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的美味與渴望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我對大雪這個節氣沒記憶,但是對大雪天有。

小時候大雪後父親會在院子裡掃出一塊空地,再拿來一箇舊簸箕,用一根系在繩子上的小木棍支稜起來,撒點米在下面,然後帶著我們躲在屋內,等麻雀下來吃食,它們一進入到簸箕地下,我們就拉動長長的細繩子。

大概裝置太簡單了,加上當時我們比小鳥還嘰嘰喳喳、沒耐心,完全不記得真的有捕到過。不過精瘦的小鳥機警吃食的樣子,至今記得。

扯回主題。今天想聊聊“餓”。

很幸運,從80後這代人開始,我們的國家就沒有關於餓的集體記憶。所以我並不知道真的“餓”的感覺什麼。最多也就是少吃了一頓飯,飢腸轆轆而已。相反,我所有關於餓的想法,其實都是源於它的相反面“飽”。

貪吃,本來就是人類的原罪之一,現代人食物豐富,肥胖者的比例不斷升高。它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讓身體負荷過重。

當年歲漸長,新陳代謝變慢之後,養生抗老必須少吃。

說來慚愧,長久以來,我一直希望再瘦一點。但節食不來,又不愛運動。所以也就是想想。

這半年對“餓”有感觸,一是因為跑步,吃太多,不舒服;再者是要寫東西,又熬不了夜,因此一週會有三四天把午飯略去以提高效率。然後意外發現了幾個“餓”的妙處。

餓有美味

有那麼一點點餓,身體會輕盈起來,很舒服,跟吃到食物的感覺類似。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身內多餘的糖分和脂肪確實在消耗。

此外可能也源於我在心底

傾向“瘦是一種社會認可”,所以把對食物、身體和情緒的感覺混到了一起

“一個連身材都控制不了的人,也掌控不了人生”。

這句話大家肯定很熟悉。長期以來,在我們的主流話語裡,身體就是一個需要被控制的物件。它假定所有人一定可以超越身體本身去管控它,如果你做不到,肯定是你的意志出了問題。你就是軟弱的、無能的。

喜歡跑步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曾說過:

身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地保持他的強韌、美麗。這個時代,身體不僅僅是供奉靈魂的殿堂,還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表現。

總之,

不管是被洗腦了,還是真體驗,主動的“餓”確實給給我個人帶來了美味

餓有清醒

餓一點會讓頭腦清醒。

有國外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歐美人午餐是謝絕中餐的。不是不愛,而是他們覺得吃完會困。

我自己的感覺也是,

每個不吃午餐的中午,精氣神會更好,做事效率也變高了不少

專家說,午後犯困是因為當午餐攝入了過高熱量食物,胰島素就會上升;當人體去消化食物,需要將血液向胃腸道集中,這時大腦就會供血不足、犯困。

以前我習慣早上處理需要動腦的事,自從餓了之後,感覺有效率的時間也變多了。

餓有渴望

喬布斯2005年曾在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場演講。當時他

剛剛治癒胰腺癌不久,演講只有短短15分鐘,但是非常有深意,建議大家有空一定要看看。

演講末尾,他引用了一句話送給臺下的年輕人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中文有人譯作“求知若渴,虛心若愚”。我比較喜歡原汁原味的“保持飢餓,保持愚笨”。

曾到股神的故鄉——美國中部小城奧馬哈參加過一次巴菲特股東大會。會後有一個例行專案“INVEST IN YOURSELF”健康跑。

這個專案當地人也會參加。人群中好多超級大胖子,一臉吃炸雞、喝汽水長大的懵懂幸福樣子,一看就是本地人。

相反外來的人,不管是歐美臉,還是異國面孔,從身材到精氣神,明顯更瘦強健康,精英感一目瞭然。

這令我想起《北京摺疊》。小說裡,世界是按照等級分三層的。不同空間是被統一規劃與設計的,相互之間不可逾越。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卻是自動分化的。

我想,

這個世界也許終有一天,人們會因能力不同、工作不同導致食物等生存資源也不同,然後完全割裂在不同的時空裡

也是從那之後,我對節制與飢餓一直持有敬畏和渴望

關於“餓”的體驗,就分享這些。健康允許的朋友可以試試。

餓的美味與渴望

如果喜歡本文,敬請點選分享、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