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河人說家鄉(十五)

C部(4)

61、差和——家鄉話讀“chā huo”。意同“差壺”,弄混了;錯了。如:你可別把這些稖槌種和臬些黏稖槌種弄差和了。

62、拆東牆、補西牆——比喻處境困難,臨時勉強應付。“拆”,家鄉話讀“chei”。例如:前些年,他家過的日子,一直是拆東牆、補西牆。

63、拆牆腳(chāi qiáng jiǎo)——家鄉話讀“chei牆 juē”。拆臺,比喻用破壞手段使人或集體垮臺,或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例如:有這個人拆牆腳,啥事也別想做成。

64、拆八字(chāi bā zi)——算命。迷信的人認為自己的命運是由生辰八字造就的,遇到大事小情,總愛找算命先生拆拆八字。

65、差使(chāi shi)——職務或官職;被派遣去做的事情。例如:(1)你在單位是啥差使?(2)這個差使你幹挺合適。

67、䜺子(chǎi zi)——家鄉話讀“chěi—ei”。碾碎了的豆子或玉米。如:豆䜺;稖槌䜺子。【注】豆䜺,是做豆腐的原料。將豆䜺用水浸泡後,磨成豆糊,用開水將豆糊稀釋,過濾後就成為豆汁;點上滷水或酸漿後,就成豆腐腦;將豆腐腦裝在模具內擠壓出漿水,就成了豆腐。稖槌䜺子是做煎餅的原料。也用來餵豬、餵雞。

68、柴柴(chái chai)——瘦弱。如:乜個人崗柴柴嗹。【注】柴:乾瘦。

69、柴火䒷淖(chái huǒ guā nào)——家鄉話讀“柴火guō nāo”。指混有細碎柴草、泥土的垃圾。【注】“䒷淖”,摘自蒲松齡《日用俗字》。䒷:現代漢語詞典注音“guā”,《說文解字》注音為:古活切(這就應該讀“guó”)。䒷:草名。淖(nào):爛泥,泥沼。

70、柴雞(chái jī)——指家庭裡散養的普通品種的雞,也叫笨雞。柴雞體型較小,具有耐粗飼、適應性、覓食性、抗病力強等特性。【注】柴:瘦,不鬆散。

71、梴悠(chān yōu)——細長的枝條或扁長的竹木搖動的樣子。例如:風一刮,樹枝就開始梴悠。再如:他挑著臬擔地瓜,壓得扁擔梴悠梴悠的。【注】梴:形容樹的枝幹很長。

72、摻和(chān huo)——也寫作“攙和”。(1)摻雜混合在一起。例如:把黃土、石灰、砂子摻和在一起,鋪在小路上,車一壓,可結實了。(2)參加進去(多指攪亂、添麻煩)。例如:這事你少摻和。又如:人家正忙著呢,別在這裡瞎摻和。

73、饞(chán)——(1)形容詞。看見好的食物就想吃;專愛吃好的。例如:這孩子嘴可饞了。(2)看見喜愛的事物就想參與或得到。例如:看到人家在跳繩,我也眼饞了。(3)想吃某種食物。例如:崗饞地瓜了。

74、饞蟲(chán chóng)——指強烈的食慾。例如:剛煮熟的稖槌,把我的饞蟲勾出來了。

75、饞鬼(chán guǐ)——指嘴饞貪吃的人。例如:你這個饞鬼,就知道吃。

76、饞貓(chán māo)——指嘴饞貪吃的人(含戲謔或譏諷的意思)。例如:那幾塊炸魚你都吃了?真是個饞貓。

77、纏磨(chán mo)——糾纏;攪擾。例如:這孩子崗纏磨人了,後晌崗晚也不睡覺。

78、纏人(chán rén)——糾纏,脫不開身。例如:這孩子真纏人。

79、纏手(chán shǒu)——(事情)難辦;(病)難治。例如:(1)這事有些纏手,看來一時半會解決不了。(2)這病很纏手,得慢慢調養。

80、纏腳(chán juē)——裹足。【注】纏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據學者考證,纏腳始於北宋後期,興於南宋,元代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清代蔓延至社會各階層。