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阿含”為梵語的譯音,原意是“來”,“傳來之聖教”的意思。佛陀在世時代,佛陀的諸弟子以佛陀親口所說,傳承於弟子間的教授,教誡,稱之謂“阿含”。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阿含”是佛陀在世時流傳之“教法”,是佛陀入滅後所結集之“聖教集”,師生之間代代相傳承,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

“根本佛法”

佛法流變時久,後來有些求佛法者,因為缺少“阿含”及“大乘經”整合的流變過程資料,且在接觸佛法時,正好是大乘經發揚的時代,因而將“阿含”判做“小乘教”,致使此後就很少人重視“阿含經”。由於近代各國學者的研究,發現“阿含經”原來不是什麼小乘經典,而是現存最接近佛陀原始教說的典籍,是探究佛陀根本思想所不可缺少的教材,因此,“阿含經”很幸運的又被重視了。

宇宙真理:佛家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擊寂靜”

能稱為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必需符合四個條件:(一)本來如此。(二)必然如此。(三)普遍如此。(四)永遠如此。也就是“真理”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真理”是超越種族,國家、宗派、宗教的範圍。若把“真理”抓入宗派、宗教的框框內,真理就容易被扭曲,或成為宗教信仰的產品、或成為空殼子。

“佛法”是佛陀所宣說,但並不是佛陀所創造、所發明。佛陀只是將他所觀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如實的述說而已。再

引導眾生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深觀一開發智慧一斷諸結縛一因而遠離顛倒夢想,解脫自在。

這是現在、此生、此世可修、可證、可達。要解脫,本來就很單純、不困難,之所以會變得很複雜而困難,那是後代眾生“聰明反被聰明誤”所致。

“阿含經”記錄著佛陀向弟子們所開示的法要一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以及解答眾生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所有疑問的破除,來自於您的實修、親證。

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擊寂靜”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不明實相,背道而馳,“苦”就產生。沒有所謂“末法時期”。“法印,真理”就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所以真理都是現在、當下如實展現在您的身、口,意中,也如實展現在大自然中。若您能從己之身口意中見到法,從大自然界中,見到活生生的真理,那您就可以拋開一切經典。

“阿含經”是記錄佛陀的開示錄,言行錄。是佛陀大般涅盤後,由弟子們所結集而成,並非佛陀親自所寫、所輯。阿含法義本來就很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經典前,都是靠背誦,所以詞句都儘量力求精筒。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簡又含有深義的經文,眾生不是看不懂、沒興趣,就是以為懂,但卻曲解法義。加上有很多的精華都是要真修實證才能體悟到,若光從文字上去理解,極易產生誤解。這就是阿含經被判為小乘經的重要原因。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具體力行慈心、慈善,可得種種善果,自利又利他。

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軟化僵硬的心、開啟狹窄的心胸一擴充套件至無量無邊。

“慈悲喜捨”是從世間法邁向出世間法的重要橋樑。

俱正知正見的慈悲喜捨與世間法的慈善義行是有所不同的。

修習慈悲喜捨,絕對有助於修習禪定與開發智慧。

“路一解脫道”是人走出來的。種惡因,得惡果;種善因,得善果。

若想要“明”一了知宇宙人生實相,想要“解脫自在”,平常要多累積各種善根、福德,因緣。

人天善法,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步。

修行的動力來自於見苦。

若欠缺修行動力,是因為“苦”吃得還不夠。

要深入去體悟世間的種種苦。

“老、病、死”都是偉大的“天使”,經常在刺激你、喚醒你-“醒來吧!不要再作夢了!”

