊能力。

周國平曾說:

“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

興奮和熱鬧只是偶爾的高光點綴,人生大段時光的底色都是迴歸平淡、素樸無華的。

幸福的婚姻,有秘訣(30節婚姻經營課,讓你徹底蝶變)

王心傲

購買專欄

不受控制的胡思亂想

羅素說:

“大部分人很難控制自己的思維,這話的意思是,當面對某事已然無能為力時,他們還是不能停止思考。”

他說:

“理智的人只在有目標的時候才會反覆思考他的困難,其他時間裡他會關注其他事,而在夜裡他什麼都不想。”

羅素給出的解決方法是:心理戒律。它是指在恰當的時間思考問題的習慣。

我們要養成一種有條理的思維,只在合適的時間去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時間裡斷斷續續地思考這件事。

善用心理戒律習慣的人,他們可以不費太多心思就能完成日常工作;他們的睡眠質量比一般人更好;當他們瞭解全域性後,他們更容易做出正確且果斷的決定,他們的決策效率和決策智慧高於常人。

但這個方法也有侷限性,它不會抵達潛意識或無意識層面,對一些嚴重的或困難的問題,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方法是先努力思考

——儘自己最大努力——花上幾個小時或幾天,最後下個命令,就是說讓工作在無意識裡進行。】

說白了這種方法就是先讓這種強烈有力的有意識思想在無意識中生根,然後再把這些有意識的思想主動掩藏起來,這樣就可以利用無意識去做很多有用的事。

聽起來有點繞,再舉個用此方法應對焦慮和恐懼的例子。

焦慮一般都是源於我們還未開始做,還未發生的事,但心裡卻想太多,擔心太難?擔心堅持不下去?擔心做不成功?擔心未知的突發情況?

這時候,我們一貫的做法是選擇迴避,或轉移注意力,不敢去想,不敢直面它。

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由於問題沒有被正視,臆想的恐懼感反而愈發強烈。

正確的做法有點殘酷,但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那就是你心裡擔心什麼、害怕什麼、迴避什麼,就去思考什麼。並且要理性地、周密地、深刻地想,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會是什麼?提前給自己建立一個心理預設,並且試圖給自己一個理由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應對這最壞的情況。

提升自己的幸福,學會克服3種心理

當你能在最壞的可能性面前都不做任何逃避,過了最難受的這一關之後,未知的恐懼就已被你徹底瞭解透了,它就會自動減弱,關於可能性的問題也就變得索然無味了,注意力自動就轉移了。

但這種轉移,不是靠意志力,而是純粹因為這個問題不再模糊化、未知化、抽象化,不再對你的注意力產生吸引力了。

這個方法可謂是【避免胡思亂想引起的焦慮和恐懼】的一劑猛

yao,說白了就是直面恐懼,剛開始滋味不好受,一旦真正掌握方法,你的情緒、你的生活將從此由你自己來掌控。

戰勝焦慮症

心理老師劉聰

購買專欄

結語

看完這本書,可能心裡對幸福的探索還是一知半解,但內心有了去改變、去實踐的意識和信念。我相信克服以上

3種心理障礙,會讓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更理性、更真切、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