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紅樓夢》中三重夢之鴛鴦劍

吳海燕:《紅樓夢》中三重夢之鴛鴦劍

作者:吳海燕,山東省菏澤一中語文教師,曾任精品校本“書苑文峰”專職寫作教師。喜歡寫作,以此為樂。散文《鄉間》《冬天的餃子》被收入《單縣古今文化叢書之鄉土戀歌》,遊記散文《九寨》被收入《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萃2015》,散文《一抹蘇州》被收入《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6》,散文《夕陽山外山》被收入《魅力開發區徵文作品集》。《明朝有意抱琴來》作為書評被收入詩集《有沒有讀首詩的時間》,《先生之美》作為書序被收入《菏澤一中最美教師文集》。《詩在別處》作為書序被收入《文峰詩歌創作與朗誦藝術》,《記王臻》作為書評被收入散文集《留在心底的風景》。出版散文小說集《幽山秀林集》。曾參編國花詩集《牡丹頌》等書。其人其文被收入《曹州文壇名士集傳》。

《紅樓夢》中三重夢之鴛鴦劍

文/吳海燕

尤三姐真是風月場上的好漢,脂粉隊裡的英雄,她雖不是大觀園中的人物,卻也從一個奇崛的角度寫照著大觀園女子們的命運。這個角度是傾斜的,陡峭的,也是危險隱秘的。《紅樓夢》中正面寫三姐的文字不多,卻筆筆刻骨。多寫尤二姐。寫尤二姐有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就是二姐吞金自逝後,賈母不允將其屍骨葬於祖墳。當然賈母是被謠言遮耳,但就二姐真實的行跡來說,也未必被賈母所重。這在《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中就有對應。賈母借批說書的陳詞濫套之語,暗中警告敲打家中的眾女兒們,她是從來看不上水性浮情的。尤二姐的軟糯更襯托出三姐的剛烈硬直。三姐之情烈,遇湘蓮之意冷,如劍淬火,鋒刃裂心。小說對三姐的描寫只挑揀靈俏之語,不肯一字著俗。寫其豔,豔至冰雪無色。寫其幽,幽至山盡水窮。寫其狂,狂至永珍惟我。寫其悲,悲至花滿秋風。真是大筆淋漓,決絕痛快。

吳海燕:《紅樓夢》中三重夢之鴛鴦劍

三姐在那小小舞臺上演盡了女子風光,雖最後唯有一死,也是對整個男權世俗的譏諷筆墨。尤三姐是整部《紅樓夢》中最為卓絕驕傲的存在,她也是荒涼至極的孤月,冷冷照射一座金風瓊雨,花豔酒濃的大觀園。《紅樓夢》善寫女子,但書中若無三姐,將降低格調。寫三姐,也非“透徹精絕”可以形容。尤二姐竟只是餘音。三姐是作者筆下妙玉動了凡心的不可遮掩,是寶玉失玉的駭然驚心,是黛玉彈斷琴絃的出離之思,是冷月葬花的幽冷入髓。不可寫,因為已寫到絕處。筆意到了此處,就到了難以為續處,只好斷裂,殘損,破壞,凋零。三姐在眾女子中一騎絕塵,筆風大異。如果和林黛玉相比,尤三姐是爆發出性情的林妹妹,敢愛敢恨,敢生敢死。如果和妙玉相比,三姐是不加任何遮掩的妙玉,冷僻孤絕之中,又張揚著壯烈的女風。和迎春相比,她是不接受任何輕辱的,即使面對最心愛之人,也果決地擇自尊而棄深情。二姐雖苦,還能進入大觀園一睹風光,但三姐是不能進入大觀園的。因為,對三姐而言,大觀園也是俗世。

