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作為一名理工生,我不懂歷史,也不懂藝術,而“藝術+歷史”,更是double不懂了。

正如意公子在《大話西方藝術史》裡所說:

很多人之所以對西方藝術望而卻步,理由往往是看不懂,而事實上除了當代抽象藝術外,西方大部分藝術傑作的題材都是很明確的,因為有很多都是對聖經故事的再現,只是對於我們東方人來說,這些宗教故事是我們知識結構之外的內容。

想象一下,給一個西方人看一幅描繪大鬧天宮的作品,恐怕也不會引起什麼共鳴,但是這並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路障,我們可以先了解一個框架,然後去欣賞作品,在看到不懂的作品時,就回過頭去找找它們的出處,慢慢的我們在西方文化領域裡更進一步。

作者用幽默樸實的大白話,將晦澀難懂的藝術史講得十分通透,又不失趣味性:

曾經無法get到《斷臂的維納斯》的美,原來那時的藝術家開發了“美的方程式”;

曾經看不懂《蒙娜麗莎》的微笑,原來承載著達芬奇令人咂舌的藝術手法;

曾經只知道梵高是抽象派畫家,原來他還有著令人唏噓的故事……

藝術家們將他們的情感、思考和創造力以作品為載體,向世人傳遞著美的感受。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01。 人類藝術起源的起源竟是為了詛咒

藝術家透過不同的方式,將線條形狀和顏色組合到一起,這不僅把日常生活裝扮得豐富多彩,還創造出了無數巧奪天工的作品。

那麼,這些偉大的藝術品的源頭,究竟在哪裡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人類最早的造型藝術,是畫在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裡窟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蹟,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

阿爾塔米拉

洞窟裡有150多幅舊石器時代壁畫,主要分佈在長18米,寬9米的側洞,被稱為“公牛大廳”,而其中最著名的壁畫,是位於“公牛大廳”頂部長達近兩米的《受傷的野牛》。

畫中的野牛四肢蜷縮在一起,頭深深埋下,背部則高高隆起,顯示出因受傷而痛苦不堪的樣子。壁畫的線條細膩流暢,從野牛的背部毛髮到肢體肌肉都惟妙惟肖。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受傷的野牛》

聰明的原始人巧妙地藉助巖壁的天然起伏,構成動物的形態,取得了驚人的表現效果。

那時的人們沒有化學原料,只能用有顏色的礦物質碳灰和泥土,摻雜著動物的脂肪和鮮血調和出的天然顏料,但用它畫出來的壁畫,幾萬年後依然色彩鮮豔,彷彿是昨天才塗上去的。

這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懷疑洞窟的發現者是個騙子。

直到幾十年後,人們陸續在法國等地也發現了類似的洞窟壁畫,再加上“碳-14年代測定法”的檢測手段,這一發現才最終得以證實:

這些洞窟壁畫確實是史前人類畫上去的。

這些遠古時期的人相信,我畫下了你,我就佔有了你,我傷害了你的畫像,也就間接的傷害到了你本人。

這種思維在今天仍然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小孩身上:

比如他們有的會把玩具恐龍想象成真恐龍,讓他們相互打架撕咬;

一些更調皮的的會在牆壁上寫“某某某是隻豬”之類的話,彷彿寫了以後對方就真的變成了小豬。

這個時候,我們再轉過來想想,阿爾塔米拉洞窟裡的動物壁畫,就很好理解了。

原始人為什麼要畫動物,甚至為什麼要把這些動物畫成身負重傷、鮮血直流的樣子?因為他們要透過這種方式,給對方造成一點傷害呀!

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雖然學會了透過打磨石器來製作捕獵工具,但面對比人類個頭還大、還要兇猛、矯健的動物時,往往也會凶多吉少。

心中的恐懼,促使他們拿起了礦石,畫下了這些動物,然後再戳死他們,彷彿在意念中對方就已經死了。

這就是關於藝術起源的“巫術說”,是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

有意思嗎?藝術的起源就是畫個圈圈詛咒你。

02。 最火的西方藝術,你是否真的讀懂過?

西方藝術的兩大源頭,是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它們就像是種子,不斷生根發芽,長成了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結出的果實就是西方社會的文明和藝術。

以希臘神話和《聖經》為代表的故事,為藝術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比如享譽世界的《斷臂維納斯》其創作原型就是希臘女神“維納斯”,而達芬奇最著名的《最後的晚餐》也是以《聖經》裡“耶穌”的故事為藍本。

但是文化背景,並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路障,我們可以先了解一個框架,然後去欣賞作品,在看不到在看到不懂的作品時,就回過頭去找找它們的出處,慢慢的我們在西方文化領域裡更進一步。

下面,我們透過三個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來了解一下我們不曾讀懂的西方藝術。

①。《斷臂的維納斯》:古希臘文明時代開創的“美的方程式”

在古希臘時代,有一尊名為《斷臂的維納斯》的雕像,一直被視為世界上最美的象徵。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斷臂的維納斯》

為什麼呢?

