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打哈欠或口吐陳詞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

——《在路上》

時隔半個世紀,《在路上》依然被視為一部永恆的精神宣言、文藝青年必讀書目。它的出版被美國青年奉為生活教科書、促使無數揹包族出發去流浪,直接催生了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影響了無數的公路片,喬布斯在其影響下創辦了蘋果公司……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在路上》

作者傑克·凱魯亞克被稱為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這本書是以傑克·凱魯亞克和朋友們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的,全部旅程用時七年。在1951年全部旅程結束之後,凱魯亞克把自己關在公寓房間裡,在聽著爵士樂、服用致幻劑的持續興奮狀態中,僅僅用時3個星期,一氣呵成地在一卷長達30米的捲筒紙上寫出這本小說。

在書中,凱魯亞克如實講述了和朋友們在路上的瘋狂之旅,定義了二戰後垮掉的一代。他們多次橫穿美國的狂野旅行,如一把烈火點燃了時代,又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夜空。

時至今日,“垮掉的一代”依然備受爭論。作者採用自發式方式寫作,又稱為噴射式寫作,語言隨心所欲、十分意識流。讀完這樣一本書,有人視作“聖經“,有人認為是流水賬和碎碎念,那麼,《在路上》到底講了一個怎麼的故事?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在路上》:自到底講述了一段怎樣的“在路上”之旅?

正如作者寫給尼爾·卡薩迪(書中迪恩原型)的信件所說,“我寫得快是因為在路上就很快。”《在路上》一書共分為五部, 以主人公薩爾(以作者凱魯亞克為原型)的視角,寫和好友迪恩、卡羅·馬克斯(以“垮掉派”領袖詩人艾倫·金斯堡為原型)等一夥人放縱地享受生命、不羈地做自我、瘋狂地在人生路上遠行的驚世駭俗之旅。

事無鉅細地記錄行程中去過的地方和遇見的人,以時間為唯一推進線,書中人名、地名眾多,如同那場在路上的旅行本身一般,給人感覺格外急促。

偉大旅程的開始:初識迪恩,出發在路上,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第一部可以視作旅行的第一部分,描摹了朋友們的肖像和出發在路上的背景與契機,也是薩爾第一次真正付之行動地上路。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一直走下去,我知道我會遇到姑娘、啟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會交到我手上。

薩爾的在路上並非只是出於與妻子分手和大病初癒之後的療傷,而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中追逐著一種“啟示”。尤其是遇到了迪恩這個在路上出生、又一直走在路上的小夥子,薩爾被他身上的能量震撼到,1947年薩爾出發前往西海岸。

第一次旅程並不如想象中浪漫和順利,一個滿腦子白日夢的作家,天真地以為穿越美國只需要順著一條漂亮的紅線就可以了,想去西部,卻從北到南地折騰一整天。

從選擇出發,就是一條註定艱難、坎坷的路程,浪漫主義在現實面前被擊得粉碎。即使這樣,薩爾並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更加堅定、迫切地望向目的地,才有了後來的正式啟程。

經歷無數次的搭車、坐車、步行,才得以從紐約到芝加哥、哥德堡、丹佛、舊金山、洛杉磯、聖路易斯……最終重回紐約。在路上見到的人是瘋狂的、奇特的、夢幻的,在旅程中,薩爾一直在思考人生和在路上的意義,思考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生活的本質。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在丹佛和朋友們相聚,使得薩爾對迪恩由好奇變得了解,併為迪恩的瘋狂所感染,以旁觀者的視角刻畫瘋子一樣的迪恩、卡羅和雷米等人,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

他們隨心所欲的生活,在瑣碎中對生命進行哲學式探討、生活荒誕不羈卻一直在進行真正的靈魂上的對話。

第一次上路經歷了太多的風雨和坎坷,最後以結束一段無奈的感情、乞討回到家而結束,縱然心有不甘,但從出發開始,薩爾整個人已經發生了質變。

從開始的渴望上路,到身心習慣並愛上了在路上的一切,這是他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真正意義上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出發的一個契機。

