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劉宗標簡介:

劉宗標

(?~?),字海臣,廣西賀縣人。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二甲61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光緒十四年,任順天秋試同考官。外任官至浙江台州知府。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劉宗標在嚴州任上主持將雙峰書院改為六睦學堂,此為現代嚴州中學的歷史起點,他撰的《修改六睦學堂記》碑記載這段史實。賀州黃姚古鎮文明閣有其“小西湖”題刻,龍畔街莫靄然舊宅“模範長留”題匾亦為劉宗標所題。他留下的書跡還有廣東羅定“菁莪書院”題匾。清代的北京法源寺原存有他的手書詩的刻石。山西澤州府有他書寫刻制的對聯,為楠木灑金製成,書法柔中見剛,雕工精細,被譽為中華名匾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透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透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瞭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透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透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劉宗標,原名有科,賀街雙蓮人。因“有科無舉”之嫌,遂改為“忠標”,又因“忠”與“宗”諧音,後其登科舉,入翰林均易用“宗標”。

宗標出生於貧苦的菜農家庭,父早喪,主要從師於賀街八聖廟廩生莫定翔 (賀街大平寨人) ,得到莫定翔的熱心資助和辛勤教誨。其後得秀才,補廩生,中舉人,直至取為同治元年(1862年)順天壬戌恩科48名進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館僅一年即提前授編修,繼而做幾任房師後出任浙江衢州知府。

宗標擅長書法,賀縣浮山和臨江書院都有他手書的對聯;鋪門鎮莫屋拔貢莫廣逑家,仁義鎮斯文州寨其金蘭弟鍾湘南家亦有他題寫的對聯和條幅。被欽點為翰林後回鄉宴請賓客時曾撰寫一副概括自己苦學經歷及激勵後人的對聯:“原為寒士出身,雖耕田學圃不忘讀書,二十年陷在泥途,誰識英雄落魄;本是秀才底子,由拔貢舉人連登嗣翰,五十載磨穿鐵硯,能教吾輩揚眉。”還手書治學對聯:“讀書難,寫字難,作文尤難,能從難處立功夫,方覺先難後易;耕田苦,學圃苦,習藝更苦,要在苦中受折磨,始知由苦得甜。”還有為人治家的對聯:“心術求無愧於天地;言行留好樣與兒孫。”《信都縣誌》記載:劉宗標與仁義斯文州寨例貢生鍾湘南交結金蘭,當宗標赴京殿試缺川資時,湘南與之,並陪至羊城。後宗標登翰林,官浙江衢州知府,以書來,湘南已歸道山,宗標即邀湘南子鍾叔達赴任所,能以猶子相待,叔達歸來時,宗標書贈對聯一副:“機關不設,勢力不言,能以今人敦古處;有無相通,患難相恤,須知異姓即同胞。”

題刻

賀州黃姚古鎮文明閣有其“小西湖”題刻,龍畔街莫靄然舊宅“模範長留”題匾亦為劉宗標所題。他留下的書跡還有廣東羅定“菁莪書院”題匾。清代的北京法源寺原存有他的手書詩的刻石。山西澤州府有他書寫刻制的對聯,為楠木灑金製成,書法柔中見剛,雕工精細,被譽為中華名匾 。

劉宗標詩文:

劉宗標《陳金剛破賀城》即事感懷詩:

陳金剛破賀城

孤城斜倚瑞雲西,蕞爾微垣雉堞低。

淺水賊曾思馬渡,短牆人正學雞棲。

霜嚴靜地傳刁斗,雷動通宵震鼓顰。

最怕五更天曉處,譁聲四面布雲梯。

刀聲不住哭聲高,天地為愁鬼怒號。

問齒幾曾憐父老,剖胎先已禍兒曹。

忠臣義士此時盡,暮日途窮何處逃。

世事茫茫歸浩劫,空嗟民命等鴻毛。

屍如山積血成川,回首儒生益慘然。

罵賊舌枯甘就鼎,思親淚盡竟投淵。

書囊空佇回生藥,詩窖難搜贖命錢。

更有冷官堪弔處,臨危惟剩一青氈。

深閨弱質更何辜,戮及蛾眉自古無。

尺組已能銷烈婦,危樓真合墮名姝。

風迴古井冰心冷,月照空幃鏡影孤。

料得幽魂難自慰,飛飛猶學燕尋雛。

劉宗標書法: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劉宗標的故鄉:廣西賀縣秩事及景觀圖片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部,坐落著一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賀街鎮。古鎮地處湖南、廣東、廣西交界處,奔流南下的臨江、賀江在這裡交匯。小小的古鎮裡就有35種方言共存。隨著移民而來的不僅有南腔北調的鄉音,還有各自的家族文化,20多座儲存完好的姓氏宗祠,分佈在古鎮的街頭巷尾,成為賀街一景。

在古鎮裡,林立的宗祠成為了人們的精神信仰,也成為了人們的道德的追求。劉宗標是清光緒年間劉氏家族走出去的為官之人。因為從小就受到祖訓中“人品正,心術端”的影響,他入朝為官後,始終清正廉潔,克忠職守,很快就做到了翰林院編修。

有一年,廣東清遠發生了水災,河堤決口,造成3000多人受災,朝廷的賑災遲遲沒有下發,而一旦大堤修補不及時,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更加毀滅性的災難。聽聞訊息的劉宗標心急如焚,決定自己籌錢為百姓修建河堤。

當時,劉宗標看了這種情況,就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還動員他的朋友,大家一起出來,出錢出力,就把這個河堤修好。老百姓對劉宗標很感激,就在堤上建了一座廟,現在每一年,老百姓都在那裡祭奠他,朝拜他。為官清廉的劉宗標,一生為百姓做了許多義事,當他告老還鄉時,還把身上所有的錢財,都分發給了當地的窮苦百姓,自己只帶走了幾身衣服和一堆書籍。

劉宗標告老還鄉,想回廣西老家,途經上海的時候病逝了,因為他一生很清廉,沒有銀兩把他屍體運回廣西老家,所以最後只好把他葬在上海的北郊。在賀街人的心中,劉宗標雖然沒有魂歸故里,但卻為家鄉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劉氏子孫也牢記著他所留下的遺訓——“心術求無愧於天地,言行留好樣與兒孫”。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舉制對於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廣泛的影響,是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反映。在古代社會是最公開、公平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金榜題名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該成語的本義是指科舉時代考生考中進士,榮登殿試錄取榜單之上,後泛指考試被錄取。

自隋唐創立科舉考試以來,讀書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條正途。據統計,從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間,產生過百萬名以上舉人,十萬名以上進士,七百多名文武狀元。“狀元”一詞,在唐代曾稱為“狀頭”。殿試錄取後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狀頭”。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確規定“狀元”為一甲頭名進士的專稱。殿試是科考的最後衝刺,也是最榮耀的一場考試。按清朝規例,殿試之後,新科進士要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立於百官之後候旨。皇上駕臨太和殿,宣讀考取進士的名次,稱作傳臚或臚傳,其實就是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這種方式成於宋代,明清時最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禮,傳出的佳話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為例,讀書人在縣級考秀才。在省級考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國(會試)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稱“探花”。其餘叫“進士”,前三名保送進翰林院,其他進士須透過考試選拔後,才能進翰林院再讀三年書。進入翰林院和狀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進士出身還不行,須翰林出身。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佈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中國傳統文化中講”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指稱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金榜題名)賞析(52)· 清朝 進士 劉宗標

作者說明:會陸續發表介紹中國曆代〈金榜題名〉人物的圖文,有喜歡的讀者,可以在“今日頭條”搜尋上輸入「林東加」三個字,即可查閱發表過的文章和圖片,也請關注和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