因為,“維納斯”這三個字,本身就代表著美。“維納斯”是羅馬神話對愛與美的女神——阿佛羅狄忒的稱呼,也象徵著豐饒多產。

由於在出土時,兩名購買者的爭奪戰,導致這尊雕像摔壞了手臂,而變得不再完整。但是她所帶來的美感,卻沒有因為這種殘缺而有絲毫消減,反而讓我們可以更加全神貫注地,欣賞她勻稱均衡的身體曲線:

以肚臍為分界線,維納斯身體上下的長度之比為0。618:1,腦袋和身體的比例是1:8,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完美的“黃金比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九頭身”。

0。618又叫黃金分割律,學過數學的人可能都不陌生,這個極為迷人而神秘的數字,是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於2500多年前發現的。

從那時候起,古希臘人在雕刻時都會嚴格遵照這個比例。他們開創性地定下了這些數字,去幫助民眾認識美與醜,這是人類認知的巨大進步。

古往今來,這個數字也一直被後人奉為科學和美學的金科玉律。

在藝術史上,幾乎所有的傑出作品都不謀而合地驗證了這一著名的黃金分割律,無論是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還是中國古代的兵馬俑,它們的垂直線與水平線之間都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

古希臘之所以如此偉大,正是因為他們建立了一種美的方程式。

提起美,人們都會不可避免地直接追溯到古希臘文明。

② 《蒙娜麗莎》:文藝復興最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提起西方的文藝復興,就不得不提起達芬奇這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可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也是美術史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他創作的《蒙娜麗莎》,也算是全球最火的藝術單品了。它究竟有多火呢?

迄今為止,關於它的專著有幾百本,還有不少學者將其定位自己的終身研究課題。

據說,這幅畫曾經借展到日本,因為參觀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主辦方不得不規定,每人只能在畫前停留兩秒,基本就是“一、二,走”,這樣的節奏。

而看到這幅畫,一定還有人會情不自禁地哼起這首歌:“蒙娜麗莎她是誰?她的微笑那麼神秘,那麼美……”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蒙娜麗莎》

當然了,別說藝術小白無法get到她的美,就算到今天,人們還在為蒙娜麗莎的表情到底是什麼而爭論不休:

你覺得她在笑嗎?她的微笑裡透著悲傷嗎?

有人說,他是為了孕育著新生命而欣喜;

有人說,她是為了她剛剛去世的孩子感到悲傷;

也有人說,達.芬奇畫的其實是個妓女,故而她的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還有人說,她的笑容會隨著觀看者心情的變化而變化……

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對於體現她表情的眼角和嘴角,達·。芬奇卻偏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

對於蒙娜麗莎這似笑非笑的表情,人們之所以500多年都沒得到統一的結論,最主要是在於達.芬奇“明暗漸隱法”的功勞。

有科學家在採用技術手段探測後發現,蒙娜麗莎的眼角和嘴角上竟然有將近40層超薄油彩。

薄到什麼程度?每層油彩的厚度不到兩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五十分之一。

人們推測,達.芬奇是先把這些油彩塗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層將油彩抹到畫布上,否則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這兩處的輪廓模糊,由暗到亮的過渡連續而自然,沒有清晰的分界,所以畫中人物的表情就介於似笑非笑之間,給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這幅畫的偉大之處,正是在它的技法水平已經超前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可就算如此精湛的畫法,這幅畫也並不是一開始就為人們所熟知的。在20世紀之前,這幅畫都是被掛在盧浮宮和其他畫作一樣,默默地落滿了灰塵的。

直到1911年8月21日,《蒙娜麗莎》在盧浮宮因為被盜而上了熱搜。

那時的巴黎的媒體,不斷挖掘蒙娜麗莎被盜的原因,以及畫本身的各種資訊,由此,才讓全世界都知道了《蒙娜麗莎》這幅世界名畫。

但是,不管怎麼說,一件藝術品能如此調動觀眾的情緒,用令人震撼的極致美感衝擊著人們的心靈,那就一定是好的作品。

什麼是藝術?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也正是藝術能夠持久不衰的魅力!

③ 《梵高自畫像》:用藝術捕捉內心的印象派天才

梵高與高更、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傑",他"用藝術捕捉內心的豐富與完全",由此影響了二十世紀各藝術流派。

“開啟不同前人的藝術,啟發後人的藝術”,是梵高的偉大之處。但更多的偉大,來自梵高能打動人。他耗盡生命所有熱情去體會生活,然後將生活用藝術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他那旋轉的線條,粗獷的筆觸,強烈的情緒和視覺衝擊力,充滿了複雜的感情。

梵高30歲才開始畫油畫,37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短暫的畫畫生涯裡,有4年都在畫自畫像,一共創作的40多幅自畫。倘若將它們串聯起來,就是一部梵高生命歷程和繪畫技法的演變簡史。