瘋狂之旅:不停地出發、出發,上路就是生活,體驗生命,拷問人生的意義

時隔一年的再次出發,是真正瘋狂旅程的開始,沒理由的和迪恩相會,一起出發。和朋友們開瘋狂派對、無拘無束地享受生命。一路上,偷車、借錢、典當物品、搭車、幫忙開車、坐車……

只為不顧一切地去遠方,一直折騰,從未停止腳步。

他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懷揣著一腔說走就走的熱情,路過一個又一個城市。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朋友間的小插曲,感情上的相遇與分離,路上的盛大風土人情描寫和離奇遭遇,把整本書的節奏推向高潮。

他們不再只是單薄的某個個體,而是一個個飽滿的、承載著時代苦悶、孤獨與疑惑的個體集合,在旅行中和思想碰撞中,探索這個國家的形態和生活的意義,也不斷接近每個人心目中的那個自己和一直追問的“天啟”。

在第2-4部中,是薩爾與迪恩三次出發穿越美國的全部經歷,偷車、順走食物和煙、吸食毒品、縱慾、泡吧、賽車……迪恩只為在路上而活著,

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背後,是對世界的不知所措,當心靈的絕對自由和外部世界產生矛盾,他毫不猶豫的選擇出發尋覓人生的意義。

追求身體和感官的體驗,率性而真誠的活著,愛每一個值得愛的人,做不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迪恩的內心是柔軟的,他一直在尋找那個酒鬼、騙子老爹,又掙扎於與瑪麗露、卡米爾和伊內茲的感情糾葛之中,他瘋狂地從身邊的有趣的人身上汲取能量,哪怕是個偷車500次創下進監獄記錄的迪恩,仍有1/3的時間在讀書。

所有的瘋狂,只是為了體驗生命。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聖人的路,瘋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魚的路,隨便什麼路,無論何人無論如何都能走的一條無論何處的路。何處、何人、如何?”在這本書中,不變的主題就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拷問在人生路上所做的選擇,去哪裡,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否走出他人的期待而成為真正的自己?

《在路上》永恆的魅力在於敢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後果,以這種姿態熱烈的活過一場,他們對生命炙熱的激情從心底躥升,是開創性地直面陰沉社會和無望人生的一代。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坦言”別人請問解釋垮掉一代的時候,原先的正派垮掉一代已經消失殆盡。”

當人們對垮掉一代的流浪生活趨之若鶩,若拋開垮掉一代所追求的精神核心,那麼遠行也只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逃離。垮掉的一代並不僅是一個口號或者標籤,而是一場空前絕後的盛大革命,代表對絕對自由的追逐。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尾聲:歸於各自的平靜,旅行會結束,但生命依然以各種形式燃燒

最後一部是旅程尾聲,迪恩拋下重病中的薩爾,獨自驅車回到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去。當薩爾回到紐約,迪恩驅車千里前來和解,也由於別的原因,落得只能獨自拎著行李準備出發橫穿美國的結局。此時,迪恩迷亂、熱烈的感情生活終於塵埃落定,而薩爾也找到了那承諾彼此瘋狂相愛的姑娘而安定下來。

一直結伴在路上,靈魂最終只能獨行。

那些刻進歲月的友情和懂得,也要經歷慘淡、無奈的分別。在黑暗的道路上奮力抗爭過,在往事的泥淖裡想念那段貧窮而快樂的時光,這就是在路上的意義。在任何一個不羈的靈魂面前,終點都並不存在。

“迪恩,我只希望有朝一日咱們能和各自的家庭住在同一條街上,一起變成兩個過時的老傢伙。”迪恩身上是生命巨大能量的釋放,薩爾代表是追求生命永恆的意義;迪恩糾纏於對父親的尋覓、情愛中的性與靈魂吸引,而薩爾一直在與過去告別、不斷向前行進;在路上的二人相依為伴,各自成全。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我想著迪恩·莫里亞蒂,我甚至想到我們終究沒有找到的老迪恩·莫里亞蒂,我想著迪恩·莫里亞蒂。”從出發就開始在尋找,到旅行結束後的想念,