由於觀察到“死神一黑洞”的厲害,悉達多太子無比的震撼!因而從太子王位跳下來,從此展開了覓道,求道、修道之旅。終於成道一解脫自在。

凡夫因內心的苦悶不安,而不斷的向外求。求取各種符、咒,加持、 消災、保祐。

有智慧者是向內一淨化身心一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宇宙人生實相、真理。

“老、病、死”之苦若沒有震撼到你的心肝底,修行往往容易流於形式、停留在表皮層、軟綿綿的。或是為了展現我是,我能,我慢而修行。

“習苦一便有信。。。常常浸泡在眾生的苦海中,修行的動力就會增長。

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一個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虛心學習。若能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才會願意,才有可能跳出那狹小的框框。

修行路上,常常在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後就志得意滿、我慢升起、想為人師。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會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貪染、慢染。明眼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在當事人還沒有慚愧心之前、心不柔軟、機緣不成熟之際,也沒辦法協助當事人突破。

在修行路上,只要還沒找到究竟涅葉的彼岸,都要不斷虛心地學習求教,如此才能一層層地超越。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但“惡知識”通常不會告訴眾生“我是惡知識”。他會設法讓跟隨者相信他是“善知識”,是“好人”。

所以學佛一開始就要以智慧為前導。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脫離二元對立的世界

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沒有絕對的標準。

當你內心升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輩就會成為你現在的“善知識”。

“賭神”是賭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財神爺是追錢族的最愛。物以類聚。

修行方面同樣是五花八門,你內心升起的是什麼樣的欲求,你就會去找能講出一套符合你內心欲求的善知識。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會去找有智慧的人。

對善知識的認定標準,會隨著個人智慧的成長而異。人是在錯誤的摸索中,逐漸累積智慧而成長。在那脫胎換骨之際,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

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開始就要冷靜、理智,求真、求實、求證。

親近具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培養恭敬心與柔軟心,將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與摸索。

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要先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而且身心柔軟,明眼善知識才會出現。

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每一腳步都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協助你逐漸獨立,

協助你親自去體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而達到解脫自在。

親近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你就能聽聞正法、進而內正思惟、依法次法向而行。這是向初果。

聞、思、修具足,成就四不壞淨、斷三結,就是證初果,入聖者之流。但不要得少為足,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終止”的決心,一直向究竟解脫邁進。

若能深觀五陰無常、體悟到“色、受、想、行,識”無常的實相,就會逐漸斷除貪愛繫縛,而達解脫自在。

“色”是指色身肉體,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質的物質。

“受、想、行、識”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現世到達涅磐彼岸的解脫者的宣言。有資格作此宣言的必須具足:

(一)已達無修,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

(二)已證涅樂,無為,空。

(三)已明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迴。

“無常”法則是宇宙人生現象的真理、實相。

“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時間空間的。過去如此,現在、未來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銀河系,也都必然如此。

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觀”是指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

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地看,

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於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系、解脫。

每個元素、零件都是無常生滅。

由無常的元素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無常生滅。

由會損壞的零件組合而成的汽車,怎能不損壞折舊呢?

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身心,若不會壞滅、若不會帶來苦惱後患,那就可執取。若能如實知五陰組合而成的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麼就不會顛倒夢想的執取。

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醜、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無常,再深入體悟無我、無我所。

“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體悟身心內外一切無常,進而導向離欲、 寂靜、解脫自在。

若能對當下的身心內外進行如實的深觀透視,就能現世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解脫自在。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盤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盤。

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

若不了悟大自然的執行法則而與之抗爭一“苦”就產生了。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事實上骨子裡是很怕無我、很怕空。

如來深知眾生心態,所以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不是抓有、就是執空。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本經開示的重點:“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

若只修人天福報,到最後仍會福盡還墮。

凡夫因為不知足而成為慾望的奴隸;解脫者因為知足而常樂。

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因為貪愛染著,讓眾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如果能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則能斷除種種結縛,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問題是修行人大多隻把“無常”當做一個名相、口頭禪、或頭腦中的一種知見。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諸識法如幻。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能深入體悟無常、非我、非我所,則能斷五下分結而證到三果。

但“我慢”仍未斷。

走在修行路上的眾生,雖然知道無常、無我,也很會宣說,但往往骨子裡是抗拒無常、很怕無我。所以種種扭曲變質的修行法門就不斷衍生出來。

若能做到“識無所住”,就能做到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不容易啊!