只有讀懂梵高的自畫像,才算是真的瞭解梵高。

他的自畫像,就如同我們上傳到朋友圈的自拍,需要先做個“美圖秀秀”一樣,都反映了人們心中對“自我”的認識。

雖然有人覺得梵高畫那麼多自畫像,是因為他窮到請不起模特,但事實上是為了表達他內心的困惑與折磨。

他曾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說道:“畫自畫像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它必須與相片中的自己不同。自畫像的目的在於畫出更深層的自我。”

梵高的第一幅自畫像,是《藝術家在畫架前的自畫像》。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藝術家在畫架前的自畫像》

這幅畫色調灰暗,畫中的梵高坐在畫家前面,一張臉暗淡無光,顯得很哀怨。

而此幅畫的重點是,梵高手邊的調色盤,上面有幾塊鮮豔的硃紅色和明亮的奶油色顏料。

這就很矛盾了,為什麼調色盤上的顏色如此鮮豔,成品的畫面卻灰暗得毫無生機呢?

原來,這個時候的梵高剛從荷蘭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學習繪畫,在這之前,他畫的大多是色彩保守古典的作品。

但是,在巴黎他受到了印象派畫家莫奈、雷諾阿等人五彩繽紛的畫面的影響,希望自己也能掌握印象派筆下的陽光和色彩,所以,他在調色盤上擠滿了鮮豔的顏料。

年輕的梵高一直被消極的情緒所環繞,可他又迫切地想要追求明亮鮮豔的色彩,希望自己在生命和藝術上都更加光明。

二者之間的矛盾讓梵高非常焦慮。

接下來的時間裡,梵高像著魔了一樣瘋狂畫畫,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將繪畫的各個領域都嘗試了一遍,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色彩。

在這個階段,他最具代表性的是《叼著菸斗的自畫像》,色彩和筆觸已經爐火純青,可他的心情卻並不是那麼輕鬆暢快。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叼著菸斗的自畫像》

這幅自畫像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包裹著梵高側臉的白布,而他出現的原因也眾所周知:

他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和前面那幅風格頹廢的作品對比一下,就會發現這裡的梵高色彩明亮,筆觸粗獷反倒沒有了陰鬱糾結的感覺。

這是因為此時的梵高,已經拋棄了古典主義,他用畫筆描繪自然,用內心去感受世界。

在與昔日好友高跟鬧翻後不久,梵高住進了精神病醫院,儘管病情日漸好轉,可以自由出入,但周圍的村民竟然與梵高是個危險分子的理由,聯名請求市場將他關回醫院。

此時,因為他的弟弟提奧也要結婚了,梵高也不想再讓他擔心,於是在種種原因的驅使下,他再次回到了精神病院。

在醫院裡,梵高畫了他生命中最後一幅自畫像——《沒有鬍子的自畫像》,其實他是留了鬍子的,但是在最後這幅自畫像上,他把自己想象成沒有鬍子的樣子,而且頭髮也利落整潔,臉頰也不再消瘦,竟然還有幾分紅潤,特別是那微微抿起的嘴角似乎在特別努力的微笑,儘管這掩蓋不住他內心的悲傷。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講最高大上的藝術

《沒有鬍子的自畫像》

這一年,凡高的母親已經70歲了,儘管母子二人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但是他還是決定在母親生日那天,畫一張自畫像送給她,讓她對兒子的生活和健康放心。

他竭盡全力的把自己畫得非常健康乾淨,想畫出一個生活無憂的模樣,最後還選擇了耳朵完整的一側,為母親留下一個健全的自己。

然而梵高內心的那份絕望與孤獨已經愈演愈烈,最終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1890年7月27日,梵高從暫住的旅店老闆那借了一把略帶鏽跡的左輪手槍,在自己經常去戶外寫生的地方,結束了自己年僅37歲的生命。

他用短暫的一生和更加短暫的繪畫生涯,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自畫像,每一副自畫像都像一部留聲機,永遠都不會厭倦的對我們講述著凡高的故事。

叔本華曾說:“生命的痛苦無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因素,人經歷過痛苦反而能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相比一般人來說,煩躁的生活無疑是多災多難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可能並不完全讓人悲傷或者毫無用處的壞東西,一切的苦難都會反光點燃了藝術生命裡熊熊燃燒的火焰。

03 寫在最後

西方藝術從文藝復興時的繁榮、到巴洛克、洛可可的奢靡氣息風格,到新古典的激情,再到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及印象主義,經歷了長達五個世紀的發展。

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無數經典的作品和流傳的故事。

這些令人過目不忘的作品,是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經過無數藝術家反覆嘗試練習鑽研,最終打磨出來的藝術瑰寶,為我們帶來美的感受。

這部《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幽默接地氣的語言,將晦澀難懂的藝術與歷史,編纂成了一本的故事。

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西方的藝術再也不是僅僅停留在《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裡,而彷彿去了那些偉大的時代裡逛了一圈,瞭解了他們的藝術背景和風流韻事。

放家裡沒事看看,名畫養眼,陶冶情操,提高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