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為什麼把六月十九日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呢?這有多種傳說。有傳說是妙善公主於六月十九日成道證果,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於是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從觀音菩薩一年三個聖誕就可看出,觀音菩薩與眾生的因緣: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

觀音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稱大悲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以大悲顯現、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為本願,循聲救苦,任何生命呼喚他,他必隨緣赴感,有求必應。以三十二應化身,乃至無量千百億化身,眾生以何因緣得度,菩薩既現何身救拔之。而且現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種種的方便,“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而救助的方便不拘形式,“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有時現慈悲相,如慈母一樣慰撫愛子;有時現忿怒相,嚴厲教導冥頑不靈者改過遷善;所以,我們如果將觀音菩薩,認成一種固定的形象,那便大錯特錯了。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學佛者也都應把任何人都當成觀音菩薩。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艱辛從東土大唐一直到西天拜佛求經過的故事。表面上是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個神通廣大的妖魔,被南海觀音菩薩勸善,保護唐僧去西天靈山如來處拜佛求經,實際是講唐僧“回小向大”的修行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觀音菩薩”倒駕慈航來東土尋“取經人”,

就是觀音菩薩的“方便”,唐僧遇難總是孫悟空去求“觀音菩薩”前來求渡,真正的意思是,當困難現前時,是透過念“觀音菩薩”得以度過的,修《心經》而成功的。

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一、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浮屠山烏巢禪師傳的《心經》,就大有文章,如所謂“浮屠”,漢語詞語,也作佛教術語,“ 浮圖”,佛教語,一指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七指浮屠鎮。《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後來人們認為佛陀二字太麻煩,於是簡化成了一個字“佛”。什麼叫“烏”,沒有的意思,如化為烏有。真正的佛界是“沒有境界是佛境界”,語出《華嚴經》。

原文:“卻說那禪師見他三眾前來,即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三藏下馬奉拜,那禪師用手攙道:“聖僧請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禪師,作揖了。”禪師驚問道:“你是福陵山豬剛鬣,怎麼有此大緣,得與聖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觀音菩薩勸善,願隨他做個徒弟。”禪師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問道:“此位是誰?”行者笑道:“這老禪怎麼認得他,倒不認得我(這也是一個大關目,豬八戒代表情緒,禪師認得他,情(魔)與佛性一體兩面也,去魔佛現,但修時要藉情而修也)?

”禪師道:“因少識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孫悟空。”禪師陪笑道:“欠禮,欠禮。”三藏再拜,請問西天大雷音寺還在那裡。禪師道:“遠哩,遠哩!只是路多虎豹難行。”三藏殷勤致意,再問:“路途果有多遠?”禪師道:“路途雖遠,終須有到之日,卻只是魔瘴難消。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三藏拜伏於地懇求,那禪師遂口誦傳之。

此時唐朝法師本有根源,耳聞一遍《多心經》,即能記憶,至今傳世。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多心”即是魔,降魔即去“多心”也。)

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二、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原文“唐僧道:‘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擋。’

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怕甚麼虎狼!’

忽聽得水聲振耳,三藏大驚道:‘徒弟呀,又是那裡水聲?’

行者笑道:‘你這老師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眾,偏你聽見甚麼水聲。你把那《多心經》又忘了也?’

唐僧道:‘多心經乃浮屠山烏巢禪師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個字。我當時耳傳,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兒?’

行者道:‘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三藏聞言,默然沉慮。

六賊是怎麼招來的?六根六塵相交感,產生六識(妄想分別),所謂“魔”是不是自招?如果說《西遊記》不是修行的書,你信否?

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三、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原文:一行人路過隱霧山。正歡喜處,忽見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馬道:“徒弟們,你看這面前山勢崔巍,切須仔細。”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無事。”

三藏道:“休言無事。我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凶氣,暴雲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記得。”行者道:“你雖記得,這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說了。

心淨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

修行的關健,獨照,心存,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即修空要藉有,空也是境界,空要有來現)。差錯些兒成惰懈(即《證道歌》裡“差之毫釐失千里”),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

那長老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悟空他真“悟空”了,這是全書的關鍵,“莫認他鄉當故鄉”。

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四、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四次談“心經”是取經第十五年,也是取經的最後一年,一行人路過給孤獨園。忽一日,見座高山,唐僧又悚懼道:““徒弟,那前面山嶺峻峭,是必小心!”

行者笑道:“這邊路上將近佛地,斷乎無甚妖邪,師父放懷勿慮。”

唐僧道:“徒弟,雖然佛地不遠。但前日那寺僧說,到天竺國都下有二千里,還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行者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經》

是我隨身衣缽

。自那烏巢禪師教後,那一日不念,

那一時得忘

?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

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嘴臉!替我一般的做

妖精

出身(六識、七識同是妄),又不是那裡禪和子,聽過講經,那裡應佛僧,也曾見過說法?弄虛頭,找架子,說什麼

曉得,解得!怎麼就不作聲

(過河不須舟,起一念我證了,“動念即乖”)?聽講!請解!”

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那裡曉得講經!”

三藏道:“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

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證自證分)

觀音菩薩聖誕,話《西遊記》的觀音法門

縱觀整部《西遊記》的妖怪,大都是要吃“唐僧”原因——長生不老,這一“生死魔”怎麼來的,即是當初孫悟空發心求道的第一念“求長生不老”,在須菩提祖師那裡,也只要學“長生不老”之法,所以在修道時,這一“生死魔”成主要擾亂的主因。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最初的發心,決定最後的成果。

看過前面寫的文章,知道人分“性”與“情”,

所謂

“喜怒哀樂未發”是“性”,“發而皆中節”是“情”,動念即是“情”,這個“情”字,就是感情、情緒,情緒即

豬八戒,即用戒來管理情緒,豬八戒的法名叫“悟能”,即把情降伏了轉化為成佛的“能量”,

所以烏巢禪師(佛)認識豬八戒。

如:九十三回的開場謁:“

起念斷然有愛,留情必定生災

。靈明(心)何事辨三臺?行滿自歸元海。不論成仙成佛,須

從個裡安排(

都是從情起修,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清清淨淨絕塵埃,果正飛昇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