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身死,范蠡存活,這裡面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透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為了教育孩子學會忍耐與等待時機,不輕言放棄,所以這個故事走進了很多版本的教科書中,這個故事的勵志意義確實存在,但很多人卻並不瞭解越王勾踐成功之後對范蠡“卸磨殺驢”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

文種身死,范蠡存活,這裡面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透

越王勾踐之所以能破吳歸,除了勾踐自己的忍耐之外,還離不開兩大功臣,這兩個人就是范蠡和文種,但是在事業取得成功之後,勾踐卻對這兩個人起了深深的防備之心,甚至一心想要殺死二人,最後文種沒有逃脫厄運,范蠡則逍遙江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從事情發生的根源來看,皇帝想要傷害建國功臣的原因十分簡單,在歷朝歷代都有發生過,無非就是成果分享、帝王尊嚴以及利益糾葛這三點罷了,功臣雖然一直與帝王並肩作戰,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不可避免的,他們見過帝王最狼狽不堪、最陰暗的時刻,帝王自然對此是有防備的。

文種身死,范蠡存活,這裡面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透

但為什麼最後文種沒有活下來,范蠡卻保住了性命呢?主要原因就是文種沒有看清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按道理說,兩個人的智商都是超群的,當初二人也均是因為在自己的國家不受重用,才投奔了勾踐,一直隱忍等待機會,其實在經歷上跟越王還有一些相似。

很多人都覺得文種的死是十分冤的,這一點筆者也十分認同,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文種對於人性沒有一個很好的認知。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文種的才華是數一數二的,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才華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當對帝王有利的時候,他可以被捧在高位,當對其有威脅的時候,他便逃不脫被懷疑的宿命。

文種身死,范蠡存活,這裡面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透

相反范蠡則對這一點看得十分清楚,他知道自己的才華將在勾踐成功的一瞬間成為功高蓋主的“缺點”,所以當事業取得成功之後,他立即向帝王表示自己年齡過大,不再適合朝野政治生活,決定告老還鄉,這一請求不僅保留了自己的一世名聲,更重要的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從范蠡這一系列舉動上我們最先能看出的大智慧就是人貴在自知。即便范蠡對勾踐成事的貢獻如此之大,他也時刻清楚自己的地位是什麼,從沒有想過依靠這些功績為自己爭奪什麼名譽、利益,如果他當時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心中沒有自知之明,很難講會不會落得跟文種一個下場。

范蠡的第二個智慧之處就是足夠瀟灑自如。其實文種對這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不見得不知道,只不過他無法做到像范蠡一樣瀟灑地放下當前所擁有的一切,在處理舍與得的關係中,他不能做到很好的衡量。這其實不僅僅是文種做不到的事情,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有很多人做不到。

文種身死,范蠡存活,這裡面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透

范蠡的第三個智慧就是懂得知足常樂。即使他丟掉了自己的高官厚祿,選擇歸隱,但是他並不因為這樣的生活感到痛苦,反而十分享受後來的生活,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