老迪恩·莫里亞蒂既是生命中親人的羈絆、又是現實社會的投影,更是心中一直追尋的、揮之不去的海市蜃樓般的存在——神秘的超凡價值。

關於“垮掉的一代”

如何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

凱魯亞克於1948年提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這一名稱,“beat”一詞有疲憊、潦倒的意思,映射了窮困潦倒、遊手好閒、乞討偷盜,可悲可憐地睡在地鐵站裡,這一“垮掉”一代形象的最表象的原意。

穿得破破爛爛不要緊,只要餓不死就一直在路上流浪,和有趣的人結伴而行,管他是瘋子、酒徒還是流浪漢,聽最酷的爵士樂,愛每一個可愛的人。

他們反抗著社會主流的生活方式,在一條浪蕩不羈的道路上一根筋地走下去,掙脫生而為人的一切束縛,只求自由自在的踐行自己的人生信條。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隨著《在路上》的出現,“垮掉”一詞有了新的外圍含義。

他們看到貧富之間的差距,嚐遍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看遍社會百態,拷問什麼是人性裡真正的善與惡,切實關心著國家的制度和發展,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帶來鮮活的生機,是一群在灰色生活中苦中作樂的勇士。

他們的桀驁在於不甘就此敷衍一生,不屑就此渾噩一生。

從未停止探尋生與死的意義,去享受生命所有的的貧窮、壓抑、孤獨、苦悶,也用盡力氣追尋生命中的愛、懂得、自由、意義。

凱魯亞克的“垮掉的一代”

當《在路上》出版後,出現兩極分化的口碑,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惹惱了一些“正統”的人,他們對“垮掉的一代”深惡痛絕,認為不過一群沉淪的、墮落的、行為不端的混混罷了,這是對垮掉的一代最可悲的誤解。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實際上,垮掉的一代撕開了一個時代的遮羞布,因為它直面了二戰之後的美國的陰雲,在大蕭條中迫切進行經濟復甦,高喊美國夢的口號,現實卻是財富更加集中在富人 的手上,富的越來越富,而底層貧困民眾擁有的只有空虛、貧窮和無望的生存掙扎。

正是在這樣一種矛盾狀態下,在路上的一群人出發了,他們是那些隱而不言的渾渾噩噩的人們的寫照,以極端的方式尋求自我生命的神賜的快樂,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劑強心針也不為過。

“垮掉的一代”不是青少年罪犯,而是一群追求真理、追求生命永恆意義和絕對靈魂自由的熱血青年。他們既孤獨又豪勇,既冷漠又義氣,既迷茫又堅定,既悲觀又快樂。

““垮掉”這個詞實際上代表著至福……”在《在路上》中,薩爾與朋友一再談論禪宗、探討生命的本質,其實就是在尋求真正的愛、善、真理、誠摯和歡樂,這恰恰是一種意識上的崛起,有絕對的、劃時代的現實意義。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在路上》是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結語

傑克·凱魯亞克是當之無愧的“瘋子流浪漢和天使”,《在路上》之所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並不是因為它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而是因為它是一種充滿力量、無所畏懼的反抗。

在卡魯亞克一代人而言,是反抗社會的不公和世態的壓抑;在每個人而言,是反抗既定的命運和苦悶的生活,驕傲地高昂著頭顱,又一頭扎進生命的體驗之中。

從“垮掉的一代”不被接受到興起、沒落,到歸於平靜,唯一不變的是其精神核心得以重生,那就是凱魯亞克所說的“

精彩地活,不停地行,大膽冒險,心懷感激,不留遺憾

”。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從結局上來說,垮掉的一代的反抗並非完全徹底,但他們用盡了全部的力氣,不僅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更是給不同國籍、不同時代的人留下這樣的思考: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對人而言生活最起碼的問題仍然是成為誰、去哪裡和如何度過這一生。

《在路上》的永久魅力在於,鼓舞著一代代人勇敢出發,莫問歸程,熱烈地活,但求人生值得。

亦只有這一個人生,要成為更好的人,得到更好的愛,過更充實的一生。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一身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空中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