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終將成為我的第二職業

畢業前的自己,很少去思考未來五年或者一生要做的事,基本是隨波逐流,頂多有點兒不甘落後的上進心。

直到五年前,價值投資給自己開了一扇窗,讓自己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隨著這幾年對投資的不斷了解學習實踐,在投資上所投入的時間,已遠遠超過了自己本碩七年的專業所學,已然快成為自己的第二個技能。

作者:SevenYearUP

我想,隨著以後在投資方面,時間的持續投入,投資,終將會成為我的第二職業。將投資納入自己的第二職業,不是因為接觸到了投資,像以前隨波逐流式的隨性而為。而是透過這幾年對投資所學,自己在思維廣度、深度以及認知能力方面,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將投資納入自己的第二職業,是在自我剖析、職業分析和投資規律理解後,理性做出的決定,也是深度分析後,非做不可的決定。

自我剖析。自己畢業後去的第一家公司,有要求各科室上報工作週報、月報、年中\終報等,自己因在讀研期間鍛鍊了寫報告的能力,寫報告還算可以,所以科室的報告基本由我包攬了。

這種寫總結報告的經歷,讓自己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需要寫寫自我總結報告,所以,從16年起,自己每週,每月,每半年,每年,都會寫寫自我總結和計劃,其帶給自己的好處是,讓自己深刻觀察自己,剖析自己,漸漸的看清了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具備的優勢和劣勢。簡單總結自己的性格特點就是:內向、理性、樂觀、高冷、自由。

這些性格特點帶給自己的優勢在於:內向性格讓自己具備深研能力,理性讓自己情緒控制很好,所以,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總是樂觀面對,幾乎不發脾氣,不會給周圍人帶來負面情緒,並且總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而這些性格特點帶來的劣勢在於:性格內向,不善與人合作,不愛交流,愛獨立工作;高冷,則對人很慢熱,在人際交往方面很欠缺。對於投資來說,這些完美的避開了自己性格特點的劣勢,而充分發揮了自己性格特點的優勢。總覺得,投資,就是為我們這種性格特點的人,所量身打造的。

職業分析。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工作的收入,在畢業起初的幾年會有大幅提升,但隨後的二十年三十年基本都是滯漲的,最多按照通貨膨脹向上增長,快到退休時,基本會呈現大幅下降了,猶如下面所顯示的一般性工作曲線一樣。對於自己來說,估計跟這條曲線也不會有太大的出入,除非走上管理崗,如果自己當初不離開畢業時的第一家公司,現在應該也進入管理崗了。

但自己在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後,發現自己其實不太適合做管理,自己是比較愛自由的,不太愛管理人,也不太愛受別人管理,如果為了稍多點的金錢、權利,放棄自己身心的舒適,自己覺得是得不償失,雖然在有的人看來,這可能是一種不思進取,或覺得匪夷所思。

記得當初自己離職後的第二天,一個HR專門打電話來問我,你為什麼會離職呢?你的績效那麼好,在職期間不是A就是S,並且也已在管理崗候補名單中了,未來應該會發展得很好。我禮貌的寒暄了幾句,只有自己知道,這份工作其實並不適合我,不在於工資,也不在於權利。

換了工作後的自己,轉成了自己適合的研發崗,但這種偏科技性的研發崗,更加拼的是年輕飯,不知道那天就被裁員了,所以自己需要居安思危,尋找第二份職業。

投資,終將成為我的第二職業

投資規律。五年前,自己接觸到了價值投資,一學就是五年了,離當初自己訂立的七年投資體系之路,還有兩年。如果有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是可以獲得一個較為穩定的投資收益的,這已被無數國內國外投資人所證明。所以自己堅信,完成自己<確保12%,力爭15%,勇追17%>的投資收益率目標,是合理也可實現的。投資的最終收益有一個公式:

投資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 × 時間

即投資最終的收益,是由起初的投入本金、投資的收益率和投資時間決定的,這個公式代表了一種複利效應,被愛因斯坦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越往後,其表現出的力量越強大,好比今年的冠狀病毒一樣,其就是一種複利效應,或者叫指數效應。下面一張圖展示了複利效應的增長趨勢。

對於自己來說,假如起初投入本金一萬元,按照自己的投資收益目標12%~17%,那麼20年後,1萬元,大機率會變成10萬到23萬,30年後,大機率會變成30萬到111萬。所以,目前自己努力做的,就是努力積攢本金,努力完善自己的投資體系,然後等待時間帶來的複利。

投資,終將成為我的第二職業

正因為,投資具有複利效應,越往後,其投資收益越高,而對於一般性工作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不斷下降,工資性收入會越來越低,到那時,投資所產生的收益,將會彌補一般性工作收入的不足,並且會大額彌補,其可有效抵擋家庭的財務風險。這也是為什麼要將投資,作為自己第二職業的真正原因。

投資,終將成為我的第二職業

投資,進入門檻很低,但要真正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將其變為穩定的收入來源,其真的不比讀一個本科加研究生容易,並且其還需要天生的某種心性。幸運的是,自己這幾年不斷的在學習,目前的投資收益也基本實現了當初訂立的目標,但其路還很遠,還需不斷學習反思總結,讓其真正成為自己的第二職業,或許未來的某一天,也可能成為自己的第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