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風雨裡,學會自己撐傘

人老了,去女兒家住幾天,又去兒子家住幾天。

閒來無事,邀三五好友聚一聚,和老伴去看風景。

很多人以為,退休那一天開始,就可以享福了。

不管多大年紀,要記住: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六十歲也好,七十歲也罷,還不算完事,老年人的苦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風雨裡,學會自己撐傘。把命運握在自己手裡,才最安全。

人到老年,風雨裡,學會自己撐傘

01

靠自己,是人生的常態。

看過一個哲理故事:有一個香客,祈福的路上,遭遇了大雨。他躲進了路邊的涼亭,冷得瑟瑟發抖。

有一個禪師,撐著油紙傘下山。

香客說:“禪師,送我一程。”

禪師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為什麼要送?”

香客很生氣。

禪師說

:“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無情便是有情。”

誠然,不管多大的年紀,生病、孤獨、無所事事,就是你的難處,但只能自渡。

你老了,你的兒女恰好是中年時期,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隔一會又是房貸車貸。你靠他們,不過是添加了負擔,天倫之樂,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兒女的痛苦。

有這一句話:“人情如牌,打一張少一張。”

曾經的老朋友,現在的鄰居,你麻煩別人一次,就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兩次。他們欠你一份感情,回頭你求他們一次,就兩清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路要走。你若往東走,別人就要往西走,誰都沒有必要遷就誰。

真正陪你同路的人,有一些,但是陪你從起點到終點的人,幾乎沒有幾個。

靠自己,這是人生的宿命,你不必害怕。

人到老年,風雨裡,學會自己撐傘

02

靠自己,老年生活才更加體面一些。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宋佳的父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女兒養大,幫助女兒成家立業。

當女兒有能力孝順他的時候,他卻堅持要去住養老院,不給女兒添麻煩。

也許,很多老人,談到養老院,就特別的難受,骨子裡是抗拒的。

自己有兒女,培養他們花了不少錢,還買了房子送給他們,憑什麼自己要去養老院?這不是擺明了“投資失敗”嗎?

也有一些老人,以為住養老院,就是給兒女丟臉,面子上抹不開。

餘秋雨說:“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什麼是自由?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儘管做好自己,不要追求結果,不要貪圖回報。

你期待得到太多,註定要失望的。

當老人的內心,不受傳統的東西約束,不怕觸碰到輕蔑的眼神,就真正自由了。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與其迴避,不如勇敢地迎接,這就是老年人的骨氣。

古時候,莊子即將過世的時候,告訴弟子:“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

人生在天地之間,活在日月交替的時光裡,死去之後,也是一樣。這樣看來,生和死,並沒有什麼區別。

順其自然,爭其必然,棄之淡然,好的心態,就是一把無形的傘,讓人一直快樂。

人到老年,風雨裡,學會自己撐傘

03

靠自己,不拖累兒女,是父母最後的愛。

為什麼很多父母,明知兒女在城裡有大房子,仍舊堅持住在鄉野?

不是他們不懂得享福,而是他們不願意成為累贅,要用生命中最後的力量,渡兒女一程。

兒女還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說:“等你長大了,考上好的大學了,我就享福了。”

事實上,不管兒女多大年紀,父母都不會享福。竭盡所能,幫助兒女在城裡買房,帶孫子,籌集彩禮錢,關注兒女的事業和家庭變化……愛,是沒完沒了的。

當然,也有一些父母,偏愛某一個孩子,導致兒女心生怨氣。但從父母的初衷來說,並沒有錯,父母能夠給予兒女的東西,就那麼多,不能處處考慮周全。

很多老年人,在接到兒女打來的電話時,從來不叫苦,一直說“好,很好,一切都好”。幾句安慰人的話,讓兒女放心。這便是“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愛。

誰的晚年,不是血雨腥風?叫苦沒有用,說“好”才有用。只要自己還能走動,就一定不要有依賴思想。

人到老年,風雨裡,學會自己撐傘

04

靠自己,學會享受孤獨,自我療傷。

有一個詞語叫“自愈力”,是指生物依靠自身的內在生命力,修復肢體缺損和擺脫疾病與亞健康狀態的一種依靠遺傳獲得的維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人體外表的傷,能夠慢慢自愈,留下淺淺的傷疤。內心的傷,是否自愈,不得而知,連傷疤也找不到。

作家馬德說:“在安靜中待到八風不動,安靜就會餵養了篤然的靈魂。從氣色上來看,在安靜中的人要比在喧囂中的人顯得平和恬淡,這就是靈魂沉靜所產生的力量。”

作為老人,要治癒自己的靈魂,這是自己的事情,別人無計可施。

靈魂高貴,精神飽滿,心態自然,生命安寧,這樣活著,才是真正的福氣。

孤獨也好,傷痛也好,只要你是堅強的,那就一定可以扛起來,熬過去。

真的不必,因為依靠別人,弄丟了應有的意志力。

體面的生活,是自己給的,如果是別人給的,怎麼也不會讓你滿意。

風雨人生,靠得住的人,唯有強大的自己,學會給自己撐傘,才能不懼風雨。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