妙玉能偶爾造訪,認為此地還是一個不俗的所在,但作者是不肯讓尤三姐踏足大觀園的。或者說,尤三姐是作者最為隱秘的一筆。他用百紫千紅來掩蔽她,隱藏她,為其珍貴,不肯多寫。這樣超拔的女子,也只能寄情於柳湘蓮這樣的男子。因為對於她來說,世間再無別人。她曾放浪情懷,荒淫不羈,比男兒更過,似乎三姐是濫情之人。但她一旦認定柳湘蓮,便是千帆過盡,雲山成空,只有一人。前面繁華濫俗的鋪墊被此處點鐵成金,力挽狂瀾。尤三姐是女人叢中的浪子,只一把鴛鴦劍,就徹底斬斷前塵。狂烈如火的三姐,相逢冷如冰雪的湘蓮,這尖峭的情節讓其他世情小說無可比肩。在整部書平和明麗的敘述中,此處描述一枝斜逸,超絕凡叢。

吳海燕:《紅樓夢》中三重夢之鴛鴦劍

柳湘蓮在《紅樓夢》裡面是寶玉引為知音的人物。他和蔣玉函、北靜王等雖身份、地位不同,但同被看作一類人物。柳湘蓮尤為清奇。他寂寞深遠,幽靜荒僻,似無波之潭,無風之木。三姐的波瀾橫生,情曳心搖,在他這裡戛然收勢,生生斷截。像奇華綻於荒樹,珍禽棲於枯崖,讀來驚心,不可一語。柳湘蓮類是作品之中追求的禪境,寶玉也在這禪境之中。尤三姐和黛玉之類是這禪境之畔的山水,有曠世絕塵的風光,可也只是山水,不是禪境。禪境在山水中砥礪而成,最終要捨棄山水。流連花月,終難成就。可是在《紅樓夢》中,他們終究有一場大痛。有如新我誕生之前,自我脫胎的陣痛。柳湘蓮和尤三姐之一線情脈,繫於一柄鴛鴦劍,此劍就是三姐之夢。小說以此劍收視最好。因為湘蓮最後的與寶玉論證之語,關乎女兒的清潔之論,表面上看他應是不染塵埃之男子,淨潔之極之身軀,其實此處是他的自我出賣,自我坦白,這裡寫出了寶玉的失望。

柳湘蓮對三姐質疑猜度的一番話,透漏出他其實也是庸俗男子,毫無識見。三姐不能嫁他,否則他於她,將不再是幽途孤月,而成為殘生冤孽。因為,三姐畢竟“不潔”,即使湘蓮勉強收納,終會一生耿耿。三姐的夢,註定成空成劫。作者用一把劍斬斷他們的後半生,也斬斷如此不堪的可能。這或者也是作者對三姐的一種保護,和對湘蓮的一種超度。人間情愛不可深究。曾經滄海,李叔同也遁入空門。世間道理不可說破,所以莊子只戲謔人間。行所當行,止所當止,這是小說家的高明之處,也是其無奈之處。山水不必窮盡,驚心處或在途中。寶玉之出家,不只是看淡了女兒,應該也是看淡了柳湘蓮類。世間哪有清潔地,一塊美玉,終不肯泥淖陷渠溝。換言之,他也是看淡了自己。世間無我,才是乾淨。柳湘蓮也應是突然頓悟自我之背抝,才到殘山剩水之外尋找真我去了。這樣看,《紅樓夢》中人人相得,借用十二仙曲《樂中悲》中一句:何必枉悲傷!

吳海燕:《紅樓夢》中三重夢之鴛鴦劍

作者寫作《紅樓夢》時,也已經不悲。在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靈幻境悟仙緣”中,寶玉對女子們的命運盡然知曉,靈機通透。這一回雖據傳是高鶚或他人所寫,但總還是有曹雪芹的影子的。而且在第五回中,女子們的命運,便已寫盡。作者在書寫時,應該是已出離悲憂,雖是痛定思痛,也已有靜定之心。否則,如此皇皇鉅著,該怎樣精雕細琢的成就!這樣一部“有情”之書,其實是“無情”之書!無情才有理。柳湘蓮無情,寶玉無情。惜春也無情。在一個“情”字無從解釋承託人間之時,便只有用“理”來審視。所以有人說,《紅樓夢》不僅是寫情,寫怨,更是寫經,寫史。柳湘蓮和尤三姐的這一段悲話亦對應著寶黛二人。有鴛鴦劍,亦有雙玉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