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為什麼和有的人相處特別舒適,和有的人相處卻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

*** 很多人都對別人抱有不一樣的期待 ***

一位妻子對丈夫很好,給他做飯,洗衣服,大小家務無不包攬,妻子應盡的責任她都盡到了;

但丈夫呢?卻常常不耐煩,甚至不搭理妻子。

對此妻子感到既傷心又氣憤,認為丈夫應該好好愛她,像她一樣對自己付出。

對此,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跟這位妻子保持同樣的看法。

妻子的朋友問她:為什麼丈夫應該好好愛她;

妻子回答說:因為他是我的丈夫啊。

朋友又問:為什麼因為他是你的丈夫,他就必須愛你?

對此妻子感到什麼詫異,難道作為丈夫不應該好好疼愛自己的妻子嗎?

從理論上來講確實是,而且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也都是這麼希望的。

但讓對方按自己的要求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多人的痛苦都來源於對對方的強烈要求得不到預期的滿足。

*** 你可以要求自己始終如一,但無法保證別人一成不變 ***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人與人之間最複雜的關係就是感情問題;

假如你是一個長得特別漂亮,又很有才華女生,追你的人很多很多;

其中有一個男生對你特別好,但是你卻不喜歡他,這種情況很常見對吧?

他非常希望能跟你在一起,同時也強烈要求你按照他的意思同意和他在一起,也對他好,理由是因為他對你特別好。

你會照他的意思跟他在一起,像他對你那樣對他好嗎?

我想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因為要跟誰在一起,要對誰好,一直都是自己的決定,不是別人要求的決定。

每個人都傾向於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這是人性。

可能有人會問,這跟丈夫和妻子的關係完全是兩碼事;

表面上看這確實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但真是兩碼事嗎?

他是你丈夫你就能替他決定喜好了嗎?就可以要求他喜歡什麼,要對誰好嗎?

如果對此感到疑惑,不妨換個角度重新問一下;

你是她的妻子,所以就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你沒有對他不忠,也深愛著眼前人;但你依然堅持有屬於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一位心理諮詢師這樣說道:你固然可以要求自己始終如一,但你無法保證別人也像你一樣一成不變。

*** 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應該如何對待我? ***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的人會讓你很舒服,但有的人卻給你以冒犯感;

他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有的人會不自覺地保持一種不合理信念,就是我為別人做了什麼,就要求別人為自己做些什麼;

當他自認為對對方有所付出的時候,就理所應該的會要求些什麼;

妻子為這個家做了很多,所以丈夫也要為這個家做很多。

喜歡別人,別人也理應對自己做出迴應;

這樣看似很公平的想法,往往是造就自己不合理信念的根本原因;

此類的信念並非公平,更是一種絕對化要求;

我們大多數時候都無法完全做到別人要求我們必須做到的事情;因此,我們也就無權要求別人必須為我們做到什麼。

*** 黃金法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的那樣去對待別人 ***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心理學中提到一個關於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就是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很多人際之間的痛苦都來源於把

希望

變成了

應該

你希望丈夫愛你;你希望孩子努力學習;你希望朋友對你真心真意。

變成了丈夫應該愛你;孩子應該努力學習;朋友應該對你真心真意。

有了這樣的要求,人就會不自覺地把這種應該預設為行為標準,一旦對方做不到,就會變得十分惱火;

事實上,自己也並非時時刻刻都愛著另一半,作為孩子的時候也會想盡辦法偷摸著玩耍,作為朋友,自帶三分利益關係;

*** 不跨過個人邊界 ***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舒服的人際關係是跟誰都保持

邊界感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寫道: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意思是:仁愛的人,都懂得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推薦給其他人。

關於如何正確對待人際關係,古人早就說清楚了。

擺脫人際痛苦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從

必然論

中糾正過來;

你可以有所期待,但不會有

絕對化

要求;

你可以有所不滿,但不會有強烈的怨恨。

也許你為對方做得足夠多,也清醒地認識到,對方要怎麼做是對方的選擇;

也許你不滿意對方的懶散,冷漠,對此並不贊同;但他只是表達了自己,你不會因此憎恨,埋怨。

*** 為什麼說君子之交淡如水? ***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只有當你意識到,不管你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你都清楚地看到你是你,他是他;

你們有關係,但又沒有一點關係。

而能否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是否清晰彼此的

人際邊界

你的內心可以波浪洶湧,但你的言行一定要雲淡風輕。心如明鏡般看到,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