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百年,勇往無前

立足百年,勇往無前

對於想熱心幫助衛國,一展抱負的顏回,孔子怎麼說的呢?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古代聖人,先使自己強大到一定程度,掌握足夠的理論且有一定的實踐,然後再幫助別人。先立己,而後立人。你現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統一,哪有功夫去糾正暴君的行為。

古人做事,明白“天助自助者”。先能夠自救,自己自立,再幫助別人。自己都救不了,怎麼能夠救別人?

以前常說“伴君如伴虎”,君主自己的修養非常重要,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是很難得到人才的。可年青人喜歡犯一個毛病,自己還不會爬,就想去輔助別人站起來,很容易自戀,覺得自己很高明有很多的主意。

有時看自己身邊的小夥子,二十幾歲的書友,常常看他們有哪些長處,心裡時常偷偷的學,很怕自己跟不上時代,老了不懂事,因為跟不上時代,一是心態,二是技能,很容易落伍,現在的孩子玩手機都比老人溜,所以拼命跟著年輕人學習。後來慢慢發現,年輕人也有些跟不上我們,為什麼呢?他們的經歷,我們都經歷過,而我們的經歷,他們很多都沒有。

所以年輕人能夠時常反省,自立起來的,有些難。能夠做到的,智慧、能力都非常強的人。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莊子筆下寫出來就是“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個原則,不只道家有,儒家孔孟思想主張“立己而後立人”,這個立,先求自己站起來,然後輔助別人站起來;道家是“存己而後存人”;佛家呢,“先求自度,然後度他”。所以古今中外聖賢的哲學是同一個路線,沒有兩樣的。

立足百年,勇往無前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存諸己,懷諸己,求諸己,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要求自己,在要求別人之前,先把自己的修養提上去。一個人的個人修養,達到一定程度,就定住了,做事就有了自己的道。

這裡的“未定”,就是對個人修養而言,人這一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變化。人要長大,世界在變,價值需要重塑,所以“不定”是正常的。

可如果你自己不定,沒有自己的修養實踐和規劃做基礎,想不出事很難。一個人,自己沒有人生的方向,沒有確定自己活著究竟要做一個什麼人,究竟要做一個什麼。只是跟著環境在轉,這就犯了莊子所說的“所存於己者未定”的毛病。

一個人如果天天都不知道幹什麼,那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人生的方向,也即是人生的哲學。

如果堅定一個方向,就能好好一直走下去,不管受到什麼樣的磨難,都能夠求仁得仁,最後一定錯不了,至少這一輩子不會有太多的後悔。

立足百年,勇往無前

比如選擇一個職業,不管什麼工作,為了生存,兢兢業業,不挑剔,不懈怠,一定會做好。

怕就怕做什麼事都是朝三暮四,挑挑揀揀,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又沒耐性,這樣往往會一事無成。

南懷瑾老師經常講到《易經·繫辭》上的一句話:“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住做的事兒,對天下的老百姓都有好處,就是事業。

如果對於真實的歷史能夠了解,自然對自己的生命會有很大的益處,讀書就貴在理解,理解歷史背後的因果和人性,理解那時候的發展規律,是真懂,而不是誤讀,現在的歷史假訊息太多,包括我現在看到的新聞,大部分都存在著某種偏見,誰能夠做到客觀分析,去偽存精,誰就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智者。

年輕時常常想青史留名,留言,留德,三不朽,但往往走到最後,一無所有,很多人少年成名,也有的人紅極一時,但往往都在滾滾的歷史車輪下被碾得粉碎。

不管是前邊的吳亦凡,還是最近的李雲迪;包括很多落馬的貪官,商界的大佬,還有一些明星,德行不足,知識學問不夠,能夠善始善終的很少。

為什麼一個人容易栽跟頭呢?即“所存於己者未定”,他的人生觀沒有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確定以後,富貴貧窮都沒有關係,有地位無地位,有飯吃無飯吃,有錢無錢都一樣,人生自然有自我存在的價值。

所以孔子告訴顏回:“所存於己者未定,”你對於自己的人生觀都還沒有確定,自己的學問道德修養都還不夠,自己都還沒有站起來,“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你哪裡有空直接去暴露別人的錯誤啊!

立足百年,勇往無前

一個人想展露自己才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堅持,用心,一日,十日,百日,一年,十年,百年,想不成功都難。

有時候想想,古人的一句話,為什麼我們要皓首窮經解讀千言,不就是堅持自省,堅持學習,堅持不懈,直到成功,也不是,莊子講究天道,也講地道和人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還是有的,一扯到道,就只能靠個人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