只要你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就處處有所住只是自己有無覺察到而已。

親近善知識就是要學習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異依。

真正的善知識,他會引導你去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達到自依止、法依止。

對於五陰、六界、六入處,若能看到其集、滅、道、味、患,則能離繫縛而解脫自在。但這必需止觀雙運才能辦得到。

對身心內外一切,若貪愛、執取,黏著,就會患得患失,當境界生滅變異,痛苦必跟隨而來。

若不貪愛抓取,就不會患得患失。不管境界如何變異,心不隨轉,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漏”就是“煩惱”的別名。只要有抓取、有貪愛黏著,後患、煩惱就會跟著來。若不抓取、不貪愛黏著,就沒有後患、沒有煩惱。

解析“五陰”是如何形成很重要。

一、“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

二、“色身”與名(空)和合而產生“識”。

三、色身與外境六塵接觸而產生“受、想、行”。

色身,受、想、行,識等五陰,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五種元素。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如同“水”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由H2加O(二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所形成。“識”也是如此,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靈魂。

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裡?

於此緣起的五陰身心不瞭解,則我、我見,我慢生。若能如實深觀五陰的實相,則我見,我慢斷。

請更深入去禪思:“地、水、火、風”四大又是從哪裡來?為什麼會聚合?

雖然能理解、能觀察到五陰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並未斷。這與觀察的深淺度有關,也與習氣有關,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差異。深層的我見、我慢不易斷。(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以協助反觀照見。)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差摩比丘於五陰再深入思惟,觀察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論上可以如此,實修上,要斷深層我慢沒那麼容易。

0修行者很容易在禪修之際覺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禪修區,實際歷緣對境之際,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來。

0理悟容易,實修不易;理可頓悟,事必漸修。

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才能看到那深層、潛伏的我見,我慢、我是、我能。

“無間、無間等”可翻譯為“現觀”一也就是現在,當下就沒間斷的深觀,反觀。

一般修行者極易落入斷見或常見,但很不易覺察到自己落入“斷、常”兩邊。能覺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但此甚深處,難見、難知,需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

凡眾生類,未能辨知,因為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眾生習慣於顛倒夢想,常用我見,我慢不斷的構築夢幻世界,但不自覺知。

若“我慢”不斷,“自我”就不會死;自我不死,就會繼續再抓取、 再輪迴。

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凡夫是心慌意亂,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是內心平靜,身苦不能免,但內心卻安詳而不受境界影響。前者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後者了知無常法則而全然接受。當你接受,境界就會穿流而過。

“世尊為涅粲故,為弟子說法”。這是如來出現於世的主要目的一一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出離苦海,到達究竟涅盤的彼岸。

但“涅樂”甚深極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誤解。眾生不瞭解涅粲深意,導致後世佛教徒才有“不斷煩惱、不入涅樂”的謬論。這如同勸人“不要把精神錯亂治療好”一樣荒謬。

果淨法師講《阿含解脫道次第》其一

大人看小孩玩家家酒,會覺得可愛又好笑,對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當真,如此著迷。

眾生對五蘊、身、心,內、外的迷執,就如同小孩對玩具的迷執。若心智漸成長、智慧漸成熟,反觀到自己的愚痴,他就會哈哈大笑而放掉。

“不知本際”就是不知本來面目,對生死大事仍是茫然無知。

“我、我所、我見、我慢、生死輪迴。。。”都是來自於對五蘊身心內外沒有如實觀察了知,導致產生顛倒夢想,而作繭自縛。

要能真正如實正觀,如實體證到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無常實相,沒那麼容易。一般對“無常、無我”往往只是知道個名相或只少分淺嘗,或只看到粗相。

當你真正用心靈去體驗無常之流,那是“言語道斷”沒有思惟、沒有想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